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敏洪带领下的新东方,在外语培训、文化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但俞敏洪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CEO,却被原新东方教员罗永浩非常不客气地公开评论为“这辈子见过的最没有原则的人之一”。“没原则”,说的就是俞敏洪的“软弱”。其实这正是他的智慧之处:以上善若水的宽容处事。
上善若水的“思过斋”斋主
对于他们不客气的评论,俞敏洪并没有做出什么反驳。他甚至认可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可是我做不到。我对我的管理团队所犯的错误一再容忍,最后实在容忍不下去了,觉得他的能力实在达不到他所在的位置,我也会想方设法帮他换位置。我的软弱,说得好听点,应该是上善若水的感觉。”
批评归批评,俞敏洪最让其他新东方元老感佩的,却也正是他身上的这份像水一样的包容。所谓海纳百川,尤其在新东方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密度很大的企业里,宽容的胸怀是必需的。新东方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牛人,个性张扬,锋芒毕露,并不好相与,平时互相之间的语言攻击很多,而且用词尖锐,几乎开一次董事会,就是一次批判的大会。批判者慷慨陈词,被批判者无地自容,深受打击,要过好些天才能重新建立自信。而俞敏洪就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人,为此他被封为“思过斋”斋主。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容忍。
其实,这是“软化”精英人才的一种方式。俞敏洪知道,世间万物皆相克,只要你把握好“克”点,那么就能逆来转顺。
俞敏洪对此曾有过一段很贴切的话,他说:“如果我以一种非常强硬的姿态出现在新东方人的面前,那新东方早就散架了。原因非常简单,新东方人都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是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怕的是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伤害,言语之间有的时候直截了当,他们都是不能接受的。”新东方的团队里很多人发生争吵的时候,矛头多是针对俞敏洪,而冤枉不冤枉他都听着,不会当面跟争吵者起冲突。所以俞敏洪在新东方有一个了不起的纪录,就是他从来没有跟人当面发生过冲突。俞敏洪坦言,“企业家要学会承认他们的优点,知识分子越牛,互相之间越不相容。我创造一个他们能够相容,而且我能容他们的环境就行了。”对于知识分子,俞敏洪给了他们一个自由的氛围,让其自由发挥,就保证了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有一群敢说、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团队成员。
善于沟通的“事后诸葛亮”
当然,这些并不能表示俞敏洪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避开的只不过是冲突,但是会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做法。他会等争吵者脾气发过以后再去沟通,做“事后诸葛亮”。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艺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争吵的人都冷静下来了,是对是错,也就很容易辨别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俞敏洪能把一批个性迥异的精英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的真正原因。发生冲突时,俞敏洪想着,你们吵吧,争论吧,我听着,我的话会在火气“降温”的时候说出来。对于自己该说的话,俞敏洪会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俞敏洪的这种性格,容易被别人视为“软弱”、“和稀泥”。从战略决策上来说,俞敏洪不够果断的性格,确实导致了新东方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俞敏洪这种宽容的风度和境界,使得他性情和蔼,也使他在矛盾纠纷中有转圜退让的余地,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在新东方那场著名的“逼宫”事件中可窥一二。
2001年的一晚,北京翠宫饭店九楼会议室,正在进行着新东方董事会,这并非一次常规的例行会议,而是一次讨论重大、突发事项的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王强辞去新东方董事一事。董事会上,王强的悲情哭诉,引得众人唏嘘不已,王强要转让自己所持有的所有股权,并离开新东方。随后,徐小平效仿王强,宣布辞去董事一职。他们的联手行动,带有“逼宫”之意,为的是强迫俞敏洪反思自我,甚至要求他下课,暂时离开新东方。
