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层互动式教学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作者介绍、背景分析、文本赏析、艺术分析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分专题的基础上,以专题为核心按照总说、分析、比较、引申的思路设计出一系列成系统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对文章的深层解读,而且通过专题的学习,掌握一种特定专题文本的解读模式。
关键词:深层互动;启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但是现在的互动式教学更像是课堂上简单的一唱一和,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索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思索的只是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学生恐怕没有思考过,而许多老师恐怕也并没想告诉学生。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互动方式。
大学语文课堂上呼唤一种深层互动的教学方式。深层互动式教学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作者介绍、背景分析、文本赏析、艺术分析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文学作品分专题的基础上,以专题为核心按照总说、分析、比较、引申的思路设计出一系列成系统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对文章的深层解读。
本文拟通过笔者教学的一个案例,对深层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采取的是专题式教学,在现成选文的基础上,把选文分为了几个专题。下面就以笔者专题教学中的一个专题 “怀才不遇”为例,解读深层互动式教学方法。“怀才不遇”这个专题中包含了两篇文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行路难》[1]。
笔者先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怀才不遇的诗文,进而引出《行路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两首诗词。
两首诗词相对简单,因此对两首诗词的鉴赏只是稍作点拨。继而分析两首诗词中抒发的情感。虽然两人抒发的都是怀才不遇之情,但却有许多不同。李白写作《行路难》时,正是 “赐金放还”之时。此时的李白备受打击,因此发出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无奈之音,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绝望呼喊。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仕途虽然艰难,但是李白非常善于解脱,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他都能超越苦痛,因此诗的最后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和殷切希望,虽然暂时失意,但希望仍旧在前方。
辛弃疾就不同了,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抒发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愁思,既有不被统治者赏识的落寞“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又有因为自己年岁渐长而无法报效国家的惆怅“树犹如此”,这种怀才不遇之感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无法排解。
进行比较后请同学分析两人的诗作都是写怀才不遇的,但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会自然的想到两人性格的差异,可请学生分析两人的性格。
接着启发学生思索,除了作家个性不同造成两首诗词情感抒发的不同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两人对功名的追求态度不同:李白追求功名,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行路难》中李白要做得是伊尹、姜尚此类和帝王亦师亦友的大将才,他的政治理想是“功成身退”。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政治理想,失意之时,也是浪漫的。而辛弃疾则要做力挽狂澜、救国家人民危难的英雄志士,相比李白来说,要切实的许多,也要具体的许多,容易实现,但是却实现不了,回到了南宋,前线就在远方,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立功的心情是如此的急迫,但却毫无立功之地,此种心情可以想见,可以感受。此种痛苦是切肤之痛,自是深入骨髓。所以我们看到李白的诗作中表现建功立业的只是一部分,而辛弃疾的词作中则处处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要立功沙场的迫切希望。功名在两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分量在两个人的心中自是不同。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可以推荐学生课下去看李白和辛弃疾的评传,重点了解两人的政治生平遭际,并把重点史料进行记载,(此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快速搜集论文材料的方法)并把答案粘贴在网络课堂上。
第二次上课请学生对李白和辛弃疾的政治遭遇进行评说。经过课下阅读后,学生在大量的史料面前,对两个人的政治遭遇有了全面地了解,并对两个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作为有了自己的判断:李白并不是真正的怀才不遇,他的个性,他的一系列出格的举动,以及他的政治头脑,都表明了李白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李白完全是个诗人,他的头脑和官场完全不搭界,他是既无才也不遇。而辛弃疾就和李白完全不一样了,论智谋、论武略,辛弃疾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偏偏辛弃疾生不逢时,南宋政府重视的是文官,而辛弃疾是武将;南宋政府重视的是本地的官员,而辛弃疾是“归正人”;南宋政府“主和”,而辛弃疾“主战”,一系列的不识时务,让辛弃疾的志向无法实现。辛弃疾是真正“怀才不遇”。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古代文人都喜欢写怀才不遇,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怀才不遇呢?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有前面对李白和辛弃疾的分析,学生一般都能从时代、政治才干、诗人气质等几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解读。
