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是根本 医德为灵魂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大信教授是一位名扬异国的中医,怀一颗仁爱且博爱之心,他在医生这个圣洁的岗位上,履行着一份厚重而又神圣的职责——治病救人,杏林春暖。他赤心一片,虽亲历中医针灸在美国土地上显得荒凉,却仍然执拗地坚挺前行、勤耕细作,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争取合法权益和地位,终让其变得绿意缭绕、生机盎然。从1961年至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行医历程中,医术是他行医之根本,医德是灵魂,爱则是主流。
  
  【陈大信教授,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本科,现为香港特区政府注册全科中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会长、美国中医研究院教授、美国东方医学会副会长、美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兼香港分院院长、美国中医研究院出版社社长、香港专业注册中医协会会长、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员、香港台湾商会五位发起人之一、十美跨国集团总裁、香港华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兼常务会长等。】
  
  
  发展之道 中西结合
  
  陈大信教授原是西医出身,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为广州第九人民医院胸腔外科医生,十年后,被调往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脑神经科,历时近十年。在这个过程中,陈大信教授因为研究脑电波与针灸的关系而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并由西医领域转入中医领域。
  伴随着对中医和针灸的研究脚步,陈大信教授发现,原来中医还有许多内容未被真正地挖掘出来,博大精深的中华国粹激起了他强烈的探索欲望,陈大信教授便迷上了中医。
  1979年左右,他正式辞去了广州的工作,来到香港开办诊所,然而,中医在香港待遇和处境并不容乐观,在西医占主导地位香港,中医常常被港英政府忽略,“任由其自生自灭。”陈大信教授遗憾地说。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中医在香港的发展亦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景象,“但是,管制还是过于严苛。”他说,“就拿中医药的管理来说,管理中医药的不是中医行业中的内行人士,而是西医。”他表示用西医的观点管理中医,中医在发展上确实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限制,加上在香港没有设立中医院,这对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也是一种限制和阻碍。他希望,香港能为中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其得以良好地发展,同时呼吁,中西医结合,才是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之道。
  从西医转入中医,历经两个行业领域,陈大信教授在谈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结合时,更具有发言权。他说:“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是微观的,中医是宏观的,中医上,对于不同的病有时可以用同一个方法解决,及‘异病同治’;它们各自都有优点、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在仪器的观察、细胞、血液的检查等方面,中医难以做到,而有些疾病,必须要用中医来调理,方可改善,西医完全没有办法。”
  看来,中西医的结合是医学界一条必经之路,然而,在香港,中西医的矛盾却很难协调,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改善,陈大信教授说:“现在,有少许医院开设了中西医会诊,即中医邀请西医会诊,西医邀请中医会诊,这是一个先例,在以前几乎不会出现。”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在陈大信教授看来,只要能为病人带来健康的福音,便是最好。
  
  异国他乡 披荆斩棘
  
  陈大信教授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了美国,跟其哥哥一起做针灸治疗。在美国,陈大信教授遭遇到的是中医的一股寒流,一片荒凉,他回忆说:“当时,对于中医针灸,美国政府和民众还未认可。中医不能自主地为病人看病,只有在西医医治不好的情况下,将病人转给中医,中医才有机会展示医术。”
  面对这样的环境,陈大信教授选择了执拗地坚挺前行,即使前路不明,即使途中荆棘丛生,他依然不退缩,不放弃。
  他分析道:“美国对中医有看法,第一,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第二,没有清晰的数据为中医做辅证,第三,中医水平参差不齐,龙蛇混杂,第四,在美国的中医如同一盘散沙,人心不齐。”找到症结所在,陈大信教授和哥哥一起,踏上了为中医争取合法权益和地位的征程。
  为中医争取合法权益的转折点来自于一位美国的记者,这位记者在北京的协和医院亲眼目睹了一个开胸手术,患者未使用麻醉药品,手术过程中只用了针灸,患者开胸后,没有使用呼吸器等,患者却还能与周边的人员进行谈话,这样的一场手术,让这位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回到美国后,当即写下一篇文章,报道了这个奇迹,这篇报道立即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陈大信教授与哥哥决定趁热打铁,写下一篇文章《吗啡与针灸的关系》,解释了记者看到的那一现象。文中指出:针灸可以起到麻醉的作用,针灸扎中身体的一个穴位,会分泌出一种体液,这种体液的结构与吗啡类似,而它的止痛效果却是天然吗啡的许多倍。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的专家的关注,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针灸止痛得到了认可,旋即,一阵针灸热在美国掀起。
  接着,陈大信先生和哥哥在跟美国加州州长的交谈时,底气十足地说:“针灸、中医,有根有据,并非胡来。”不久后,相关立法也开始修改,允许中医自己开设门诊。
  经过长途跋涉,勤耕细作,中医在美国的那片荒芜的土地终于生出点点绿意,继而绿意缭绕,生机盎然。而陈大信教授与哥哥也在美国开办了美国中医研究院,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光景,分店的数目已增至四家。
  香港回归前夕,陈大信教授回到了香港,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被中国人期盼了上百年的一刻,他也将许多时间留在了香港,耕耘在香港的土地上,为人送去健康,为中医贡献一份心力。
  
