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一口气”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杨开慧系列”有影响的作品之后,余艳最近又完成了“何继善系列”纪实文学创作。该系列包括4个短篇,1个中篇和1个长篇。虽然其长篇还未公开问世,但仅从其已发表的中篇《何继善:追梦密码》(《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10期)等作品来看,我认为,这是作家又一值得高度重视的创作现象:它不仅表明作家在题材上不断拓展,其路子越走越宽,即从“红色”历史到“火热”现实,从革命先烈到功勋科学家,而且说明:作家正在丰富和发展其创作风格,正在迈向新的艺术与人生高地。
  首先,在题材上,我省以往的纪实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色”革命家方面,而对其以科学家为代表的庞大知识分子队伍关注不够——仅有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少数篇什。实际上,据有关统计,从旧中国至今,全国仅湘籍院士就有110多人,更别说其他专家教授等人才了。显然,对于纪实文学创作来说,这是一个尚待开发的丰富宝矿。而余艳选择著名科学家何继善院士,以系列形式进行集中开掘与重点叙写,就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其次,在文体上,“何继善系列”创作也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认为,相对于小说等虚构文学而言,纪实文学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散文与纪实影视等体裁。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尤其是以写人为主的(人物型)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之间,其界限难以截然分清。因为,传记文学的要义是“表现相对完整的个人生平”,以集中描写人物、体现纪念与教化功能为能事;而报告文学则不但有人物型,还有叙事型、议论型等,尤其是强调其新闻价值、现实批判与政治意义。据余艳透露,她即将问世的长篇是“何继善传”,属于传记文学,而已发表的中篇《何继善:追梦密码》和短篇《何继善:一张地图划过70年》则是报告文学。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也是符合其实际的,说明作者有较清醒的文体意识。因为,从已发的中短篇作品来看,它们的确未再现何继善的“完整”人生——既未系统叙述其家世渊源,更未涉及其情爱婚恋,而是将主人公的苦难童年与其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家庭与祖国紧密相联,将“抗战”过去时与“改革”现在时穿插交替,强调何继善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着重挖掘与凸显科学家的精神境界与动力之源。因此,作品揭示:何继善之所以始终不渝,顽强与命运抗争,至77岁时还与页岩气赌气、较劲,现在80多岁高龄还在为湖南乃至中国的页岩气开发等奔走、谋划,就是因为童年饱受日寇侵略之苦,从小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因而他“越憋气越争气”“越艰苦越立志”“越憋屈越自强”,以至怀抱“科学救国”,坚持“长期抗战”,“以70年的人生奋斗,以他的成长与成就,为国为民讨回尊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之所以细写“铁蹄下的童年故事”,之所以强调主人公“憋气后的争气,怄气后的出气;失学后的更好学,屈辱后的讨尊严”,的确是为了探究“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而这一点,又迎合了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主题,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深刻的政治意义。
  从这里,实际上,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的不同特点,而且也可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即它们在思想主旨与价值功能上,所谓“现实意义”或“伦理教化”等,实际也是相辅相成、和谐融通的。也就是说,从何继善这一代科学家身上,我们既可看到时代的巨大投影,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现实的严峻,更可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与精神的崇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们经常见到有人抱怨,认为自己生不逢时,青少年时代遇上“大饥饿”与“文革”动乱,因而将自己的事业无成归结为外部环境,而很少从个人主观上找原因。