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资源处理,意在课堂升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206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对小学数学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教师捕捉与利用课堂资源的能力。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具有随机性,新教师更要努力实践,如新法与旧法资源的交互呈现,正确与错误资源的对比呈现,有序和无序资源的并列呈现,个体资源变成全体的引导呈现,等等,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逐步提升自身捕捉与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新教师;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课堂教学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师生互动而产生的可用于教学的知识经验、行为方式、程序步骤等动态生成性的素材。课堂教学资源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或一直存在的,它会随着课堂的导向而随机生成。它可以是学生进入课堂的初始状态,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或生生互动产生的问答或观点,还可以是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和利用,它便会转瞬即逝,回过头来再想利用,却已错过最好的时机。因此,为提升新教师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我校进行了案例研究,以此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实践智慧。
  当然,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面对那些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推进课堂发展的、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顺应课堂的实时状态,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新法与旧法资源的交互呈现——突显方法精密,提升课堂研究的严谨性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内角和”,知道怎样研究内角和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而这些方法也是研究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
  呈现资源:
  师:图1用了什么方法计算四边形的内角和?
  生1:量一量。
  师:现在来看图2、图3和图4,三个图都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可是为什么三个图求得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2:图2将四边形分成了1个正方形和1个三角形,用360° 180°=540°计算内角和,就多算了2个直角,应该再用540°-180°=360°。
  生3:图3将四边形分成了2个三角形,正好都是原来的角,所以结果是180° 180°=360°。
  生4:图4将四边形分成了4个三角形,用180°×4=720°计算内角和,就多算了中间的4个角,应该再用720°-360°=360°。
  师:看来研究内角和,除了可以用之前学过的量、撕、拼的方法,还可以用分的方法,但是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去掉多生成的角。
  因此,在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提炼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地呈现资源,暴露测量和拼接方法存在的易错点,突显分一分方法的便捷和严密。同时也以此警醒学生,在做数学研究时,应时刻关注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正确与错误资源的对比呈现——追溯问题根源,提升课堂研究的趣味性
  课堂上时常会有错误出现,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犯错。但是,出现错误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教师如何转化。以教学“小数加减法”为例。
  呈现资源:
  (1)聚焦横式(只出示横式):学生通过估算一眼就能判断对错。
  (2)聚焦竖式:学生会发现数位不对齐。
  师:那是把什么对齐了?
  生1:末尾对齐。
  師:咦,以前做整数加法时,只要把末尾对齐就可以了,现在末尾对齐怎么就不对了?
  学生给出了几种回答,但不外乎都是聚焦计数单位。这时,教师不能用个别学生的回答替代全班,还需要进行师生交流或再次回顾,最后由全班一起得出“一定要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的结论。
  这个资源的呈现,并不是为了突显答案的对错,而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错误,“怎么错了”“为什么会错”,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不断明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把错误生成转化成有益生成。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解决了课堂一味追求正确答案的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提升了课堂趣味性。
  三、有序和无序资源的并列呈现——遵循思维顺序,提升课堂思维的缜密性
  课堂资源呈现是否有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否有序思考,思维是否严谨、缜密。而这一问题资源的出现,时刻考验着教师的课堂资源捕捉和利用能力。以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例。
  呈现资源:
  师:对比这两种分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我更喜欢图5的分法,因为它是有序的。
  呈现图6这样的资源并非是批判,而是通过两个资源的对比,突显有序的重要性,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也为学生后续独立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做好铺垫,利于学生有序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四、个体资源变成全体的引导呈现——关注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时效性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教师会将个别学生的创意回答、精彩回答等,习惯性或者想当然地理解为大多数甚至全班同学的回答。这是一种典型的“以个体替代全体”的现象。
  比如,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先研究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的情况,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规律:多边形的面积=多边形边上钉子数[÷]2。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很难发现规律。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架设方法桥梁:“仔细想一想,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边上钉子数和面积又有怎样的关系?”“与上面发现的规律有没有什么关联?”“不妨也把边上钉子数除以2,看看和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有目的的打开,让学生与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的情况进行类比,最后发现规律。这种处理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状态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更加有向和有效。在教学时,新教师需要耐心等待,适时引导,把个别学生的亮点和精彩放大,把个别学生的资源变成所有人的资源,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时效性,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资源纷繁复杂,并不是学生呈现的所有资源都有必要捕捉,也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值得利用。新教师必须先判断资源的类别、价值、作用,针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有层次的处理,才能在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中有效地捕捉利用资源,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和运用的。新教师要秉着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态度,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提升自身捕捉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让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责编 李琪琦)
  07-9068(2019)05-0060-02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善于发现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遇到问题不能顺利地从知识体系中提取所需的知识点。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旧知识的对比,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善于运用“联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联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新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63-02  
[摘 要]通过前测落实学生的真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在“百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疑问,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真问题;真学习;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10-04  【创新之源】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会有什么问题?  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始问学
[摘 要]“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正式进入乘法学习的发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乘法的由来,经历乘法的发现过程,探寻乘法的意义,真正实现变教为学。  [关键词]变教为学;“发明”过程;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3-01  乘法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改写形式,而对加法与乘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知之甚少,导致应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精心设计贴合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现实感;一一列举;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一次有力的尝试,解答了教师最常关注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有认识吗?学生心中的分数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征吗?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如何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分数?  [关键词]概念本质;自我建构;认识分数  臺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提到:孩子到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与世界的
[摘 要]教师有效的课堂回应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丰富认知,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两次执教“搭配中的学问”为例,谈谈如何让课堂回应从“低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课堂回应;低效现象;高效策略;搭配中的学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21-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
[摘 要]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经历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尝试去解决数学问题。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理解和进一步探究数学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借助情境,强化体验”“数形结合,有效联合”“有效读题,正确解答”等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数量意识,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数量意识;数学模型;数形结合;问题
[摘 要]“倍”是在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分数和小数的基础。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正确认识倍的概念,进而理解“倍”的具体意义,可化解本课的学习难点。  [关键词]倍;1份数;活动;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1-01  “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
[摘要]画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苏教版教材在四年级引入了画角的内容,从教学成果来看,很多学生对画角的理解不足,未能真正掌握画角的方法。对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学而教,让学生轻松掌握画角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角;量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80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数学教材中包括教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教师對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数学教材;四个维度;研读;烙饼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