  人生一世 爱是主流
  
  转眼之间,陈大信教授自1961年起行医济世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五十载,一万多个日子,经由陈大信教授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如今,虽年过七十,仍坚守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不亦乐乎,他笑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将病人治好。”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十时至十二时,陈大信教授便在位于九龙城沙浦道上的诊所坐诊,下午四时三十分至晚上八时,便在位于湾仔轩尼诗道上的诊所坐诊,熟悉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福州话、客家话、上海话、英语、日语等多地语言的他,为患者带来了许多方便。
  陈大信教授总是说:“做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医者父母心,在香港,也有许多中低收入的人群,在收费方面,作为医生,要多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呼。”他这样说,这也是贯穿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行医历程中从未动摇过的准则。陈大信教授常将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他说:“只有真正的爱心,才能真正知道病人的痛苦在哪里?”医术,是陈大信教授行医的根本,而医德是他行医的灵魂,爱,则是主流。他培养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不同的地方,怀揣一份医者情怀,履行着一份与陈大信教授一样的医者职责。
  陈大信教授是一个热心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爱,他对病人有爱,对家人有爱,对人民有爱,对祖国亦有爱。
  他是台湾人,在广州长大,当一位朋友建议他将生活在香港的台湾人集合起来,组成香港台湾商会的时候,陈大信教授一口答应了下来。于是他和其它四位同样怀着爱国之心的同仁一起组织成立了香港台湾商会。“那时台湾的商人还没有非常直接地跟大陆有生意往来。”陈大信教授回忆说。
  他们以商会为桥梁,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生意往来,在这个过程中,陈大信教授等人做了不少工作,后来,伴随着台湾与大陆的生意往来越来越频繁,他们选择了功成身退,逐渐地淡出了。
  陈大信教授身兼诸多社会公职,他是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创会会员及唯一一位中医行业代表;他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培训学院”香港特区教授、中共统战部广东省海外联谊会理事、亚洲电视“西南开发之旅”医学顾问、世界医药出版社首席顾问等,服务的道路上,那是一位满怀一颗仁爱且博爱之心的长者,在贡献他的一片赤诚与热情,坚定而又执着,真诚而又无悔。
其他文献
麦燕琼博士是中医文化的热心传播者,是自然疗能的弘扬者,是大众健康的守护者。数十年来,她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立足香港,活跃国际,以世界视野,组织全球力量,为中医中药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她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十餘部著作里,有她对健康的专业理解,还有她为大家健康着想的赤诚。她一心一意地将知识贡献给人类,她是如此认真,如此执著,认真到不惜一次次北上探索,一次次越洋宣传;执著到数十年不曾止
期刊
黎来就先生总是不辞劳苦,劳心劳力,无论是自己苦心经营的养渔事业,还是自己所热心的业内服务,认真、苦心孤诣中,彰显出来的是一份不容懈怠,不许推卸的职责。  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已熄,大部分市民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他正安排着一天中最繁忙的事情:将鱼塘的鱼送到批发市场。年年如此,却乐在其中。事业如斯,服务于斯,独显一份真诚和执着、用心。    没有退休的事业    黎来就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养渔业,曾
期刊
