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伏娃基于萨特的“他者”思想,提出了自己关于女性“他者”思想的思考,并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他者的思想,对女性的历史地位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通过对“他者”理论的分析、并对女性历史境遇下“他者”理论的特征的分析,这些关于女性“他者”的思想,对我们研究女性历史地位的意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当今女性获得独立、自由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伏娃 他者 女性
20世纪60年代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开始对“他者”进行研究,“他者”问题的发展代表了西方哲学界自我反思的发展历程,“他者”指涉西方整个文明存在论基础和认识论机制,而其主要研究的是主体的问题。“他者”代表的是一种人的绝对性主体的再现,这种绝对性的主体又是相互性的,这种相互性表明主体之间是相对性和共存性的统一,也就是每一方应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他者理论发展至今,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萨特的他者理论,他提出了“他者即地狱”。萨特的他者是具有绝对的主体,他者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主体而存在。在萨特的理论中,他者是自我从自在通向自为的中介。在《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萨特指出“我必须通过他人以获得某种关于我的真理,他人对我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1]
作为萨特亲密爱人的波伏娃,她与萨特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因而波伏娃也深受萨特的他者理论的影响。波伏娃把萨特的这种他者思想运用于两性的关系中,寻求男女双方关系的相互性和共存性,追求男女两性的平等、自由化,最终实现妇女的解放。此外,波伏娃还运用萨特的“他者”理论来分析女人受压抑的原因,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分析女人被迫附属于男人的实质。因而在《第二性》中明确指出“女人是他者”、“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等思想。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提出“女人是他者”,这一命题从哲学角度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探讨女性历史地位、女性主义的发展,并批判他者理论。因而在《第二性》中,作者探讨了女性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被排斥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门外,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人呢和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现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2]“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客体,成为他者。”[3]因而在她的视角下女性他者的形象被界定为:被异化、内在性、否定性与消极性、次要性、劣等性、、、、、、在这可以看到,波伏娃的他者是作为一种自在的、非本真的、丧失自我的存在。
男女差别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分工以及现存秩序的产物。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构成内容,它的发展也是衡量人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包括丑的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4] 因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个人物——波伏娃,不仅在她身上看到女性历史地位的发展变化,并且能对对当今女性的独立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的“他者”理论
波伏娃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在《第二性》中充分阐释了女性如何被处于“他者”、劣等地位的原因,并向女性提出如何实现对他者地位的跨越,能够实现女性自我主体的回归,回归到真实的自我的存在。她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步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5]在她看来,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原因,是由整个文明决定的。
波伏娃在她的关于“人”的概念中提到了“他者”的概念。她指出,历史上的父权制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男人毫无特别之处,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在男人的王国里,她只是一个有生命的客体,她不会被视为主体”;[6]“当男人把自己树为主体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分离出来了;当他们把他者当做一个被占有的物时,就给他者的以及他们自己的男性理想以致命的一击。而女人在把自己看成客体时,她把她的同类以及她自己都视为猎物”;[7]“实际情况是,男人(man)在今天代表积极的人,中性的人,就是说他既代表男性又代表人;而女人却只是消极的人——女性,她不论何时作为一个人去行动,都要宣称自己与男性是一致的”。[8] 由此可见,在男人的世界或者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男人逐渐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宰者,女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只能作为一个客体旁观男人的世界,而男人则成了人类的绝对标准,女人慢慢的不再是作为“人”存在,而是成为了“第二性”,成为了“他者”,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次要者。
由此可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他者”实际指的就是女性。陶铁柱译者在序言中认为“他者”指的是“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9]波伏娃所说的“他者”即为女性,其含义有:“男人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10]同时波伏娃指出,“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对他来说她就是性——绝对是性,丝毫不差。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11]
二、波伏娃的“他者”理论的特征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女性的生理、社会的角度来说明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境遇,从而剖析出女性“他者”的内在特征是内在性和绝对性。
