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抹生命的亮彩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关注个性,构建人文性的数学课堂,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数学。教學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传统数学,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枯燥”、“单调”似乎已经成了数学的代名词。然而这些压抑个性、扼杀天性的数学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数学教育应该是富有生命色彩的教育,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殿堂。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涉及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数学家的故事、祖国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生观念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在数学课堂上,我开辟了“每周一家”、“每周一题”等小栏目,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和数学领域的一些难题,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学生们感受到陈景润的执着、高斯的睿智、海帕西雅的勇敢、祖冲之的伟大,被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深深震撼,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数学的热爱。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知识美的熏陶,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独特的美,如数学算式的简洁美,平面图形的对称美、比例美、和谐美等,使学生运用数学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点,去感受、体验、欣赏外部世界,发展创造能力。如在学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之后,我把运算法则编成了栩栩如生的生活情节:“一道算式就像一条等候汽车的队伍,小括号就像是拄着双拐的残疾人,应该先上车,乘除好比是老人排在第二,加减好比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最后上车。”这一比喻,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向学生渗透了谦让的思想,激发学生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从而达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二、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人文性的数学课堂应处于开放、生动、活泼、民主的氛围之中,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也有感情的交流,它要求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容纳学生的情怀,关注学生内心渴望成功的欲望,为学生积极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如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0、2、4、6、17,要学生说出哪一个数与其他几个数不是同一类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大大超出我的意料。有的说:“17是特殊的,因为只有它是两位数。”有的说:“0是特殊的,因为只有它表示没有。”“6是特殊的,只有它是由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到的。”“4是特殊的,只有它是由前后两个数相减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理由却都很充分,在他们眼里,每一个数都是特殊的,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兴奋、欣喜。我仿佛看到这些数字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跳跃,课堂也如春天的百鸟林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总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三、设计人文性的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而不是成人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
  六年级学生在学完体积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要知道一个土豆的体积,你们有办法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出:①把土豆放入一个装有水的量杯中,算出水面上升的部分即得出土豆的体积。②切一立方厘米的土豆,称出它的重量,再称一称整个土豆的重量,从而算出土豆的体积。③用橡皮泥包住土豆,捏成长方体,算出体积,再取出土豆,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算出体积,两者体积之差即为土豆的体积。在解决测土豆体积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数字与公式,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事例,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意识。
  富有人文色彩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收获:有发现科学真理时的欣喜,有茅塞顿开时的兴奋,有“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的投入,有勇闯难关时的勇气,有交流合作时的快乐。数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脱去僵硬的外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教学改革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古今中外,长期以来,都有教育家倡导改革,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推进的、大范围(例如高中新课改同时在山东、 广东、海南、 宁夏等4个试点省区全面推行)的教学改革举措。它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到评价机制的系统性课程改革实验。因此,有人形容此次课程改革是“革命
期刊
上一期着重讨论了谁来“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有一点可达成共识,即从长远看,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谁“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了,或者说教师们怎样才能在认同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基于此,教师培训成为各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焦点,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应运而生,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但我们
期刊
一、由一个统计表引起的教学研究    在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教学案例与课例协作研究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议”上,全体语文教师围绕“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主题,以《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为研究载体,为大会代表展示了观察研究课和课堂诊断、专业引领等现场研究活动。课堂诊断中,贾传琼老师提供的一张“朗读时间抽样统计表”引起了我极大兴趣。  第一组数据是今年四月中旬,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到我校
期刊
一、为什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选课    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如地理有3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却达到7个;物理只有2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更是高达10个(要从其中3个选修模块中选择1个来修满必修学分)。 
期刊
这里所指的高级思维是相对于识记、模仿、领会、运用等相对低级的思维而言的,指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在注重传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符号与标志》这个教学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案例背景    《符号与标志》是英国曼切斯特的一所小学关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案例,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
期刊
2007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下简称“NOC活动”)在重庆圆满结束。赛场的余温还未退去,第六届“NOC活动”的启动号角已经吹响,大赛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第六届“NOC活动”网络创新竞赛将于10月底正式启动,并改名为“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在第六届活动中,“NOC活动”将延续一贯的活动宗旨,把“培养创新思想、具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贯穿于
期刊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这一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
期刊
近来,笔者在学习何国华先生所著的《陶行知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有着较系统的美育思想,他特别重视学校校址的环境美。先生早在1926年就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期刊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实施“生活语文”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面就谈谈我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身临其境,在生活中观察
期刊
随着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如何提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已成为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话题。就历史学科而言,由于2008年不再将历史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而采取等级划分的模式(B级以上者方能录取本科),因此,保证较高的B级以上达成率就成为了我们努力的重点。笔者之见,注重养成、加强研究、倡导交流是应对历史新高考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養成——培植成功的根基    “自然成习惯,习惯成素质”已成为人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