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馥荔:挥洒真情的女人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导读:
  
  上期的《于蓝:革命妈妈》,讲述了著名演员于蓝的故事。
  著名电影演员王馥荔,以她独具风采的演技、宽阔的戏路、热忱谦逊的气质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她的银幕形象仪表端庄,既开朗热情,又柔情似水,有“中国第一嫂”的美誉,曾两次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7年11月2日,在贵阳电视合演播厅门口。我遇见了王馥荔。她见到我惊讶的问:“你怎么会在这里?”我说:“我就是贵阳的啊!”她稍事一顿:“瞧我这记性,你跟我说过是贵阳的,我怎么给忘了!”我问:“你这是第一次来贵阳吗?”她说:“这是第二次啦,你们贵阳真不错,空气清新,我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了。还有那条南明河,在国内大中城市里也不多见。”我说:“过去由于不注意环境保护,南明河几乎变成了臭水沟。近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已经好多了,不过,稍不留意还会有臭气往上翻,而今市政府决心很大,一定要把南明河治理好。”此时,电视连续剧《家比天大》主创人员与贵阳观众见面会即将开始,我与王馥荔便进入演播厅。
  屈指算来,这是与王馥荔第三次见面,第一次是15年前。第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的王馥荔年轻、洒脱,身着大红色毛线衣,脑后的马尾辫飘落自如,雪白整齐的牙齿间洋溢甜美的笑意。与她接触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亲和的感觉。难怪人们会称呼她“天下第一嫂”。虽然我长她两岁,可我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我13岁开始学舞蹈,她11岁开始学京剧;后来,我们都有了和美幸福的家庭;而今,我们都离开了原有的专业,最终又都走进了“电影王国”。所以那次我们仿佛一见如故,从家庭到事业,谈了不少。
  女人之间的摆谈,多是从家庭开始,王馥荔告诉我,她丈夫王群是个部队文艺工作者,个头不高,其貌不扬,但肯努力有追求。在艺术上对她要求挺严格,帮助也很大。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他无原则的迁就她,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说夫妻间的矛盾,怎么会没有,可那些都是事关家务及孩子学习的平常事,争一下也就算了。她感觉在他身边有安全感。稍后,我们谈及了影视、娱乐圈中流行的“分手”风,王馥荔说:“‘分手之风’的确不小。不少朋友见面第一句话问我,‘分’了没有?怎么还没‘分’啊?更有甚者,有的自以为具备‘优越’条件的人也曾向我表示‘那个’意思。我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活得好好的,干嘛要‘分’?我可以明确地说,我们是‘分’不了啦!”后来,我和她又谈及京剧与舞蹈。在形体基本功上的差异。我们认为京剧形体的训练动作稍小,舞蹈形体训练动作相对大一些;京剧练的是勾腿,舞蹈练的是蹦腿;京剧练的是肚皮腰,舞蹈练的是胸腰;因为练功的原因,相比之下舞蹈演员的身高要高一些,王馥荔说:“难怪你身材这么好!”此时,我们忽然又都想到,徐帆和刘蓓原都是搞戏曲的,身材也照样很出众嘛,看来世上绝对的事似乎并不存在。当我们二人都意识到这一点时,禁不住相视一笑……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4年,在兰州举办的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我与王馥荔在餐桌上相见了。那次好像有意安排故友重逢——那张桌子上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只谈了事关自己儿子的事。王馥荔告诉我,她儿子和她姐姐王若荔的儿子都在美国读书,可能平时对儿子有些娇惯,他儿子在美国没有侄儿那么适应,侄儿无论学习还是学驾驶都比她儿子来得快,尽管对儿子在美国的情形有些担心,王馥荔却认为让儿子在生疏的环境中锻炼锻炼有好处,起码可以培养他的自立精神。
  贵阳电视台演播厅内,《家比天大》主创人员与贵阳市观众“见面”的情景如火如荼,最后大家一再要求王馥荔唱一段京剧,于是王馥荔唱了一首《咏梅》,字正腔圆、音色亮丽、京味十足,博得掌声一片。散会后,大家合影留念,虽然我们有过多次合影,但在我的故乡贵阳还是第一次。看到就站在我身旁的王馥荔,我暗自思忖:她家庭和睦,事业有成,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支点,那就是她的真情!作为女人,她是称职的贤妻良母;作为影视明星,她契而不舍地奋争和追求。她生活在城市里,生长在南方,为饰演好《咱们的牛百岁》中的菊花,她潜心观察体验胶东农村妇女对黄瓜的“吃法”,乡里间吵架的“吵法”。从而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银幕形象:为饰演好《天云山传奇》中知识女性宋薇,她阅读了大量关于当年知识女性的文学作品,走访了许多当年的“右派”家属,体验他们当年在屈辱环境中的心绪;为饰演《日出》中的翠喜,她两次拜访原著者曹禺先生,每次都要谈上几个小时,她还亲赴天津查阅当年“三不管”地区的资料,采访有过翠喜经历的苦难女人……虽然目前她还没有手捧过最佳女主角的奖杯,但是两个最佳配角的奖杯,显示了她的实力,证明了她在不断的追求。可以说。真情是王馥荔人生旅途上的丰采,是王馥荔坦诚做人的高尚品格;是王馥荔热爱生活与忘我工作的原动力。她既是一个影视界锐意进取,并受影视观众尊重和喜爱的艺术家,也是一个坦然挥洒真情的女人!