首先,波伏娃从对女性历史境遇形成原因的分析中,发现内在性是女性的一个主要特征。《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的作者指出“所谓内在性是指女性那种封闭、被动、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生存状态。”[12]现存的人的是内在性和超越性并存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正如波伏娃在书中所说的:“要女人待在家里的父权制,才确定她是感情的、内向的和内在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存者都既是内在的,也是超越的。当一种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目标,或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或不许他取得胜利时,他的超越性就会徒劳地陷入过去,就是说,重新陷入内在性。这便是父权制派给女人的命运,但这决不是一种天命,就像受奴役不是奴隶的天命那样。”[13]也就是说,女性的这种“女性气质”是被社会制度强制压在女性的身上而并不是天生的。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女性被统治与男权之下下,男人把女人局限于内在的家庭的范围,男人不允许女人超越他们,她们身上的种种的规定性是由男性来主导的。因此“男人打算把她固定在客体地位上,使她永远是内在的,因为她的超越必定要失去光彩,并且必定要被另一个主要的主权自我(良心)所永远超越。”[14]当女性被迫生活于这样的处境下,她们的种种内在性完全被规定了,而且使女性陷入了现实的困境中,比如繁重的家务活动和母亲的本能性的禁锢就已经牢牢的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因此,在女性的世界里面只有男人、家庭、孩子,她的世界就是男人,男人与孩子是她的一切。
作为一个存在者,女性应该与男人一样同时具有超越性和内在性。但通过波伏娃对女性在历史中真实境遇的考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他者”的女性只具有内在性,超越性在女性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和自由收到种种限制,她无法进行自我创造,没有创造就难以超越自己。因而在波伏娃看来女性在从少女到女人的转变中,就很自然的被界定为只能待在家里的人,她只能从事的工作就是家务劳动。然而家务劳动不属于跟男人一样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女性不能成为像男性一样的生产者,而只有生产者才具有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男性正是通过生产劳动实现超越即在现实中去改变外部世界。而女性所从事的活动,波伏娃是这么认为的:“家务活作为一种职业,是乏味的、空虚的、单调的。然而,如果做这种工作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生产者,一个有创造力的工作者,那么它就会和有机功能一样,很自然地并入生命整个。由于这个原因,男人在做家务时,心情远不是那么阴郁。对他们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他们很快就可以脱身的、否定的、无足轻重的时刻。使妻子一仆人命运变得令人厌恶的原因是劳动分工,它使她注定要彻底成为一个一般的人,次要者。”[15]因而,“女人在家里的工作并没有给她带来自主性;它对社会没有直接用途,既不能开拓未来,也不能生产产品。它只有在与越出自我的、超越自我的、在生存和活动中走向社会的生存者相联系,才具有意义和尊严。这就是说,她的工作远没有让她获得自由,而是让她依附于丈夫和孩子们。她通过他们证明自己生存的正当性,但她在他们生活中只是一个次要的中介。”[16]
由此可见,作为存在,是应该同时具有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而作为“他者”的女性只有内在性,没有超越性。女性这种历史境遇成就了男性优越的主体性,而最终女性成为了客体、他者和处于劣等的“第二性”。
第二,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他者”概念的探讨,发现绝对性成为了女性的又一重要特征。他者的存在是因为有另外的参照物的存在,彼此之间是相互的。在她看来,相互性应该是他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他者有了参照物,才能分清此者,否则根本不会有此者的存在。而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相互性并没有得到男女双方的承认,因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还没有存在平等的关系。“女性是男性在把自身界定为男性的过程中被树立的,即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性,这样相互性被取消了,男性把女性变成了他者,女人是他者亦即女人是客体和次要者,男性成为主体和主要者,是整个人类的标准”。[17]女性成为了他者或客体,成为了一个绝对的他者,因为在女性的生存中根本无法看到这种相互性的关系。正如波伏娃所说,“男人用以思考世界的那些范畴,是根据他们的观点,作为绝对确立起来的”[18],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的一切是由男性来规定的,这男性包括她的父亲或者是她的丈夫,女性只能屈从了她的父亲或者丈夫,这也就造成了女性绝对他者的地位。
可见,女性他者具有的这种内在性和绝对性特征,并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父权制制度。通过波伏娃的分析,我们有了对女性历史境遇的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维度。
三、波伏娃的理论贡献
波伏娃首先认为女人是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存在。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之所以一直被男性所压迫,成为次要者、劣等者,“第二性”,主要原因在于女性没有自由,无法形成自我的意识、无法达到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在这部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著作中,作者认为女性要想超越自己、跨越“他者”成为自由的个体,就一定要从男性世界中走出来。这也是波伏娃对他者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她指出“身为女人,今天该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和真正意义的人,这是她们面临的特殊难题。”[19]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出发,首先把女性从个体的人的存在的角度来考察女性的存在意义,指出女性要实现自我和获得解放的具体道路就是女性要追求最具个体性的东西——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首先,波伏娃提出女性要实现自我和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经济的独立和自由。在她看来,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应是具体的、积极的,而女性目前所获得的这种他者的自由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和消极的自由。所以,女性要学会反抗,不仅是要反抗现存的父权制度,并能通过反抗在现实中实现自由。女性要学会抵制男性世界对她们的种种限制,努力开辟未来的道路。