这是新东方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一次董事会,会议开到最后,那些才华横溢、激情澎湃的知识分子们竟然纵泪滂沱、泣不成声。泪眼迷茫的俞敏洪表态要辞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照此演化,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即将遭逢令人心悸的分裂与决裂,新东方也难以续写曾经的传奇。但最终,俞敏洪以集团利益为大,以一颗宽容之心,将这场“内乱”的损失化到最小。
这一事件中,如果不是因为俞敏洪的宽容,新东方早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要看使用者要利的一面,还是钝的一面。很多人更倾向于利的快绝,不喜钝的迟缓。俞敏洪则不同,在对事情的抉择上俞敏洪就保持了一种很沉稳的态度,这和三国中曹操的老谋深算是不同的。
大肚能容的智慧领导者
俞敏洪说:“在‘逼宫’事件中,我完全可以脑袋一热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压这些朋友,或者自己干脆甩手不干离开新东方,但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伤害新东方的利益,所以就必须冷静地坐下来分析员工或者股东的想法,来帮助自己去处理问题。”
新东方“逼宫”事件的发生以王强和徐小平退出管理层、俞敏洪重掌新东方控制权而告终。虽然王强和徐小平是这次“逼宫”的主要谋划人,但是俞敏洪并不记恨这一点,相反,他还惴惴不安,担心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不会太伤两人的心。为了挽留王强,俞敏洪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将新东方的产业开发交给王强负责。俞敏洪还动之以情,陈说“东方马车”十几年的交情,并决定如果王强不留下,就不举行新东方八周年庆典……终于感动了王强,决定尽弃前嫌,留在新东方,而另一位关键人物徐小平,也主动向俞敏洪写信,两人重拾了情谊。
他们没有像别人担心的那样反目成仇,反而换来了更长久、更深沉的友谊,可以说,是俞敏洪的宽容深深地感动了同样是性情中人的徐小平,他以宽容回报宽容。
或许,俞敏洪并不是一个最有魄力的决策者,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无疑是充满智慧的。考虑到新东方人才构成的特殊性,考虑到新东方是从非规范转向规范化,俞敏洪能保住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功绩了。更何况,对于中层管理者和底层员工来说,俞敏洪确实是一个宽宏大量的老板。
大多数人对俞敏洪的认识评价是,胸怀博大,能包容,善于谅解社会和他人的弱点。他的下属可以与他争辩,甚至于吵得天翻地覆,事后却更加钦佩他。新东方也因此形成了它充满魅力的文化之一:用人才之长,而不计较人才之短。
用人需要智慧,当时你可以用各种“手段”去感化他们,但是做到让他们认可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钦佩管理者的话,却绝非“一日冰冻三尺”,这需要领导者用性格,加着时间去“感化”他们。也许,把俞敏洪当作一个“榜样模版”并不足为过,他的性格并非“软弱”,而是如水一般宽容柔善。他正是以这谦逊温柔、富有人情味的性格,为新东方打造了一条各路人才百花齐放的广阔之道。
上善若水的“思过斋”斋主
对于他们不客气的评论,俞敏洪并没有做出什么反驳。他甚至认可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可是我做不到。我对我的管理团队所犯的错误一再容忍,最后实在容忍不下去了,觉得他的能力实在达不到他所在的位置,我也会想方设法帮他换位置。我的软弱,说得好听点,应该是上善若水的感觉。”
批评归批评,俞敏洪最让其他新东方元老感佩的,却也正是他身上的这份像水一样的包容。所谓海纳百川,尤其在新东方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密度很大的企业里,宽容的胸怀是必需的。新东方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牛人,个性张扬,锋芒毕露,并不好相与,平时互相之间的语言攻击很多,而且用词尖锐,几乎开一次董事会,就是一次批判的大会。批判者慷慨陈词,被批判者无地自容,深受打击,要过好些天才能重新建立自信。而俞敏洪就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人,为此他被封为“思过斋”斋主。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容忍。
其实,这是“软化”精英人才的一种方式。俞敏洪知道,世间万物皆相克,只要你把握好“克”点,那么就能逆来转顺。
俞敏洪对此曾有过一段很贴切的话,他说:“如果我以一种非常强硬的姿态出现在新东方人的面前,那新东方早就散架了。原因非常简单,新东方人都是知识分子,而且都是自恃清高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怕的是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伤害,言语之间有的时候直截了当,他们都是不能接受的。”新东方的团队里很多人发生争吵的时候,矛头多是针对俞敏洪,而冤枉不冤枉他都听着,不会当面跟争吵者起冲突。所以俞敏洪在新东方有一个了不起的纪录,就是他从来没有跟人当面发生过冲突。俞敏洪坦言,“企业家要学会承认他们的优点,知识分子越牛,互相之间越不相容。我创造一个他们能够相容,而且我能容他们的环境就行了。”对于知识分子,俞敏洪给了他们一个自由的氛围,让其自由发挥,就保证了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有一群敢说、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团队成员。
