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精灵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1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娟以独有的文字体悟和观察视角书写着阿勒泰的草木山川、日常俗世,不仅写出了边疆自然风光的柔软与寒冽、哈萨克少数民族朴实本真的生活习惯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字一句的描绘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特色以及新疆风情独有的原生态文化气息,感受到大地与天空的寂静壮美辽阔和栖身于此地的人与物的和谐怡然,其作品中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都本能般的扎实成长,勾勒了一幅牧歌般的美好世界,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及为人类多元文化增添色彩。
  关键词:自然风光;民风习俗;多元文化
  李娟,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低吟浅唱,将世间万物饱览而怀着恳切、羞涩、天真又孤寂的心灵描绘出阿勒泰角角落落的自然茁壮、民风真切、文化和谐。以不设视角的本真还原出一片陌生又隐秘的区域那自然而然的“生活”。
  一、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是一个区域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条件,文学作品中关于环境的呈现总是会形成地域特色的环境标识,在李娟的散文中处处展现的就是一幕幕西域地区绝美又恶劣的自然景象。
  李娟常年独自行走在阿勒泰的深山村落,面对空旷寂静又纯粹的大自然的馈赠,怀抱着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又孤独的心,开始了与自然一次次的相逢与交谈。“在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在群山背阴面成片浩荡的森林里,深暗、阴潮、浓稠……”面对漫山漫野的小花,走过连绵的草原,穿过起伏的山丘,感受着原生态的成长。“春天的风,浩荡有力,从东方来,长长的呼啸”“春天的天空总是斑斓又清澈。云雾来回缭绕,大地一阵阵蒸腾着乳白的水汽……”“荒山上方的天空确实那样蓝。凛冽地蓝着”“远处的雪峰单调乏味,戈壁滩,丘陵,荒山更是毫无浪漫可言”“那些连绵起伏的森林,青葱草坡,闪耀着无数条纤细河流的峡谷”大片大片的森林无尽的蓝着、绿着……等等散文中对自然细腻精致的描绘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李娟写地貌复杂的阿勒泰的雪山、荒漠、森林、草原……写夕阳下血红戈壁滩的肃穆,写河沙雪白荒山的萧凉,写雪天刺眼的光及寒冷恶劣,写吻着天空的云,写藏在深山的黑木耳,写占据着四分之三的天空与四分之一的土地……
  李娟把自己无意识的与自然融为一体,也许是长久面对旷远寂寥的天地,在被大雪围拥的安静中,兀自在荒野睡觉的悠闲中,漫步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中,逐渐显示出一种静默,从容又坚韧的安静。她写世间自然的力量,写广袤天地的波澜旷大以及渺小卑微的虫草鸟花,并将旷野生活浸入身心,写着自己谦卑的生命与静谧的强大。
  二、本真朴实的民风俗像呈现
  李娟写事,写物,更重要的是写“人”,并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写“情”。
  民风俗像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李娟笔下,对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族生产生活、人情往来、民俗世相等有着真实而有趣的呈现。在《乡村舞会》中写哈萨克民族婚礼的舞蹈、弹唱、衣裙、宴饮等,写民族风格的摆设“铺着色稠浓艳的大块花毡……挂满了壁毯……古老的马鞭蓝色木漆……”“上面整整齐齐,层层叠叠的摞着二十多床鲜艳的缎面绸被……最上面盖着一层雪白的垂着长长流苏的镂空大方巾”写麦西拉沉醉自我专注的弹唱等都展示出了这片辽远隐蔽的大地上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惬意与真实。而在《冬牧场》中则将哈萨克牧民艰辛迥异的牧场生活淋漓尽致的呈现在眼前,从衣食住行到农牧产业劳作的详细介绍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景象,他们敬畏万物,总是严格遵循野生动物繁殖规律进行着狩猎行为,他们古老的礼俗之一就是“不能使用野生动物和鸟禽”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相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始崇拜。李娟的文字不仅仅是民风俗像的呈现,更让我们看到了在恶劣艰苦又孤寂琐碎的平凡生活当中牧民朴实温和而安静的对抗生活,这是一种隐忍坚决的力量。
  深处荒山中的儿童没有玩具也可以自娱自乐,早年投入家庭劳作的年轻姑娘,常年孤寂一人早出晚归的牧羊人,终年劳作的家庭妇女等等少数民族都这样扎实的生活,除了活着,其余的都是闲事,“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百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平等共处,生生不息,也就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生长其中的孩子们,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似乎外在的东西都被这种横亘在天地间的神秘力量所打败,人们逐水草而居,搬家自以为常,游牧民族自由自在的生活更让他们随遇而安、热情好客、乐观善良、纵然环境的肃杀、物质生活的贫困、精神生活的匮乏都只能是将人与自然,人与人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人与这样的物交汇成这样存在于世间天真淳朴,乐观坚强的人们性格当中。在游牧生活当中形成的爱马善骑,为排解寂寞放牧生活的唱歌跳舞等等习俗生活都想读者打开一扇明媚的窗户,从中看到人性的美好与丰盈。
  三、民族聚居下的和谐多元文化
  阿勒泰地区是汉族与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独有的地域呈现出多种文化的丰彩交融与和谐共存下的斑斓多姿。李娟作为在新疆生活的汉族作家,耳濡目染的感受着少数民族风情,并用文字记录着丰富的文化韵味。
  李娟在《过年三记》中写放烟花,对闭塞偏僻的阿克哈拉村来说烟花的绚丽是奇迹般的景象,七年举行一次的不为人知的弹唱会,姑娘追、叼羊等传统习俗历经时间演变而并没有丢失欢乐的心绪,尽管语言不通,但因为外在事物的理解,美好心灵的交流也可以传达温暖,妈妈发明了各种形象的字眼而顺利沟通,“我”与古贝虽无更多交谈,却是美丽的相遇。而《冬牧场》一书更加真实的记录了哈萨克牧民的生存方式与所经历的旷野艰苦贫困的生活,李娟以尊重理解的朴实态度对种种生活劳作思想文化进行如实描写,并将自己融入其中,在无垠的大地上喜怒哀乐而感恩的生活着。
  对阿勒泰地区本来面目的真实描写,其所叙、所感、所思、所见都内蕴着她对阿勒泰哈萨克牧民生活方式的切实体会与多方面理解,她对哈萨克牧民的生死、苦乐、病痛、寂寞与热情、坚忍与无奈、追求与希望都浑然天成的融入生活当中,在自由而安然的绿野蓝天中交并着多种生存方式以及和谐的圆浑状态。因此,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造就了阿勒泰特有的文化魅力与民族风格,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姿态及多元文化的多姿多彩。
  四、结语
