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沙滩,流动的感受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528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潘军的小说《流动的沙滩》,无论在语言意味、结构模式还是在睿智的哲理上都打通了现实与梦境之路,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流程,安排了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不同时段的同一个人奇迹般地汇合。这种写作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在作品内容表述方面不注重稳定的言辞、结构以及深层次内涵,使读者在阅读中失去了关于故事的连贯性思考,徜徉于感受的流动之海。从这个意义上讲,潘军的《流动的沙滩》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现实先锋小说范式。
  关键词:潘军 《流动的沙滩》 流动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文坛,著名小说家潘军的才华与聪慧是有口皆碑的,同时他的个性与风格又是难以琢磨的。潘军有着很多写作者都具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当过知青,从过政,经过商,拍过电影,对绘画、书法、音乐、影视等艺术均有一定的功底。但作为作家,他又有着其他人不曾有的多面个性与特征。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定与执著、热情与阳刚,但也随处可见那种恍惚、焦虑、不安的“自我放逐”之苦,他在写作中将才华展露无遗,但又时刻将沧桑与流浪写入字里行间。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多重身份、多重个性的作家,读者们领略到的不仅是那种在灵动的文字中跃动着的灵感与冲动,更有来自生命深处的关于文学的种种感悟。当这种阅读的感受渐渐成为一种来自读者经验的普遍意识后,我们发现,阅读潘军几乎成了另一种生命本真的寻觅,如果我们读过他的《流动的沙滩》,这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就连潘军自己也承认,“《流动的沙滩》是一部关于遐想的妄想之书”。这是发生在一个小岛上的故事,其实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故事可言,只不过由老人和“我”两个偶然相遇却又关系暧昧的叙述人交替的叙述话语构成。评论家陈晓明认为,“老人”是大师的化身,是纯文学遗留的古典梦想。而写作者“我”对以大师为象征的“老人”怀着深深的恐惧,最后作家安排大师的衰老和莫名其妙的死亡,都预示着文学写作的解脱。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文学写作者梦想超越大师、摆脱大师阴影的流露。这种对小说构思还原性的解读也许能引申出文本的另一层意味,但就文学自身而言,似乎又离得太远了。那么,我们如何对这部小说进行一种回归于文学本身的思考呢?
  我认为,在对本文进行了深度解析后,最贴近作者创作意图的阐释应该是将老人和“我”理解为同一个人,老人即是前生的“我”,只不过他们被潘军的叙事策略摆放于同一时间和平面,他们的相遇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他们不仅举止起居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都对个人身份的真实抱有怀疑态度,于是只能将写作作为验证自己存在的方式;他们竟还在写着同一书名的手稿;在他们的互相交谈中,“我”惊奇地发现,老人叙述的个人经历对于“我”而言,一切都是那么地似曾相识。老人告诉“我”十二岁那年他的不幸初恋,却正如拨痛了“我”心中一直隐匿的一段不为人知的真实的失恋;老人还告诉“我”,多年前他在这座岛上曾与一个女人有过一段若即若离的感情,女孩在互相嬉戏间,在海边堆出一座沙塔,意外中被海水冲走了。像潘军所有的小说那样,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总被上帝或“宿命”主宰着,这位女孩也从此认定那是上帝阻止他们来往的旨意,决定离开老人,于是老人留下了另一段遗憾的记忆。谁知,老人讲述的这一切在几天后的“我”的身上奇迹般地重现,我越来越感到惶惑和恐惧,感到“魂不附体”,感到“我现在的生活仿佛是在为他的过去经历补充细节”。“我”努力希望能扭转眼前与这个女孩的恋爱,结果枉然,命运仍然朝着预先设定的方向在走,“我”一步步地重蹈了老人的覆辙,最后我爱的女人也在海水冲破了的沙堆中毅然离开了“我”。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也能洞悉老人的心事和秘密,还能清晰地描绘出我从未见过的老人的信物——一把遗失多年的祖传铜刀的模样,我甚至能预见到老人今后的死亡与这把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这一切只是奇思怪想的话,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老人最后死在海里,而动脉血管恰恰被这把失踪多年的铜刀划破?更如何解释在整理老人遗物时,“我”发现老人所撰写的书稿竟与“我”正在写的文字毫厘不差呢?一串串的巧合重合,使无论作为主人公的“我”还是作为读者的我,都如同坠入了云里雾里!
