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道德的双重性、学术性、师范性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的三个特性。大学医学教育、入职培训、职后系统的“双职业”培训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完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
关键词:创新;管理机制;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12-02
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长、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国家《教育振兴计划》对医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医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路径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之一。
一、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的特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其中包含态度的专业化、知识的专业化和教育的专业化[1]。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性特性,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新的改革实践要求,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职业道德的双重性。高校临床医学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护)师,既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又要遵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既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又要救死扶伤、钻研医术。
2.师范性。师范性是指通过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获得“如何教”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性。高校医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以教学为天职,以育人为已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医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3.学术性。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2]。一方面,从专业教学来讲,高校医学教师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其教书育人的需要。高校教学是一种较高水平和层次的专业教学,没有科研就不能站在学术的前沿,以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武装头脑。另一方面,从服务社会来看,医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目前高校医学教师培养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的不断创新,迫使高校医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决定了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开始从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1.毕业证制的职前培养。高校医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相应学科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而这些毕业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完全致力于自身学科的研究,并没有接受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目前从整体来看,高校医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可以说既没有专门的培养院校,也没有定向的培养计划。
2.资格证制的岗前培训。针对刚入职的高校医学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我国从1997年起正式推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即高校教师资格证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四门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且考试成绩都达到60分以上,就可获得省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3.结业证制的职后培训。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教育。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进修暂行办法》,拉开了高校教育职后培训工作的序幕。多年来,形成的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国家级骨干教师进修班、省级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出国进修班、国内外访问学者等。其基本做法是教师修完相应的课程,颁发结业证书。
三、创新管理机制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医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高校培养的医学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其中高校医学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师德、医德教育,促进高校医学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发展。师德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最根本的问题。师德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后被提炼出来的,它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今天的师德是对过去师德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应该是现代师德内涵的本质所在。处于现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追求与约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对于高校医学教师来说,既是教师,也是一线的临床工作者,他们同时也应具备医德。
2.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高校医学教师学术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课程内容应处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沿上。陈旧、落后的知识需要删除,最新的知识需要及时地补充进来。在这里,删除什么和补充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师是不明了的,因此高校教师必需是一个学科的专业研究者。
3.构建新型院系合作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医学教师教学专业化的发展。为了适应医学类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医学教师应既是学术高超的医者,也是教技一流的师者。目前,医学院校大都是聘请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医生担任医学教师,他们在医学专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往往比较欠缺,甚至存在着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为了改变医学教师存在的不足,江苏大学在附属医院成立了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附院的院长、书记兼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院长、书记。(1)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完善医教一体化管理机制,第一临床医学院内部组建了教学管理综合办公室,并在临床学科内建立了4大学系、22个二级教研室、13个三级教研室,完善了医疗、教学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构建了新型的院系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为“双职业型”医学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新平台。这个新平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科建设、教研教改等工作;负责各类考试工作;规范教研室管理,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教学评奖;按时参加直属高校教学例会;等等。(2)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完善医学教师的规范培训:①制定和落实好医学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培训方式主要分為岗前培训和系统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通过系统培训(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提升教学技能。②给医学教师提供进修、发展的机会。每年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为期1—6个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掌握医学教育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手段,使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加开阔。③明确临床教研室的工作制度,建立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将临床教、学、研有机结合,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3)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强化对医学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管与考核,为提高教学质量,在院系合作平台上,加强对医学教师的日常管理。①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年度考核制度、业绩评估制度、教学质量奖惩制度等。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一是建立公开课,实行听、评课机制,安排优秀医学教师开设公开课、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听课、评课。二是建立“传帮带”机制,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功能,让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在学术、教学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建立说课、讲课比赛机制。说课、讲课比赛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③建立医学教师聘任机制,聘用在医德师德、学术、教学三方面的优秀者承担临床课的教学任务。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考核与职称晋升有机结合,将教师职称与卫生职称的晋升有机结合,对教学优秀者给予加倍的经济奖励,等等。
综上所述,由大学医学教育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再到入职后系统的“双职业”培训是一个高校医学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其中的创新与完善管理机制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桂树飞.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24):43-45.
[2]刘小强.定向型的高校教师培养:美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45-48.