其他文献
5月23日下午,毕节干休所87岁的张承业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毕节地委组织部,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5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四川灾区抗震救灾,此前的5月14日,他已经到毕节地区慈善总会向灾区捐了1000元。“这几天,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灾区数万人被夺去生命,许多地方成了一片废墟,我心痛啊。”张承业说,虽然他不能亲自到灾区救灾,但应该尽最大努力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沉甸甸的“特殊党费”,是这个老党员践行理想
期刊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体验。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要善于发掘和发挥都能找到满意的怡情之道。    我曾是一个企业的基层领导,临近退休前我也迷茫过。58岁那年我退居“二线”,时常为没事干闹心。当时有人建议我自己开公司,也有施工单位请我当顾问,都被我谢绝了,我觉得从企业“裸退”更好。  那一年,我局的房屋开发公司为领导建了一批联体别墅,孩子们都劝我买一套,说钱不够。他们帮助我贷款。我说:“你们都
期刊
转眼间,母亲已去世3年了,在老家,在老人忌日这天,要有一个隆重的祭奠活动,活动过后,从这一天起母亲的忌日。就如同她的生日一样。随着她生命的离去而不再被重视和提及了。将如同所有逝者一样,只在清明和传统节日里得到应有的祭奠。对于老人的这个忌日,无论亲朋身在何处,都要赶来的,乡邻间平时无论有什么样的恩怨隔阂,也是要参加的,哪怕第二天相互间依然视而不见、你行我往也不能受到影响,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母
期刊
退休前,我几乎都把身心投入于工作、事业,而对于家务事却很忽视,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基本上都是老伴的事,自己很少动手,正如老伴说的:“几个孩子是怎么长大的,你都不知道。”是的,几个孩子相继出生后,有许多年,我们总是两地分居地工作和生活,后来调到地区来工作,我又下到县去许多年。逢年过节回家,自己就象做客一样,事事都是老伴忙着做,自己总插不上手。再后来,虽然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但是,自己常把单位没做
期刊
一直到离休后,父亲的身体还挺好的。那时候家里人都劝他,没事的时候和街头的老头老太太们一起练练,父亲听见这话就烦:“练什么练,看着他们垂死挣扎。我心里就起腻,我身体好着呢!”  父亲没有想到,一场小病把自己撂倒了。从病床上爬起来后,他一有风吹草动就感冒发烧,慢慢就变得弱不禁风了。这时候我们兄妹再次给他解说锻炼身体的必要性,说光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看电视的危害。这次父亲没反驳呵斥我们,沉思一下说:“要练,
期刊
自去年以来,中国A股市场以及开放式基金的涨幅普遍达到100%以上,因此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赚钱的诱惑,纷纷加入到了买股票和买基金的行列。由于对投资知识的缺乏,中老年人往往会忽视一个投资规律:高收益必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以及承受高风险的心脏,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而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因素影响,风险承受能力一般偏弱。如今年4月末,深沪股市连续大跌。与此相连的是股票型基金持续
期刊
钱正财是我的老排长,待士兵亲如兄弟。  人生要花钱,或挣一个花一个,或挣一个花两个。或挣一个花半个。钱正财,名副其实,看钱儿比磨盘大。他生活仔细,睡觉时,在床中央铺上一小块布,布小好洗省肥皂。他没洗衣粉,偶尔讨要点,像撒胡椒面似的撒点。战友们总是愿意将洗衣粉袋递给他。他刷牙,挤出绿豆大点牙膏,一管牙膏用半年,牙齿白亮,恐怕是不抽烟的缘故。  钱正财是在部队结的婚,闹洞房时老钱的鞋被甩掉一只。露出了
期刊
杜义德,1912年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家贫,世代农民。十四岁至武汉学木匠活,每日拉大锯,兼干家务。师傅狠毒刻薄,某日,他锯偏了模板,师傅大怒,一拳将其击昏过去。之后他便溜回家,十六岁参加赤卫队,十八岁参加了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作战。狠且准,勇且猛,攻如锥,守如钉,尤善夜战,人称“夜老虎”,又称“尖黄陂”。凡受领作战任务,他“坚决”二字不离口:或“坚决执行命令”,或“坚决完成任务
期刊
写给胃不好的人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定时定量。给自己设定一个一日三餐的时间表,严格遵守。  2、少吃多餐。饭前喝汤,食物以软、松为主。入睡前3小时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睡眠。  3、有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期刊
本期导读:    上期二野栏目刊出了《传口令》、二野名将秦基伟。  本期《军大熔炉》一文为我们讲述的,正是1949年二野军大扩编和招生工作迅速开始,众多青年如潮水般投身这座革命大熔炉的故事。  杜义德将军作战,狠且准,勇且猛,攻如锥,守如钉,尤善夜战,人称“夜老虎”,本期我们向您介绍他的故事。    报到    1949年12月21日。早餐后,乔剑秋老师在全校上下,吹着紧促的哨声,边走边喊着:“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