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佛教文化盛行,象文化在泰国也源远流长,很多佛教故事和传说都以大象为主角,泰国寺庙中常会见到大象的雕刻及壁画。同时大象在泰国历史中也扮演过重要角色。如同中国古代将领跃上马背征战沙场,泰国古代战将则骑着大象踏出一条自由之路。公元十六世纪末,缅甸进犯泰国,泰王纳黎萱骑着战象冲锋陷阵,击溃缅军。泰国历史学家曾说过:“如果没有大象,泰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然,俱往矣。历史的长河早已无声无息地没过战象庞大的身躯,而关于象的信仰、崇拜和喜爱,还有以象谋生的传统则被保留延续至今。现在,大象及由其衍派而来的象文化已经成了泰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沿袭传统一脉相承的“单行道”上,也有人开始逆行而上。
作为泰国的吉祥物、国宝,大象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如力与美,神圣与尊贵,荣誉和勇气。大象中的“贵族”白象更是被视为王权与繁荣的象征,历史上甚至有过一场为争夺两只白象而爆发的战争。至今泰国海军舰旗上仍是白象的图案。
同所有文化一样,象文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人”,泰国人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和大象打交道。譬如,泰国人喜欢给男孩起小名为“象”,提起“象”犹如在中国讲到“小明”;泰国的儿歌最著名的就是大象歌,传唱度可参考《三只熊》之于韩国;想喝地道的泰国啤酒,只需说“Chang”(泰语,意为“大象”),话音未落香醇的大象牌啤酒便被端了上来;关于大象的俗语也很多,“象后腿”指代贤惠的妻子,“骑象捉蚱蜢”比喻小题大做等等。
泰国素有“大象之邦”的美誉,走在泰国街头,马路两侧以大象为素材的雕塑随处可见,与任意一位泰国当地人交谈都能感受到他对大象的熟悉和喜爱,言谈间亲切自然又满含骄傲。泰国民间一直相信从象腹下穿过能够给人带来好运,位于曼谷闹市区的象神更是每日香火不断。夜市上琳琅满目的木雕大象、印有大象图案的手包和靠垫、象牙象皮的工艺品既是游客们的购物首选,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收入。
作为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6500万年的古老物种,时间和环境给予了大象极佳的记忆力和智慧,还有庞大躯壳之下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在过去,泰国一些部落里的妇女会在农忙时将孩子“托付”给年长的母象,因为人和象之间有种天然的、无言的信任。这种品质在今天的泰国人身上依旧可见。例如,泰国没有验钞机,因为没有假币;超市寄存柜很多是没有锁的,人们将要寄存的东西往空格子里一放便放心离开;停在路边的皮卡或摩托车上常常放着主人不需要立即取走的东西,没人看车也没人去偷。
不同于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因稀少珍贵而只能养在动物园中供人观赏,在泰国,身为国宝的大象则“亲民”得多。除了用于战事,在近代,大象还充当过伐木业的重要运输工具。当政府禁止伐木后,人们又发掘出大象的“表演天分”,于是昔日卷起木头的大鼻子被塞上画笔,崎岖不平的山林变成平坦的球场,画画、踢球成了大象必备技能,并由此带动了泰国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泰国几个较大的大象训练营均位于清迈。在大象营内,游客可以观看大象表演,或是坐在大象背上趟过河流,漫步山谷。沿路清新的空气和繁茂的热带植被让人内心平静,没有了高楼的遮挡,风和阳光经过枝叶的过滤变得轻柔舒适。这种体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而言,新鲜而难忘。
提到大象表演就不能不说驯象师。在泰国,驯象师被称为“象奴”,他们大部分受雇于旅游景点,以赚取游人小费为生,每次能有几十铢(1元人民币约合5铢)收入。与其说他们以象为生,不如说是“与象共生”。一位从事了大半辈子驯象工作的老者坦言,“象奴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一头表演用的大象每天至少需要两百公斤食物,而象奴们微薄的收入扣掉大象的伙食费也所剩无几,只能日复一日在金字塔底端挣扎。
与低收入不成正比的是驯象的高风险,在驯象过程中被踩伤,甚至葬身象脚下的象奴年年有之。即便是训练了几十年的老年大象也仍有攻击性,毕竟与生俱来的兽性是无法被彻底抹去的。
在泰国驯象师身上,我们看到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他们的自强。当游人享受着大象提供的表演或服务时,站在一旁的驯象师脸上不无自豪,这是他们和大象长期磨合所换来的成果。有人谴责他们残忍暴力,有人呼吁拒绝观看大象表演,但只有驯象师自己知道,驯化是一场人与象共同的修行,善待大象亦是善待自己,因为“要是伤害了它们,它们会记在心里”。
在泰国,大象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命运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如同我们认为牛犁地马拉车是理所应当一般,泰国人也习惯了劳役大象。然而有人却对这种人与象的相处方式提出异议,并付诸实践。在清迈郊外的一处山脚下,有一个为大象服务的大象自然公园(Elephant Nature Park),在那里,大象们迎来一种崭新的命运——自由。