关键词:创新;管理机制;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12-02
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长、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国家《教育振兴计划》对医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医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路径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之一。
一、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的特性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其中包含态度的专业化、知识的专业化和教育的专业化[1]。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性特性,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新的改革实践要求,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职业道德的双重性。高校临床医学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护)师,既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又要遵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既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又要救死扶伤、钻研医术。
2.师范性。师范性是指通过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获得“如何教”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性。高校医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以教学为天职,以育人为已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医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3.学术性。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2]。一方面,从专业教学来讲,高校医学教师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是其教书育人的需要。高校教学是一种较高水平和层次的专业教学,没有科研就不能站在学术的前沿,以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武装头脑。另一方面,从服务社会来看,医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目前高校医学教师培养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的不断创新,迫使高校医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决定了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开始从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转变。
1.毕业证制的职前培养。高校医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相应学科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而这些毕业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完全致力于自身学科的研究,并没有接受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目前从整体来看,高校医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可以说既没有专门的培养院校,也没有定向的培养计划。
2.资格证制的岗前培训。针对刚入职的高校医学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我国从1997年起正式推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即高校教师资格证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四门课程,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且考试成绩都达到60分以上,就可获得省颁发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3.结业证制的职后培训。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教育。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进修暂行办法》,拉开了高校教育职后培训工作的序幕。多年来,形成的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国家级骨干教师进修班、省级骨干教师进修班、高级研讨班、出国进修班、国内外访问学者等。其基本做法是教师修完相应的课程,颁发结业证书。
三、创新管理机制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医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高校培养的医学生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其中高校医学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师德、医德教育,促进高校医学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发展。师德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最根本的问题。师德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后被提炼出来的,它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今天的师德是对过去师德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应该是现代师德内涵的本质所在。处于现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师德既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追求与约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对于高校医学教师来说,既是教师,也是一线的临床工作者,他们同时也应具备医德。
2.加强学术交流,促进高校医学教师学术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课程内容应处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沿上。陈旧、落后的知识需要删除,最新的知识需要及时地补充进来。在这里,删除什么和补充什么,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师是不明了的,因此高校教师必需是一个学科的专业研究者。
3.构建新型院系合作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医学教师教学专业化的发展。为了适应医学类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医学教师应既是学术高超的医者,也是教技一流的师者。目前,医学院校大都是聘请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医生担任医学教师,他们在医学专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往往比较欠缺,甚至存在着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为了改变医学教师存在的不足,江苏大学在附属医院成立了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由附院的院长、书记兼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院长、书记。(1)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完善医教一体化管理机制,第一临床医学院内部组建了教学管理综合办公室,并在临床学科内建立了4大学系、22个二级教研室、13个三级教研室,完善了医疗、教学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构建了新型的院系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为“双职业型”医学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新平台。这个新平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科建设、教研教改等工作;负责各类考试工作;规范教研室管理,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负责教学评奖;按时参加直属高校教学例会;等等。(2)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完善医学教师的规范培训:①制定和落实好医学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培训方式主要分為岗前培训和系统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通过系统培训(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提升教学技能。②给医学教师提供进修、发展的机会。每年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为期1—6个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掌握医学教育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手段,使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加开阔。③明确临床教研室的工作制度,建立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将临床教、学、研有机结合,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3)充分利用院系合作平台,强化对医学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管与考核,为提高教学质量,在院系合作平台上,加强对医学教师的日常管理。①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年度考核制度、业绩评估制度、教学质量奖惩制度等。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一是建立公开课,实行听、评课机制,安排优秀医学教师开设公开课、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听课、评课。二是建立“传帮带”机制,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功能,让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在学术、教学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建立说课、讲课比赛机制。说课、讲课比赛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重要手段。③建立医学教师聘任机制,聘用在医德师德、学术、教学三方面的优秀者承担临床课的教学任务。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考核与职称晋升有机结合,将教师职称与卫生职称的晋升有机结合,对教学优秀者给予加倍的经济奖励,等等。
综上所述,由大学医学教育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再到入职后系统的“双职业”培训是一个高校医学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其中的创新与完善管理机制是高校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桂树飞.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24):43-45.
[2]刘小强.定向型的高校教师培养:美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