  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自序中说对于漂亮的文字,并不是我写得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对象自身的美好。我也只是攀附着强大的事物才得以存在,并希望渐渐强大起来。这是李娟的谦卑,也是大自然之下万事万物的谦卑,李娟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清风拂面之窗,生活的悲喜繁琐、苦痛无奈都被广袤鲜活的天地、人事坚韧的真切所消解。她的世界很小,可给予我们的却是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踏实感。正如在《晚餐》中所说“那些被我所抛弃的贫穷生活,年迈的亲人,被我拒绝的另一种人生——是不是,其实从来不曾离开过我,满满当当垫住双脚,走一走扯动一下”这里体现着她与世界、与生活的和解,以及在盛大的世界里从容自处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李娟.我的阿勒泰[M].昆明:云南出版社,2011.
  [3]李娟.走夜路請放声歌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4]李娟.冬牧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思者,同时又是一个彻底的行者,始终将其存在论思想贯彻于人生实践之中。而将海德格尔置于人的美学视野之中,我们则会发现有四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他的审美人生:“溯流而上”、“沿途徐行”、“山屋中人”、“存在之启”,海德格尔这一独特的“思与诗对话、偕行”的林中审美人生之路对今天已深陷技术化、符号化、物质化环境丛林中的人们具有拯救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人生审美;拯救  在
期刊
摘要:在男权社会,受到传统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男性会不遗余力地努力建构自己的男性气质,这往往会导致男性的焦虑与变态。本文从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理论出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男性是如何受到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而变得人性扭曲。  关键词:《家庭制造》;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男性气质  《家庭制造》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197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
期刊
山  山的高度失去了草的敬仰,  巍峨孤零零的。  不知疲倦的风,沿神的意志  考验着每一处山岩。  没有用意的光,把山的脊背  描绘成龙的骨骼。其实,  山是平地上竖起的一座坟。  而最能理解山的,莫过于云。  云挂在天边,  山也就矮了许多。  水  水的决心总是动摇着岸边的蘆苇,  芦苇不能在更深处栖生。  你看那汪水,像照妖镜吗,  它在不经意间刻录了历史。  水是有灵性的。谁想  诬告水
期刊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观园众人泛舟游于湖上,四周莲枯藕败,贾宝玉认为大煞风景,有意命人拔去。林黛玉却说道,这荷叶意境正合她心意,“留得残荷听雨声”。荷叶残而未败之际,雨水淅淅沥沥,点滴之间其实敲入心间,这句诗原作者乃李义山。这位以“无题”诗著称的晚唐诗人,曾有“君未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大多时候,我们都笼统的说,玉溪生这首诗写于客居巴蜀时,但他诗中已经点名“巴山夜雨”,却不由
期刊
摘要:福建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1],“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本文从福建南音乐神崇拜谈起,论及传统音乐信仰的重要性,借助目前空白的南音乐神崇拜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将南音这一古老音乐理论体系与整个中国古乐研究理论体系接轨,也更好地理清并帮助大多数南音人追根溯源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特点  福建南音又称南管、弦
期刊
摘要:在当今学术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现象日趋普遍,跨学科的研究日渐受到各学者的提倡和追捧,成为潮流。“文学人类学”这一顺势产生的年轻交叉学科在诞生至今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此,笔者试图就西方文学人类学的渊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和范畴的界定作概要说明。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渊源;代表人物;内涵和范畴  文学人类学是顺应20世纪跨
期刊
摘要:原本以女性为尊的越南社会传统受到外来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外在的动机激发了女性的反抗意识,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兴起。19世纪西方文明的介入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点燃了女性思想解放的火炬之光。在历经战乱,实行全面开放的越南现代社会中,女性作家群体崛起,女性文学也将探针深入问题的内核,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越南;女性创作;女性意识  在人类文明史中母神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主题与结构两方面对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该小说富含原型。沃克围绕追寻主题展开叙述,其中包含西丽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以及耐蒂对种族身份的追寻。小说的结构亦符合圣经的U型结构,主人公西丽的U型人生与非裔美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曲折人生相吻合。《紫色》实为非裔美国女性的觉醒之旅。  关键词:《紫色》;原型批评理论;追寻主题;U型结构;非裔美国女性;觉醒
期刊
摘要: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获奖者是具有更多音乐身份的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究竟是跨界还是回归?对于文学,这是一种怎样的向导?诺奖评委会给出了他们的颁奖理由。回溯到中西文学的源头之处进行对比分析,人们也不难得出肯定的答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诗性始终流淌在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字里行间。  关键词:鲍勃·迪伦;诺奖;诗歌;艺术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伯纳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中英文爱情诗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故得出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思维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深深植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关键词:追求者;爱人;淑女;美好愿望  A Red, Red Rose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