而当我们了解了何继善这一代科学家的经历与事迹后,就应该反躬自省:他们这些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不但同样经历了“大饥饿”与“文革”等极左时代,而且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年代和“反右”等政治运动,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比“50后”“60后”等更多、更深,那他们为什么不但功勋卓著,而且能始终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他们成功的秘密何在?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通过阅读比较,我们就会得知:其差距主要在于精神、意志与毅力,即是否能坚持“一辈子,一口气”;是否能像何继善那样,以自强报国的“一辈子抗战”精神发奋努力,甚至浴血奋战!如此,我们就会反思:何继善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战乱、失学状态,后来又因所谓政治问题而不能读研,且遇“文革”等各种灾难,但他却始终愈挫愈奋、与命运抗争,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那我们这些生存与成长环境比他好得多、生活条件比他优越得多的人,为什么却没有、也不能取得他那样的成绩?他至七八十岁还朝气蓬勃,还不断开辟新的科研领域、攀登新的人生高峰,为什么我们许多同龄人,却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甚至萎靡不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严肃思考与深刻反省吗?而这种阅读感受与精神提升,就正是作品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最后,还须指出,作品之所以发人深省、启人深思,除题材本身即主人公何继善所具有的魅力外,还与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写作技巧密切相连。即作品既未像一般传记那样,按时间先后罗列传主生平,也未如某些平庸之作那样,将作品写成“英雄榜”或“好人好事录”,只突出主人公的杰出贡献或丰功伟绩,而是以“气”为立意基点,将人物置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揭示人物一生所追之“梦”是“科学救国”“科技强国”,其追梦“密码”是由民族情感所激发的自强精神——具体来说,主要是日寇暴行所留下的童年记忆:正是日寇肆无忌惮的屠杀、欺侮,使他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国强”,从而下决心要“一辈子抗战”“一辈子争气”。正是如此,他在异常繁忙之中,坚持用十年时间翻译曾参加过湖南抗战的美国“飞虎队”员所写的《虎口拔牙》,并自购该书作为孩子们的“六一”礼物;也正是如此,他才在日本人面前大义凛然,在国际科坛上自强自信,在科技强国、强省中永不停歇……
  与此相联系,在写法上,《何继善:追梦密码》继承与发展《杨开慧》等作品“以手稿还原”的形式,也交叉引用“人物自述”与“译书自序”,将“铁蹄下的童年故事”与主人公的成长和成就进行对比叙述,并穿插主人公在国内外各种场合的表现与人生故事,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鲜明、生动与传奇性。这样,再加上激情与哲理的有机融合以及语言的诗意追求,就更深化了作品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当然,就题材本身与人物素材而言,《何继善:追梦密码》还可进一步挖掘,增强其深度与厚度。这一点,也许在长篇传记中已不存在。但作为中短篇系列,如何避免内容的部分重复;作为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如何更好地把握其不同特点并凸显其各自优势,也是值得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例如:在纪实文学创作中,面对同一人物(即使是著名科学家等),是否需要同时以不同体裁(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不同形式(长、中、短篇)进行叙写?如以一种体式(长篇报告文学或传记文学)进行集中、深入表现(刊发时以连载形式),是否分量更重、成就更高、效果更佳?这就值得商讨。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韵波
其他文献
时在金羊开泰的1991年八月,菊黄桂香,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应邀进京演出,《桃花汛》《书房情》等剧目大受首都观众亲睐。饰演二剧主角桃花、嫂子的中年演员刘赵黔,以其独具特色的上乘表演,博得观众连声称绝而叹为观止。五个英格兰籍、四个巴基斯坦籍的青年面对洋溢浓郁民族风情的表演,似乎第一次看懂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对刘赵黔的表演倾服了,“very good”(太好了)“wonderful”(太美了)连
期刊
一  “我们在干瘦的秋风里走出很远,看见  田野里的枯草浑身抽搐,  像天桥上的老乞丐  等待着,在一场瑞雪中被埋入地下”  这是彭敏那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我的同桌李梅英》的最后一段。在乡村意象的描述和情感表达中,城市形象(天桥、乞丐)及其隐含的情感/价值判断占据了一个很显豁的位置。正如彭敏在抒写城市境遇的困顿时,亦会把乡村当做疏通情感淤积的一个出口:“而他,是否应该停止上蹿下跳/返回偏远的故乡乐天