  潘军就像是一个极度迷恋叙事快感,沉溺于编织语词游戏和圈套的孩童,将我们带入穿越时空的隧道,带入一个没有主角而同时人人都是主角的故事。他似乎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以至于我们在阅读时,所有自以为是的在传统文本中积累的阅读经验、写作规范都退居二线,而只能跟由他的文字去感受如同你的前身、你的魂灵带来的奇崛的震撼!我们既被这种新奇的感觉所吸引,同时又像是被搁浅在茫茫的大海上,不知所措。然后,潘军就躲在幕后,看着那些阅读者一个个跌入叙事陷阱,在他东拉西扯、随意张罗的时空中瞠目结舌、不知所措。真好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潘军这种以梦为马、另类写作的方式。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寻找可以被理解的答案。
  沿着西方现代文学大师的足印,我们能够找到潘军天马行空的源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领略过博尔赫斯文采的读者一定有这样的感觉,要想进入他的小说世界,“就必须也懂得一点心灵的魔术,才能弄清那座迷宫的构图,并同他一道在上下两界之间做那种惊险的飞跃。否则的话,得到的将都是一些站不住脚的、似是而非的印象和结论”。再来比较潘军的先锋实验派作品,我们看到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奇幻和作品叙述视角的游离以及对并入想象的需要,这些方面难道不是潘军对博尔赫斯的吸收?还有,在对时空的征服和操纵上,在小说世界里不俗的随想漫步中,我们看出潘军的确是得博尔赫斯的精髓了。
  我们都知道赫拉克利特那句有名的格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博尔赫斯却偏偏要打破成规的时空框架,在《另一个我》(作于1975年)中,安排了一个70岁的“我”与20岁的“他”(即另一个“我”)在一条长凳上穿越了历史而相遇。“我”首先发现了“他”就是半个世纪前的朝气年轻的我,希望能够被他承认。然而,他无论如何都难以置信面前这个形容憔悴的老人就是他的未来。于是我对他讲述了我们共有的经历和秘密,讲述了跨越50年后所发生的故事,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一步步告诉他会有怎样的未来需要他去面对。没有什么比物证更真实的了,我拿出一张我的年代的钞票,终于使他相信了我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人,也无法不相信我就是未来的他。潘军的《流动的沙滩》无论在语言意味、结构模式还是在睿智的哲理上,都与这篇文章极为相似、难解难分。这两篇小说都同是打通了现实与梦境的路,打破了线性的时间流程,安排了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不同时段的同一个人奇迹般地汇合。这种超自然的会面沟通给年轻的“我”带来的是难以接受的恐慌疑惑,而两个老人则都扮演着智者的形象,沉着而冷静,仿佛对一切都有所预料,对几十年前的“我”指点迷津,点拨未来。那么,潘军对博尔赫斯的接受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还是在无意识、浑浑沌沌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如果真能证明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那么潘军又想转述给中国的读者一种怎样的写作理念或者写作意图呢?或者他只是在模仿博尔赫斯而仅仅为了制造一个中国当代文坛的“另类”?
  潘军曾说,他一直向往“能写出一部具有博尔赫斯式的语言意味的小说,就是既能完全改变传统小说的那种结构模式,又能即兴地随手拈来许多东西。最后把它放在一个统一的语言系统里面,构成小说内部的一种和谐”。在这篇《流动的沙滩》里,潘军是以公开效仿博尔赫斯小说的形式来向这位智慧老人致敬的。尽管故事的题材本身决定了这篇小说的诡异性和神秘感,但潘军似乎仍乐此不疲,将博尔赫斯的行文特点进一步透彻化,组织了更多浓密奇幻的想象,比如巫师、牙印、铜刀、迷宫、蛇等各种奇怪的意象群的加入平添了许多神秘,“我”睡醒后发现昨天呆过的岛屿今天变成了一条孤独的小船,原来历史在瞬息间可以千变万化,没有什么是真实永在的;还有老人莫名其妙地失踪,一个异人发出“老人必须死,因为有人提前出生”的宣告,都令整篇小说笼罩在潮湿阴沉的轮回宿命氛围当中。像这样风格的小说在潘军的世界里比比皆是,比如中篇《南方的情绪》、《结束的地方》、《蓝堡》、《三月一日》,等等,尤其是他率先将这种荒诞不经的幻想引入到长篇《风》当中作为基调,就足可体现他对形式文本的探讨是多么的孜孜不倦!潘军早期对博尔赫斯等大师的热爱与模仿,不仅没有覆盖他操纵全局的气魄和风采,反而使他得以发掘写作潜力,在与自我的个性才情相融合后,日渐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有独立性、越来越成熟的作家。他既不满足于使用传统文学的稳定的写作手法,也不想使自我、自由的充分表达成为作品言说的障碍,于是在语言的意味之上,他试图去调和两方面的对立或矛盾,使其在语言的统一体系中完成对作品的和谐建构。笔者认为,这种创新的勇气和写作策略是当代作家的一种普遍诉求,但是对于这位先锋实验派的作家潘军来讲,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
  在很多时候,我们试图用一种模棱两可、迷惑不解的语言表达那种也许原本就言说不清的体验,好像那个人物、那场对话,甚至那一微妙的白眼或是湛蓝得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都是那么地似曾相识。但你所置身的那个场景究竟在哪儿?记忆的苦苦搜寻,结果往往以恍若隔世的梦境告终。无论如何辛苦认真地寻求,最终都是徒劳。那么我们不仅要问:这究竟是灵魂对未知的感应,还是心灵对历史的吁求?在那似梦似醒、真假难辨的一瞬间,如同初见海市蜃楼般地不自信,那种对内心亦真亦幻、若隐若现的触动似乎纠结在一团迷惑之中,找不到答案也寻不到线索,只能感叹作品生命的奇幻。《流动的沙滩》给我们的阅读体验正是如此:连绵重合的记忆之流,迂回而没有边际;毫无实质内容的呈现,也并没有稳定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视角,对读者而言,能留下的除了流动的感受,还是流动的感受。或许正是由于潘军在文本的叙事中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才让他走在了探索小说叙事形式的前列。人们一般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潘军的小说及其特征视为当代文坛的先锋实验者,但在我看来,他的叙事语言与风格与其说是对某种文学形式的追寻,莫若说是关于文学的精神高度的攀登,那种轻灵迷人的叙事技巧以及迷离涣散的文本结构,恰恰体现了其作品的叙事张力。这种张力不全是审美形式上的,更有文学精神内涵的深化与文学意义向度的开掘。对于读者而言,这种审美感受正像《流动的沙滩》所表征的,是一种流动的带有诗意的古典美意蕴的风格,但对于潘军而言,则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精神的标识。这种标识在于故事背后的对生命与灵魂的怀疑与拷问,在于叙事情境中对于审美与哲学的思辨与争论,当然,更在于它的难以把握的情感与命运。当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感受之时,我们只能说,作为小说家的潘军已经出离了叙事,并开始向生命皈依。
  阅读潘军的先锋小说,你的感受就是流动的、不稳定的,每一遍的阅读都能给你带来全新的阐释。也许这就是潘军所追求的,不仅让他自己体会到创造者的虚构快感,也让他的每一位读者都切身投入其中,去慢慢品析解读的乐趣,这既是潘军小说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叙事者的成功所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潘军的解读是复杂的,就像他的叙事本身充满了各种难以名状的纠结一样,但无论如何,那种来自阅读本身的直观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了深刻与真挚,阅读的惊奇与冒险同在,这也正是包括《流动的沙滩》在内的潘军的小说给我们最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潘军:《流动的沙滩》,《潘军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陈晓明:《解迷的叙述》,《悬念》,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