李贺诚教授 中国第一个独立眼库创办人。从事医疗工作近五十个春秋,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他学西医出身,並且积极推广中医,行医过程中西结合、各取所长、精益求精。他煞费苦心地呕心研究,解决很多眼科的疑难杂症。国粹中医,在他手中大放異彩,常规西医,加入中医後更进一步。眼部病症,他只需一眼便可看出症状所在。妙手仁心的李贺诚教授,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眼疾痊愈、明目增色、心灵之窗更增神采。  始学西医结缘中医  李贺
期刊
吴为棉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内心慈悲的奉献者,一位心怀责任的政协委员,是获英国纺织学院授予国际性组织的院士。事业之中的他,勤学、善思、努力、进取、笃定;服务之中的他,真诚、善良、热情、细緻入微、无倦。三十餘年,是他从事纺织行业的长度,於其中,他知道知识永无止境,因此从不停留,上下求索;儘管社会忙碌追逐,他卻没有蓬勃野心,惟愿事业稳定,内心轻松。近十年,是他参加广州政协的时间长度,於其中,他建言
期刊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商场大展宏图,对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锺,先后设立多项教育基金,捐资达数千万元。还先后应聘担任华侨大学董事和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等职务。在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期间,尽心尽职,多次呈交提案,表达意见,充分展示出对香港、家乡、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施先生育有四个儿子,皆热心奉献,施氏“一门五
期刊
梁国华先生国际詠春总会中国区总教练,国际詠春总会五级锻士,一生以练拳为乐,更以授拳为乐,旨在将灵活多变、刚柔相济的詠春拳发扬光大!他自小热爱中国武术,70年代拜一代“詠春王”梁挺为师,研习、推广、弘扬詠春拳术三十多年,特别讲究武德合一,在香港、桂林、江门、新会, 广州、阳江、西安、北京等地传授詠春拳,並在新会等地设有武馆,相信“今天的失败是造就明天成功之路”!的格言。  由一本杂誌结缘詠春拳术  
期刊
曾宪梓将发放2500万奖金予奥运夺金中国选手  伦敦奥运,中国军团佳音频传。曾宪梓博士表示,今年8月底,曾宪梓体育基金会将发放2500万元(港币)的奖金予伦敦奥运夺金的中国选手。活跃在政经界的曾宪梓是一位标準的体育迷,自伦敦奥运开幕的第一天起,凡是有中国运动员出赛的电视节目,他都十分关注,看到精彩之处,抚掌感触,溢於言表。  2008年8月,曾宪梓博士宣佈设立首个体育基金,这是他个人设立的第三个基
期刊
吴秉芬教授饱满红润的脸上总带着爽朗大方的笑容,龄高八十仍身材矫健、肤色细腻,这位行医多年的资深中医师用自己精神抖擞的身体为自己高超的医术作了最好的诠释;同时,爱好文艺、写作的他文采斐然、笔走龙蛇。近日,吴秉芬教授着手编写《吴秉芬医诗选集》,录製与中医相关的电视节目,结合其丰富的从医经验和雅致的文艺天赋,以此宣扬中医养生理论、服务社会,同馈文艺界和医学界!  诗为医媒 共述养生之道  姜水、红枣水、
期刊
梁锡麟先生 深爱着衙前围村,也深爱着社会公益事业。他不计辛劳、不计报酬,心繫围村,心繫社会,坚信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理。儘管已是七十七岁,梁锡麟先生仍孜孜不倦热心围村之事和公益之事。大有乐观向上、善行四方的活力之美。  传承围村  正如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麽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梁锡麟先生生於衙前围村,长於衙前围村。对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围村,他有着无比浓
期刊
王惠贞女士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向社团服务界与商界,于政,她帼国不让须眉,为国家和香港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于商,她敏而好思,壮大家族企业;于社团,她以一颗赤子之心,为服务社区尽心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她都心怀感恩,竭诚回报。    【王惠贞女士,太平绅士,现任王新兴有限公司、广州市万菱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和万菱实业(广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务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