女性如果一位听天由命,这只能意味着退让和逃避,对女人来说,除了谋求自身解放,别无它途。波伏娃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的角度,指出女性的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20]而在自由中首要的是要实现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是和现实的、具体的、积极的自由相关联的,如果没有经济的自由,那么女性所获得的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消极的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处境。而女性获得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工作“只有属于女人自己的独立工作,才可以保证她的真正独立。”[21]因而,工作对于女性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女性在工作中实现独立谋生的目的,这是保证自己获得内心独立安全的前提,因为物质的自给能使女性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这对女性的改变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女性要成为像男人一样的生产者,让自己的活动变成是创造性、超越性的。只有这样她才会重新获得超越性,最终使自己具有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书中,波伏娃从历史现实的高度,从女性自身处境的角度来阐发自由对于女性的意义。她并不认为女性仅仅获得了经济的独立就意味着得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波伏娃通过对人类文明史上各个时期女性的境况作出分析,尤其详细分析了女性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处境,从而梳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脉络,最终指出“从男人那里获得经济解放的女人,在道德上、社会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处在和男人同样的境遇”。[22]可见她更多的是从道德法律、社会心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层面出发,批判了现实中造成“女人是他者”的境遇,亦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父权制社会及其文化。
其次波伏娃界定了妇女解放的含义。、女性的独立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立自由,而是为了全体女性的解放。因而,“所谓妇女解放,就是让她不再局限于她同男人的关系,而不是不让她有这种关系。即使她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也仍然会不折不扣地为他而生存;尽管相互承认对方是主体,但每一方对于对方仍旧是他者。”[23]
从这可以看出,波伏娃并没有要求女性为了解放而脱离男性,而是在男女关系中,即男性对于女性来说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这种辩证关系来把握女性的解放。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影响男女的同一性,即女性是作为真正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所以波伏娃要追求的妇女的解放是男女真正两性的平等,女性不在作为男性的他者、附属品而存在,而是能平等的作为一个群体与男性共同创造这个世界。
最后,在波伏娃的理论中还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最终将消灭“女人是他者”的现象。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人人平等。它现在和将来都不允许任何类别的人成为客体或偶像:在马克思宣布的真正民主社会当中,未给他者留下任何位置。”[2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之所以社会主义能消灭“女人是他者”的现象,是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消灭作为父权制根基的私有制,从而使女性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存在,实现真正的自由。
虽然,在当今的女性与历史上的女性相比,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难看出,我们的这些进步还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波伏娃的他者思想对于当今的女性追求男女的平等,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现存的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很多的方面仍然没有办法保障男女实现真正的平等。因此女性的这种对于平等、自由的追求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只有自身的解放,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自由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72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9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1页
[4]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9页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39页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465页
[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467页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页
[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1页
[1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1页
[12]宋俊红.《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波伏娃女性理论探析》【J】 学位论文
[1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93页
[1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5页
[1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18页
[1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21页
[17]方珏.《“他者”和“绝对他者”》【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8卷.第2期
[1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95页
[1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74页
[2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07页