公园占地约200亩,园内有四十余头大象,七十多只流浪狗,还有水牛、山羊等,看起来很像一个野生动物园。在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几头大象围着一个瘦小爱笑的女人嬉戏,她就是大象自然公园的创始人Lek。作为地道的清迈人,大象对Lek来说再熟悉不过,它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家人般的陪伴。在Lek小时候,祖父曾送给她一头小象作为生日礼物。Lek喜欢极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和小象待在一起,并煞有介事地为它取名“Tongkum”。但当Lek第一次去林场参观时,她看到人们挥舞着鞭子、刺棒来驱使大象劳作。心痛愤怒之余,Lek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像她一样视大象为家人,她决定站出来保护“家人”。
对大象的爱让瘦小的Lek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她花了近二十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马戏团、林场里大象遭受的残酷对待,并将照片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知道。Lek的举动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也让靠大象为生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受到影响。因此Lek饱受谩骂和威胁,经营大象娱乐项目的父亲和她断绝父女关系,第一任丈夫也离他而去。可Lek却更加坚定——哪怕对面有千军万马,身后有想保护的人,便值得拼尽全力。
2003年,在国外爱心人士的资助下,Lek建起了大象自然公园。她将那些被遗弃、被解救或是退休的大象集中到这里,悉心照顾它们,用爱和时间慢慢抚平它们的创伤。目前大象园对外开放,不过游客在这里的身份是“义工”,他们的活动项目包括给大象洗澡、喂食等。
背上没有载人的座椅,鼻孔里不再插画笔,不用进行杂耍表演,大象以最自然舒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看着它们在公园里嬉闹、漫步,Lek露出欣慰的笑。但她清楚,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里,普及人道主义的驯象方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亚洲象,这些不是凭Lek一己之力能够达成的。即使杯水车薪,Lek依旧坚持不懈,她笑称自己认定的事情是“十头大象都拉不回的”。
然,俱往矣。历史的长河早已无声无息地没过战象庞大的身躯,而关于象的信仰、崇拜和喜爱,还有以象谋生的传统则被保留延续至今。现在,大象及由其衍派而来的象文化已经成了泰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沿袭传统一脉相承的“单行道”上,也有人开始逆行而上。
作为泰国的吉祥物、国宝,大象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如力与美,神圣与尊贵,荣誉和勇气。大象中的“贵族”白象更是被视为王权与繁荣的象征,历史上甚至有过一场为争夺两只白象而爆发的战争。至今泰国海军舰旗上仍是白象的图案。
同所有文化一样,象文化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人”,泰国人的一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和大象打交道。譬如,泰国人喜欢给男孩起小名为“象”,提起“象”犹如在中国讲到“小明”;泰国的儿歌最著名的就是大象歌,传唱度可参考《三只熊》之于韩国;想喝地道的泰国啤酒,只需说“Chang”(泰语,意为“大象”),话音未落香醇的大象牌啤酒便被端了上来;关于大象的俗语也很多,“象后腿”指代贤惠的妻子,“骑象捉蚱蜢”比喻小题大做等等。
泰国素有“大象之邦”的美誉,走在泰国街头,马路两侧以大象为素材的雕塑随处可见,与任意一位泰国当地人交谈都能感受到他对大象的熟悉和喜爱,言谈间亲切自然又满含骄傲。泰国民间一直相信从象腹下穿过能够给人带来好运,位于曼谷闹市区的象神更是每日香火不断。夜市上琳琅满目的木雕大象、印有大象图案的手包和靠垫、象牙象皮的工艺品既是游客们的购物首选,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收入。
作为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6500万年的古老物种,时间和环境给予了大象极佳的记忆力和智慧,还有庞大躯壳之下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在过去,泰国一些部落里的妇女会在农忙时将孩子“托付”给年长的母象,因为人和象之间有种天然的、无言的信任。这种品质在今天的泰国人身上依旧可见。例如,泰国没有验钞机,因为没有假币;超市寄存柜很多是没有锁的,人们将要寄存的东西往空格子里一放便放心离开;停在路边的皮卡或摩托车上常常放着主人不需要立即取走的东西,没人看车也没人去偷。