   [3] 残雪:《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潘军:《水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唐东霞,女,1978—,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工作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谱写的歌曲大胆创新,在审美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期刊
摘要 今天的正体书法不仅包括楷书,而且还包括篆书和隶书。这三种书体不仅勾勒出文字演进的主体线索,而且还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体书法对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拟从正书与正体书法的界定入手,进而探讨正体书法与书法艺术传统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正字 正体 正体书法 传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一 正体,还是正体书法?   中国书协已举办了四次正体书
期刊
摘要 面对我国书法艺术目前的混乱、迷茫、无奈而痛苦的局面,我们除了困惑之外,更多的应是对书法艺术出路的思考。文章以此导出新的书法流派“彩墨书法”,并围绕这一主题,从“彩墨书法”的概念、理论建立和创作实验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倡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要有新的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彩墨书法 概念 理论 创作试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十余年来,我国的书画界受到了
期刊
摘要 汉代建筑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房屋宫殿建筑中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重要的大木构架体系相继出现并且趋于成熟,整体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并且追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汉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此时开始形成并且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本文就以未央宫为例,对汉代的建筑和政治文化作一次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汉代 建筑 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一生的简要介绍,以及对其改进和发展二胡音乐的分析,概述了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音乐 杰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二胡是我国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民族乐器,它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尤其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不仅能够独奏,而且还能和扬琴、古筝及小型乐队进行合作。在二胡协奏曲中,它还能与大型民族管
期刊
朱天心,1958年生,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作家。北一女中就读时就因《击壤歌》成名,大学毕业后专职写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移事往》、《我记得缮》、《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学飞的盟盟》、《古都》等。朱天心自2000年出版《漫游者》之后,似乎如隐居的高士般谨言,长久未拿出新作来,让喜爱她的读者翘首以盼了10年,终于有了如今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个‘不能忘情’的
期刊
摘要 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以中年爱情为主题,表现中年冷漠、沉默的婚恋状况。小说又不限于爱情,而是以婚恋为中心点,呈辐射状涵盖了人类的生命衰老、现代文明的危机等命题。  关键词:《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婚恋 生命 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朱天心,1958年生,山东临朐人,曾主编《三三集刊》,著有《方舟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70后”作家,鲁敏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很少去迎合大众进行欲望化写作。鲁敏是一个关注社会平常人物日常生活的作家,在“东坝”系列小说里,她以“乡土温情”为表现核心,体现了传统文化记忆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为现代人无根的灵魂寻找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鲁敏 乡土小说 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大
期刊
摘要 凤翔泥塑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凤翔泥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凤翔民间艺术中的众多吉祥纹样进行搜集,深入剖析它的各种丰富寓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在视觉传达的新时期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凤翔泥塑纹样除了有着表面寓意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本文旨在揭示凤翔泥塑吉祥纹饰当中纷繁复杂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凤翔泥塑 吉祥纹样 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
期刊
摘要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是作家王小波最有标志性的特点,王小波在杂文中通过“黑色幽默”揭示了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荒诞可笑,通过“黑色幽默”使杂文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得以阐发。本文试从“黑色幽默”这个角度谈谈王小波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王小波 杂文 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人若有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