[2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41页
[2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73页
[2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827页
[2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66页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波伏娃 他者 女性
20世纪60年代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开始对“他者”进行研究,“他者”问题的发展代表了西方哲学界自我反思的发展历程,“他者”指涉西方整个文明存在论基础和认识论机制,而其主要研究的是主体的问题。“他者”代表的是一种人的绝对性主体的再现,这种绝对性的主体又是相互性的,这种相互性表明主体之间是相对性和共存性的统一,也就是每一方应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他者理论发展至今,尤为令人关注的是萨特的他者理论,他提出了“他者即地狱”。萨特的他者是具有绝对的主体,他者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主体而存在。在萨特的理论中,他者是自我从自在通向自为的中介。在《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萨特指出“我必须通过他人以获得某种关于我的真理,他人对我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1]
作为萨特亲密爱人的波伏娃,她与萨特是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因而波伏娃也深受萨特的他者理论的影响。波伏娃把萨特的这种他者思想运用于两性的关系中,寻求男女双方关系的相互性和共存性,追求男女两性的平等、自由化,最终实现妇女的解放。此外,波伏娃还运用萨特的“他者”理论来分析女人受压抑的原因,并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分析女人被迫附属于男人的实质。因而在《第二性》中明确指出“女人是他者”、“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等思想。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提出“女人是他者”,这一命题从哲学角度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探讨女性历史地位、女性主义的发展,并批判他者理论。因而在《第二性》中,作者探讨了女性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被排斥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门外,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人呢和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现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2]“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客体,成为他者。”[3]因而在她的视角下女性他者的形象被界定为:被异化、内在性、否定性与消极性、次要性、劣等性、、、、、、在这可以看到,波伏娃的他者是作为一种自在的、非本真的、丧失自我的存在。
男女差别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分工以及现存秩序的产物。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构成内容,它的发展也是衡量人类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包括丑的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4] 因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个人物——波伏娃,不仅在她身上看到女性历史地位的发展变化,并且能对对当今女性的独立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波伏娃的“他者”理论
波伏娃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在《第二性》中充分阐释了女性如何被处于“他者”、劣等地位的原因,并向女性提出如何实现对他者地位的跨越,能够实现女性自我主体的回归,回归到真实的自我的存在。她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步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5]在她看来,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原因,是由整个文明决定的。
波伏娃在她的关于“人”的概念中提到了“他者”的概念。她指出,历史上的父权制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男人毫无特别之处,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在男人的王国里,她只是一个有生命的客体,她不会被视为主体”;[6]“当男人把自己树为主体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分离出来了;当他们把他者当做一个被占有的物时,就给他者的以及他们自己的男性理想以致命的一击。而女人在把自己看成客体时,她把她的同类以及她自己都视为猎物”;[7]“实际情况是,男人(man)在今天代表积极的人,中性的人,就是说他既代表男性又代表人;而女人却只是消极的人——女性,她不论何时作为一个人去行动,都要宣称自己与男性是一致的”。[8] 由此可见,在男人的世界或者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男人逐渐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宰者,女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只能作为一个客体旁观男人的世界,而男人则成了人类的绝对标准,女人慢慢的不再是作为“人”存在,而是成为了“第二性”,成为了“他者”,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次要者。
由此可见,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他者”实际指的就是女性。陶铁柱译者在序言中认为“他者”指的是“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9]波伏娃所说的“他者”即为女性,其含义有:“男人不是根据女人本身去解释女人,而是把女人说成是相对于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10]同时波伏娃指出,“女人完全是男人所判定的那种人,所以她被称为‘性’,其含义是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对他来说她就是性——绝对是性,丝毫不差。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11]
二、波伏娃的“他者”理论的特征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女性的生理、社会的角度来说明女性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境遇,从而剖析出女性“他者”的内在特征是内在性和绝对性。