期刊
一  突然,刘四喜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明山鼓响,紧接着,那个让他热血沸腾、心灵震颤的明山号子就传了过来。刘四喜连忙从家里跑出来,他果然看见了,象鼻子山腰那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走下来一路人。走在前面的两个人抬着一面牛皮大鼓,后面的男男女女则簇拥着一个漂亮姑娘,这个漂亮姑娘是明山寨唱明山号子第一人,号称明山号子王。姑娘穿的一身红衣裳,头上戴的是刚刚从山路旁边采摘的还带着露珠儿的野花,青春焕发,芳香四溢,妖艳
期刊
不妨先从《拿来,酒瓶》这篇小说谈起。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老郑是个塘镇的电影放映员,他人过中年,浑浑噩噩地活着,赚钱的目的无非是去茶楼多喝几盏茶,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小儿子。小儿子几年前在矿区被哑炮炸断了腿,瘫在家里。另一个主人公老周除了跟老郑去放电影,还经营着茶楼。老周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他那个疯疯癫癫的孙子从五岁起就被关在茶楼上,老郑有时会替周老头心疼,小疯子这辈子肯定娶不上媳妇,周老头家要断子
期刊
一  母亲走了,走得突然,走得蹊跷而且壮烈。一开始他以为自己还在梦中,可没想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挂了老婆的电话后他没敢做片刻停留,翻身下床就去学务处请了假,又一次临时乘飞机匆匆忙忙往回赶,他是去为母亲大人料理后事。  此次来三亚原本是封闭式脱产学习,可才到还不满一个月他就在这条航线上往返了两次。第一次是母亲生病,他开始以为只是旧病复发:高血压,偏头痛。是妻子怕婆婆万一出事,担不起责任才催他回去的,
期刊
2015 年1 月 12至13 日,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清华美院清美艺术研究会、《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杂志社、国际汉语诗歌协会联合主办,《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云梦学刊》《创作与评论》杂志社、清美华艺文化机构等单位共同协办的第四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艺创作与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 30 余位批评家、诗人、艺术家对此进行了集中研讨。与会者
期刊
1  县委书记说了,我能不答应吗?看得出来,仲明君有些抵触情绪。要不,他的脸怎么会垮出水来呢?虽然书记的话语有些轻描淡写,但我知道那只是领导说话的艺术,意思还是要求我们要完成的。仲明君就老老实实地认为县委书记只是个意向。事后我批评仲明君是真的不懂还是装着不懂,怎么一点政治敏感都没有。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仲明君,他一直都在歌舞团工作,当了十多年管业务的副团长,如今虽然提升为团长了,但对于政治敏感度他确
期刊
在郴州文坛上,资柏成算是勤奋的作家了,除了陆陆续续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及电影文学外,最近又要出版一部中篇小说了。承蒙信任,本人先睹为快,阅毕感慨万千。其一,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能够用文学来观照生活的已经不多,而像作者一样,毕其功倾其力于文学创作的更是少见了。其二,当今世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能够关心他人,尤其能够关注生活底层的人更加少见了,但是,作者却将焦距对准那些挣扎在命运
期刊
赵竹青是一个不另类的作家。尽管他喜欢个性化地发掘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近期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也呈现出多元、变化的态势,但他的小说创作始终既有认真的探索更有难得的坚守。在特色和个性常被曲解的当今文坛,守正创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赵竹青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1980年代走上文学道路。正如吴投文所言:“从那个年代的文学氛围中走出来的作家,似乎都有一个特别的精神印记,那就是对文学的执著和文学趣味的纯正,在他
期刊
夏日某天,接池上电话,问能不能为她的新小说置一小评。我于写序作评的事,向来能躲则躲,但池上那一日的怯声细语,却让我推托不得,再加上读她的《在长乐镇》大有好感,就应承了下来。  整个夏天都在外奔忙,待得想起池上这部躺在电脑里的小说,已过立秋了。而这女子,竟也不来电催促一声,就好像对自己的这个新小说有着十足的把握似的。后来我想,小说之外,于这女子,我是喜欢她的静气的。  静则虚,虚则体道入微,从从容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