善于沟通的“事后诸葛亮”
当然,这些并不能表示俞敏洪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避开的只不过是冲突,但是会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做法。他会等争吵者脾气发过以后再去沟通,做“事后诸葛亮”。这是一种高明的沟通艺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争吵的人都冷静下来了,是对是错,也就很容易辨别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俞敏洪能把一批个性迥异的精英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的真正原因。发生冲突时,俞敏洪想着,你们吵吧,争论吧,我听着,我的话会在火气“降温”的时候说出来。对于自己该说的话,俞敏洪会选择最恰当的时机。
俞敏洪的这种性格,容易被别人视为“软弱”、“和稀泥”。从战略决策上来说,俞敏洪不够果断的性格,确实导致了新东方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俞敏洪这种宽容的风度和境界,使得他性情和蔼,也使他在矛盾纠纷中有转圜退让的余地,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在新东方那场著名的“逼宫”事件中可窥一二。
2001年的一晚,北京翠宫饭店九楼会议室,正在进行着新东方董事会,这并非一次常规的例行会议,而是一次讨论重大、突发事项的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王强辞去新东方董事一事。董事会上,王强的悲情哭诉,引得众人唏嘘不已,王强要转让自己所持有的所有股权,并离开新东方。随后,徐小平效仿王强,宣布辞去董事一职。他们的联手行动,带有“逼宫”之意,为的是强迫俞敏洪反思自我,甚至要求他下课,暂时离开新东方。
这是新东方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一次董事会,会议开到最后,那些才华横溢、激情澎湃的知识分子们竟然纵泪滂沱、泣不成声。泪眼迷茫的俞敏洪表态要辞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务。照此演化,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即将遭逢令人心悸的分裂与决裂,新东方也难以续写曾经的传奇。但最终,俞敏洪以集团利益为大,以一颗宽容之心,将这场“内乱”的损失化到最小。
这一事件中,如果不是因为俞敏洪的宽容,新东方早就分崩离析了。其实这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要看使用者要利的一面,还是钝的一面。很多人更倾向于利的快绝,不喜钝的迟缓。俞敏洪则不同,在对事情的抉择上俞敏洪就保持了一种很沉稳的态度,这和三国中曹操的老谋深算是不同的。
大肚能容的智慧领导者
俞敏洪说:“在‘逼宫’事件中,我完全可以脑袋一热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压这些朋友,或者自己干脆甩手不干离开新东方,但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伤害新东方的利益,所以就必须冷静地坐下来分析员工或者股东的想法,来帮助自己去处理问题。”
新东方“逼宫”事件的发生以王强和徐小平退出管理层、俞敏洪重掌新东方控制权而告终。虽然王强和徐小平是这次“逼宫”的主要谋划人,但是俞敏洪并不记恨这一点,相反,他还惴惴不安,担心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不会太伤两人的心。为了挽留王强,俞敏洪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将新东方的产业开发交给王强负责。俞敏洪还动之以情,陈说“东方马车”十几年的交情,并决定如果王强不留下,就不举行新东方八周年庆典……终于感动了王强,决定尽弃前嫌,留在新东方,而另一位关键人物徐小平,也主动向俞敏洪写信,两人重拾了情谊。
他们没有像别人担心的那样反目成仇,反而换来了更长久、更深沉的友谊,可以说,是俞敏洪的宽容深深地感动了同样是性情中人的徐小平,他以宽容回报宽容。
或许,俞敏洪并不是一个最有魄力的决策者,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无疑是充满智慧的。考虑到新东方人才构成的特殊性,考虑到新东方是从非规范转向规范化,俞敏洪能保住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功绩了。更何况,对于中层管理者和底层员工来说,俞敏洪确实是一个宽宏大量的老板。
大多数人对俞敏洪的认识评价是,胸怀博大,能包容,善于谅解社会和他人的弱点。他的下属可以与他争辩,甚至于吵得天翻地覆,事后却更加钦佩他。新东方也因此形成了它充满魅力的文化之一:用人才之长,而不计较人才之短。
用人需要智慧,当时你可以用各种“手段”去感化他们,但是做到让他们认可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钦佩管理者的话,却绝非“一日冰冻三尺”,这需要领导者用性格,加着时间去“感化”他们。也许,把俞敏洪当作一个“榜样模版”并不足为过,他的性格并非“软弱”,而是如水一般宽容柔善。他正是以这谦逊温柔、富有人情味的性格,为新东方打造了一条各路人才百花齐放的广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