首先,波伏娃从对女性历史境遇形成原因的分析中,发现内在性是女性的一个主要特征。《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的作者指出“所谓内在性是指女性那种封闭、被动、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生存状态。”[12]现存的人的是内在性和超越性并存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正如波伏娃在书中所说的:“要女人待在家里的父权制,才确定她是感情的、内向的和内在的。实际上所有的生存者都既是内在的,也是超越的。当一种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目标,或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或不许他取得胜利时,他的超越性就会徒劳地陷入过去,就是说,重新陷入内在性。这便是父权制派给女人的命运,但这决不是一种天命,就像受奴役不是奴隶的天命那样。”[13]也就是说,女性的这种“女性气质”是被社会制度强制压在女性的身上而并不是天生的。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女性被统治与男权之下下,男人把女人局限于内在的家庭的范围,男人不允许女人超越他们,她们身上的种种的规定性是由男性来主导的。因此“男人打算把她固定在客体地位上,使她永远是内在的,因为她的超越必定要失去光彩,并且必定要被另一个主要的主权自我(良心)所永远超越。”[14]当女性被迫生活于这样的处境下,她们的种种内在性完全被规定了,而且使女性陷入了现实的困境中,比如繁重的家务活动和母亲的本能性的禁锢就已经牢牢的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因此,在女性的世界里面只有男人、家庭、孩子,她的世界就是男人,男人与孩子是她的一切。
作为一个存在者,女性应该与男人一样同时具有超越性和内在性。但通过波伏娃对女性在历史中真实境遇的考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他者”的女性只具有内在性,超越性在女性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和自由收到种种限制,她无法进行自我创造,没有创造就难以超越自己。因而在波伏娃看来女性在从少女到女人的转变中,就很自然的被界定为只能待在家里的人,她只能从事的工作就是家务劳动。然而家务劳动不属于跟男人一样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女性不能成为像男性一样的生产者,而只有生产者才具有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男性正是通过生产劳动实现超越即在现实中去改变外部世界。而女性所从事的活动,波伏娃是这么认为的:“家务活作为一种职业,是乏味的、空虚的、单调的。然而,如果做这种工作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生产者,一个有创造力的工作者,那么它就会和有机功能一样,很自然地并入生命整个。由于这个原因,男人在做家务时,心情远不是那么阴郁。对他们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他们很快就可以脱身的、否定的、无足轻重的时刻。使妻子一仆人命运变得令人厌恶的原因是劳动分工,它使她注定要彻底成为一个一般的人,次要者。”[15]因而,“女人在家里的工作并没有给她带来自主性;它对社会没有直接用途,既不能开拓未来,也不能生产产品。它只有在与越出自我的、超越自我的、在生存和活动中走向社会的生存者相联系,才具有意义和尊严。这就是说,她的工作远没有让她获得自由,而是让她依附于丈夫和孩子们。她通过他们证明自己生存的正当性,但她在他们生活中只是一个次要的中介。”[16]
由此可见,作为存在,是应该同时具有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而作为“他者”的女性只有内在性,没有超越性。女性这种历史境遇成就了男性优越的主体性,而最终女性成为了客体、他者和处于劣等的“第二性”。
第二,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他者”概念的探讨,发现绝对性成为了女性的又一重要特征。他者的存在是因为有另外的参照物的存在,彼此之间是相互的。在她看来,相互性应该是他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他者有了参照物,才能分清此者,否则根本不会有此者的存在。而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相互性并没有得到男女双方的承认,因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还没有存在平等的关系。“女性是男性在把自身界定为男性的过程中被树立的,即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性,这样相互性被取消了,男性把女性变成了他者,女人是他者亦即女人是客体和次要者,男性成为主体和主要者,是整个人类的标准”。[17]女性成为了他者或客体,成为了一个绝对的他者,因为在女性的生存中根本无法看到这种相互性的关系。正如波伏娃所说,“男人用以思考世界的那些范畴,是根据他们的观点,作为绝对确立起来的”[18],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的一切是由男性来规定的,这男性包括她的父亲或者是她的丈夫,女性只能屈从了她的父亲或者丈夫,这也就造成了女性绝对他者的地位。
可见,女性他者具有的这种内在性和绝对性特征,并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父权制制度。通过波伏娃的分析,我们有了对女性历史境遇的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维度。
三、波伏娃的理论贡献
波伏娃首先认为女人是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存在。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之所以一直被男性所压迫,成为次要者、劣等者,“第二性”,主要原因在于女性没有自由,无法形成自我的意识、无法达到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在这部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著作中,作者认为女性要想超越自己、跨越“他者”成为自由的个体,就一定要从男性世界中走出来。这也是波伏娃对他者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她指出“身为女人,今天该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和真正意义的人,这是她们面临的特殊难题。”[19]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出发,首先把女性从个体的人的存在的角度来考察女性的存在意义,指出女性要实现自我和获得解放的具体道路就是女性要追求最具个体性的东西——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首先,波伏娃提出女性要实现自我和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经济的独立和自由。在她看来,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应是具体的、积极的,而女性目前所获得的这种他者的自由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和消极的自由。所以,女性要学会反抗,不仅是要反抗现存的父权制度,并能通过反抗在现实中实现自由。女性要学会抵制男性世界对她们的种种限制,努力开辟未来的道路。女性如果一位听天由命,这只能意味着退让和逃避,对女人来说,除了谋求自身解放,别无它途。