不同于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因稀少珍贵而只能养在动物园中供人观赏,在泰国,身为国宝的大象则“亲民”得多。除了用于战事,在近代,大象还充当过伐木业的重要运输工具。当政府禁止伐木后,人们又发掘出大象的“表演天分”,于是昔日卷起木头的大鼻子被塞上画笔,崎岖不平的山林变成平坦的球场,画画、踢球成了大象必备技能,并由此带动了泰国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泰国几个较大的大象训练营均位于清迈。在大象营内,游客可以观看大象表演,或是坐在大象背上趟过河流,漫步山谷。沿路清新的空气和繁茂的热带植被让人内心平静,没有了高楼的遮挡,风和阳光经过枝叶的过滤变得轻柔舒适。这种体验对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而言,新鲜而难忘。
提到大象表演就不能不说驯象师。在泰国,驯象师被称为“象奴”,他们大部分受雇于旅游景点,以赚取游人小费为生,每次能有几十铢(1元人民币约合5铢)收入。与其说他们以象为生,不如说是“与象共生”。一位从事了大半辈子驯象工作的老者坦言,“象奴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一头表演用的大象每天至少需要两百公斤食物,而象奴们微薄的收入扣掉大象的伙食费也所剩无几,只能日复一日在金字塔底端挣扎。
与低收入不成正比的是驯象的高风险,在驯象过程中被踩伤,甚至葬身象脚下的象奴年年有之。即便是训练了几十年的老年大象也仍有攻击性,毕竟与生俱来的兽性是无法被彻底抹去的。
在泰国驯象师身上,我们看到生活的不易,也看到他们的自强。当游人享受着大象提供的表演或服务时,站在一旁的驯象师脸上不无自豪,这是他们和大象长期磨合所换来的成果。有人谴责他们残忍暴力,有人呼吁拒绝观看大象表演,但只有驯象师自己知道,驯化是一场人与象共同的修行,善待大象亦是善待自己,因为“要是伤害了它们,它们会记在心里”。
在泰国,大象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命运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如同我们认为牛犁地马拉车是理所应当一般,泰国人也习惯了劳役大象。然而有人却对这种人与象的相处方式提出异议,并付诸实践。在清迈郊外的一处山脚下,有一个为大象服务的大象自然公园(Elephant Nature Park),在那里,大象们迎来一种崭新的命运——自由。
公园占地约200亩,园内有四十余头大象,七十多只流浪狗,还有水牛、山羊等,看起来很像一个野生动物园。在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几头大象围着一个瘦小爱笑的女人嬉戏,她就是大象自然公园的创始人Lek。作为地道的清迈人,大象对Lek来说再熟悉不过,它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家人般的陪伴。在Lek小时候,祖父曾送给她一头小象作为生日礼物。Lek喜欢极了,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和小象待在一起,并煞有介事地为它取名“Tongkum”。但当Lek第一次去林场参观时,她看到人们挥舞着鞭子、刺棒来驱使大象劳作。心痛愤怒之余,Lek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像她一样视大象为家人,她决定站出来保护“家人”。
对大象的爱让瘦小的Lek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她花了近二十年时间用镜头记录下马戏团、林场里大象遭受的残酷对待,并将照片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到、知道。Lek的举动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也让靠大象为生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受到影响。因此Lek饱受谩骂和威胁,经营大象娱乐项目的父亲和她断绝父女关系,第一任丈夫也离他而去。可Lek却更加坚定——哪怕对面有千军万马,身后有想保护的人,便值得拼尽全力。
2003年,在国外爱心人士的资助下,Lek建起了大象自然公园。她将那些被遗弃、被解救或是退休的大象集中到这里,悉心照顾它们,用爱和时间慢慢抚平它们的创伤。目前大象园对外开放,不过游客在这里的身份是“义工”,他们的活动项目包括给大象洗澡、喂食等。
背上没有载人的座椅,鼻孔里不再插画笔,不用进行杂耍表演,大象以最自然舒适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看着它们在公园里嬉闹、漫步,Lek露出欣慰的笑。但她清楚,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里,普及人道主义的驯象方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亚洲象,这些不是凭Lek一己之力能够达成的。即使杯水车薪,Lek依旧坚持不懈,她笑称自己认定的事情是“十头大象都拉不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