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题”到“专题”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融“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于阅读教学。在研究性阅读的实施中,深读阶段的研读若能突出重点,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集中问题情境,将有效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的阅读,从根本上摆脱以冗长的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中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烦琐进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去自读、自探和合作学习。而这些问题情境也就是“研读专题”。
  笔者认为,“题目”对于课文来说,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所以,由“文题”引“专题”,确立研读专题,可收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之功。
  
  一、切入题眼,导出研读专题
  
  所谓题眼,是指课题中能挈领全题的一个关键字(词语)。“题眼”不仅提挈全题,而且往往能通过提挈题目而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从题眼“丑”切入。先让学生说说“丑”的意思,然后找出与“丑”相反的词。接着教师紧紧围绕“丑”字,提出本课的研读专题:“丑小鸭到底丑不丑呢?”这样一来,学生们读课文,找理由,谈看法,并在理由的阐述中互相探讨、辩驳,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沟通,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个性的宽松氛围。在一系列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语言能力,同时又深入理解了课文,可谓一举两得。
  
   二、质疑课题,提出研读专题
  
  由学生质疑的问题而提出研读专题,更符合研究性阅读的根本要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有一位低年级老师在教《公鸡的脸红了》这篇课文时,她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问:“小朋友,读了课文的题目后,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大部分学生提的问题都是“公鸡的脸为什么红了”。于是老师就将“公鸡的脸为什么红了”作为本课的研读专题。接着老师说:“要想知道公鸡的脸为什么红了,咱们必须得通过仔细地读课文去寻找答案。有答案的同学还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他哪里说的特别好!”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课文,尋找着答案。学生不仅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公鸡看到好邻居们热情帮助自己修房子,而自己以前却没有关心帮助他们,因此感到十分难为情而脸红。而且还研读出了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有的说:“公鸡还因为修好了房子十分激动而脸红”;有的说:“公鸡下决心要向好邻居学习,非常兴奋,连脸都红了”;还有的说:“公鸡也像他的好邻居那样,用劲干活,浑身冒汗,脸当然红了”……
  从上例可见,研读专题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研究的兴趣,才能最具针对性,从而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质疑的问题而提出研读专题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三、补充课题,提炼研读专题
  
  《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是这么提炼研读课题的:老师由出示画有“陶罐”和“铁罐”的课件界面揭示课题,接着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补充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陶罐,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陶罐和()铁罐”。读完之后,学生交流得出了:这是一个谦虚的陶罐,这是一个傲慢的铁罐。老师适时补充课题,随后老师抓住“谦虚”和“傲慢”这两个词提炼出研读专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划出有关的词语来证明这是一只谦虚的陶罐,这是一只傲慢的铁罐。然后看看这些词语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通过学习交流,学生认识了一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如轻蔑、恼怒、傲慢等等。同时老师通过脸部表情、动作及其朗读时的语气轻重来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从而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理解了一些表神态的词的意思。
  
  四、针对课题,推出研读专题
  
  如《猫》这一课的教学。教师直接从课题入手,问学生:“课文中写了哪两种猫?它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很快就归结出课文中写了一只古怪的大猫,还写了一群淘气的小猫。接着教师又问学生:“说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因为作者讨厌猫吗?”(不是讨厌,反而是非常喜欢)于是,教师便提出研读专题:“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一处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研读好了,我们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位教师教学时直接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引出研读专题。此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课文抑中寓扬、藏褒于贬的特色,从大猫古怪、小猫淘气中显示了作者不是讨厌猫,恰恰是非常喜欢猫的情感,从而突出了课文的主旨,为引领学生自读自研,带来了无限乐趣。
  以上四点仅仅是笔者就“文题”,谈了确立研读专题的几个策略。其实研读专题的提出是因文而异的,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情节、细节、文眼、关键词句、课后练习、插图、人物等方面入手提炼研读专题。总之,研读专题的提出,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如此方能使研读专题的产生机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他文献
一、为什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选课    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如地理有3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却达到7个;物理只有2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更是高达10个(要从其中3个选修模块中选择1个来修满必修学分)。 
期刊
这里所指的高级思维是相对于识记、模仿、领会、运用等相对低级的思维而言的,指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在注重传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符号与标志》这个教学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案例背景    《符号与标志》是英国曼切斯特的一所小学关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案例,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
期刊
2007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下简称“NOC活动”)在重庆圆满结束。赛场的余温还未退去,第六届“NOC活动”的启动号角已经吹响,大赛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第六届“NOC活动”网络创新竞赛将于10月底正式启动,并改名为“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在第六届活动中,“NOC活动”将延续一贯的活动宗旨,把“培养创新思想、具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贯穿于
期刊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这一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
期刊
近来,笔者在学习何国华先生所著的《陶行知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有着较系统的美育思想,他特别重视学校校址的环境美。先生早在1926年就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期刊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实施“生活语文”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面就谈谈我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身临其境,在生活中观察
期刊
随着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如何提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就历史学科而言,由于2008年不再将历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而采取等级划分的模式(B级以上者方能录取本科),因此,保证较高的B级以上达成率就成为了我们努力的重点。笔者之见,注重养成、加强研究、倡导交流是应对历史新高考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養成——培植成功的根基    “自然成习惯,习惯成素质”已成为人所
期刊
以人为本,关注个性,构建人文性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数学。教學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传统数学,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枯燥”、“单调”似乎已经成了数学的代名词。然而这些压抑个性、扼杀天性的数学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数学教育应该是富有生命色彩的教育,数学课堂也
期刊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常出现的一个词,它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但是光有周到科学的预设还不够,还需要有效实施——我认为,不管是预设还是实施,都应该把握好“度”。    一、精心做好课堂的预设    1.凸显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我们小学语文老
期刊
一幅好画,胜如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一幅好画,发自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经典之作,充满着哲理,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与其产生发心灵上的共鸣。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因而,高中美术欣赏在教学中以美育人、寓美育人就尤显重要。高中美术欣赏课能够让形象的、直观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