波伏娃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的角度,指出女性的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20]而在自由中首要的是要实现经济自由,经济自由是和现实的、具体的、积极的自由相关联的,如果没有经济的自由,那么女性所获得的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消极的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处境。而女性获得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工作“只有属于女人自己的独立工作,才可以保证她的真正独立。”[21]因而,工作对于女性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女性在工作中实现独立谋生的目的,这是保证自己获得内心独立安全的前提,因为物质的自给能使女性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而存在,这对女性的改变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女性要成为像男人一样的生产者,让自己的活动变成是创造性、超越性的。只有这样她才会重新获得超越性,最终使自己具有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书中,波伏娃从历史现实的高度,从女性自身处境的角度来阐发自由对于女性的意义。她并不认为女性仅仅获得了经济的独立就意味着得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波伏娃通过对人类文明史上各个时期女性的境况作出分析,尤其详细分析了女性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处境,从而梳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脉络,最终指出“从男人那里获得经济解放的女人,在道德上、社会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处在和男人同样的境遇”。[22]可见她更多的是从道德法律、社会心理、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层面出发,批判了现实中造成“女人是他者”的境遇,亦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父权制社会及其文化。
其次波伏娃界定了妇女解放的含义。、女性的独立不仅仅是个人的独立自由,而是为了全体女性的解放。因而,“所谓妇女解放,就是让她不再局限于她同男人的关系,而不是不让她有这种关系。即使她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也仍然会不折不扣地为他而生存;尽管相互承认对方是主体,但每一方对于对方仍旧是他者。”[23]
从这可以看出,波伏娃并没有要求女性为了解放而脱离男性,而是在男女关系中,即男性对于女性来说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这种辩证关系来把握女性的解放。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影响男女的同一性,即女性是作为真正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所以波伏娃要追求的妇女的解放是男女真正两性的平等,女性不在作为男性的他者、附属品而存在,而是能平等的作为一个群体与男性共同创造这个世界。
最后,在波伏娃的理论中还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最终将消灭“女人是他者”的现象。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人人平等。它现在和将来都不允许任何类别的人成为客体或偶像:在马克思宣布的真正民主社会当中,未给他者留下任何位置。”[2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之所以社会主义能消灭“女人是他者”的现象,是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消灭作为父权制根基的私有制,从而使女性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存在,实现真正的自由。
虽然,在当今的女性与历史上的女性相比,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不难看出,我们的这些进步还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因而波伏娃的他者思想对于当今的女性追求男女的平等,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现存的社会。虽然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很多的方面仍然没有办法保障男女实现真正的平等。因此女性的这种对于平等、自由的追求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只有自身的解放,才能谈得上真正意义的自由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72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9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1页
[4]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309页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39页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465页
[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467页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页
[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1页
[1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1页
[12]宋俊红.《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波伏娃女性理论探析》【J】 学位论文
[1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93页
[1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5页
[1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18页
[1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21页
[17]方珏.《“他者”和“绝对他者”》【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8卷.第2期
[1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295页
[1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74页
[2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07页
[2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541页
[2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773页
[2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827页
[2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第166页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