有了这次对“怀才不遇”两篇文章的解读,学生对“怀才不遇”这个专题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如果再看到描写“怀才不遇”的诗文,他们会很自然的从时代背景,文人的政治遭遇等多个角度,来全面地理解鉴赏诗文。深层互动式教学正是通过一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学到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鉴赏文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作品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深层互动;启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但是现在的互动式教学更像是课堂上简单的一唱一和,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索说出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思索的只是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学生恐怕没有思考过,而许多老师恐怕也并没想告诉学生。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互动方式。
大学语文课堂上呼唤一种深层互动的教学方式。深层互动式教学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作者介绍、背景分析、文本赏析、艺术分析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文学作品分专题的基础上,以专题为核心按照总说、分析、比较、引申的思路设计出一系列成系统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形成对文章的深层解读。
本文拟通过笔者教学的一个案例,对深层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采取的是专题式教学,在现成选文的基础上,把选文分为了几个专题。下面就以笔者专题教学中的一个专题 “怀才不遇”为例,解读深层互动式教学方法。“怀才不遇”这个专题中包含了两篇文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行路难》[1]。
笔者先启发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怀才不遇的诗文,进而引出《行路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两首诗词。
两首诗词相对简单,因此对两首诗词的鉴赏只是稍作点拨。继而分析两首诗词中抒发的情感。虽然两人抒发的都是怀才不遇之情,但却有许多不同。李白写作《行路难》时,正是 “赐金放还”之时。此时的李白备受打击,因此发出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无奈之音,以及“行路难”“多歧路”的绝望呼喊。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仕途虽然艰难,但是李白非常善于解脱,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他都能超越苦痛,因此诗的最后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和殷切希望,虽然暂时失意,但希望仍旧在前方。
辛弃疾就不同了,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抒发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愁思,既有不被统治者赏识的落寞“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又有因为自己年岁渐长而无法报效国家的惆怅“树犹如此”,这种怀才不遇之感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无法排解。
进行比较后请同学分析两人的诗作都是写怀才不遇的,但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会自然的想到两人性格的差异,可请学生分析两人的性格。
接着启发学生思索,除了作家个性不同造成两首诗词情感抒发的不同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两人对功名的追求态度不同:李白追求功名,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行路难》中李白要做得是伊尹、姜尚此类和帝王亦师亦友的大将才,他的政治理想是“功成身退”。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政治理想,失意之时,也是浪漫的。而辛弃疾则要做力挽狂澜、救国家人民危难的英雄志士,相比李白来说,要切实的许多,也要具体的许多,容易实现,但是却实现不了,回到了南宋,前线就在远方,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立功的心情是如此的急迫,但却毫无立功之地,此种心情可以想见,可以感受。此种痛苦是切肤之痛,自是深入骨髓。所以我们看到李白的诗作中表现建功立业的只是一部分,而辛弃疾的词作中则处处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要立功沙场的迫切希望。功名在两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分量在两个人的心中自是不同。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可以推荐学生课下去看李白和辛弃疾的评传,重点了解两人的政治生平遭际,并把重点史料进行记载,(此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快速搜集论文材料的方法)并把答案粘贴在网络课堂上。
第二次上课请学生对李白和辛弃疾的政治遭遇进行评说。经过课下阅读后,学生在大量的史料面前,对两个人的政治遭遇有了全面地了解,并对两个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作为有了自己的判断:李白并不是真正的怀才不遇,他的个性,他的一系列出格的举动,以及他的政治头脑,都表明了李白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李白完全是个诗人,他的头脑和官场完全不搭界,他是既无才也不遇。而辛弃疾就和李白完全不一样了,论智谋、论武略,辛弃疾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偏偏辛弃疾生不逢时,南宋政府重视的是文官,而辛弃疾是武将;南宋政府重视的是本地的官员,而辛弃疾是“归正人”;南宋政府“主和”,而辛弃疾“主战”,一系列的不识时务,让辛弃疾的志向无法实现。辛弃疾是真正“怀才不遇”。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古代文人都喜欢写怀才不遇,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怀才不遇呢?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有前面对李白和辛弃疾的分析,学生一般都能从时代、政治才干、诗人气质等几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解读。
有了这次对“怀才不遇”两篇文章的解读,学生对“怀才不遇”这个专题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如果再看到描写“怀才不遇”的诗文,他们会很自然的从时代背景,文人的政治遭遇等多个角度,来全面地理解鉴赏诗文。深层互动式教学正是通过一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学到的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鉴赏文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作品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