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及其重建措施“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及其重建措施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bandf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羌族在自身的发展和历史变革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并探究对其进行文化重建的措施。
  
  “5·12”汶川地震使羌族处于一场浩劫之中,羌族的人口、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无不遭受重创。其中,羌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严重,给原本处于危机当中的羌族文化保护造成了更大的困境,羌族文化重建迫在眉睫。
  
  一、“5·12”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
  
  (一)“5·12”,地震对羌族人口造成的影响
  1.羌族人口数量遭受重大损失
  “根据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仅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茂县和北川县这三个县大约就有1.6万羌族同胞遇难,外加理县、都江堰等其他地区,估计至少有2万左右的羌族同胞在地震中遇难。”[1]而据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调研组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这次地震中羌族总人数一次性锐减10%以上。[2]这对于总人口数才30多万的羌族来说,可谓损失重大。
  2.羌族人口质量受到影响
  首先是羌族人才的损失。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羌族培养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在羌族人口的知识文化结构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而在此次地震中,有许多羌族人才不幸伤残或罹难,这对于羌族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其次是羌族青少年的死亡。在知识文化结构上,父辈以及老一辈的羌族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羌族新一代的青少年,得力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他们有机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较之父辈,其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这次地震中较大数量青少年的死亡,势必造成羌族整体受教育人口的比例,以及羌民族现有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大大降低。
  3.文化传承人的减少
  在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羌族传承人遇难。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这次地震中,北川66名“禹风诗社”业余文艺创作骨干全部遇难;县文化馆馆长、副馆长及几名在岗业务骨干全部未能幸免于难;以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为代表的一批约30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研究人员队伍死亡或失踪,这其中包括两名羌族端公也在地震中遇难;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很多文化传承人也在地震中遇难,现在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人已为数不多。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传承人因遇难而减少可能就意味着一些文化遗产从此“断了香火”。
  (二)“5·12”地震对羌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造成的影响
  “5·12”汶川地震,不仅造成羌民族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家园被毁,也给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危机。地震灾害对羌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如下:
  1.物质文化
  (1)羌寨被毁。“5·12”地震使理县的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萝卜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沟等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很多羌寨已经不适合居住,其他羌族民居也大多倒塌,几乎毁损殆尽。许多当地居民无家可归,而本土文化基础的丧失,对他们的心理和羌族文化的传承产生消极的影响。[3]
  (2)碉楼、水利系统、古墓葬群等大量羌族文化遗产遭损。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墙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茂县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茂县黑虎乡的黑虎鹰嘴河寨的碉楼也部分坍塌;撮箕山石棺墓葬群部分山体滑坡。此外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来看,历史遗留古迹比如北川的大禹古迹,秦汉以来的古羌部落遗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恢复,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文化遗产的毁坏对羌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4]
  (3)博物馆馆藏文物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损毁3595处,茂县羌族博物馆馆藏陶器瓷器总计受损3000余件,占館藏数的70%,北川共计有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余件以及羌族民俗文物和实物400余件被埋。由于大量羌族文物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羌族文化传承难度增大。[5]
  2.非物质文化
  据初步统计,此次地震中共有20项国家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8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受损。传承人共有12人遇难、105人受伤,其中包括一批懂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释比老人、精通羌族民间技艺的艺人。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羌年、口弦、羌族山歌、羌族沙朗舞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的珍贵实物、文字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或埋或损,已无法挽回。[6]
  
  二、“5·12”地震后羌族文化的重建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强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在保持羌族文化本色的基础上,注重羌族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一)做好羌族文化的抢救、恢复和重建工作,把灾后重建与民族文化保护结合起来
  1.做好羌族文化的静态保护工作,努力抢救、恢复、保护羌族文化本体
  物质文化方面。地震中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的修缮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证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并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养护制度。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也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文化场馆受到破坏,灾后重建中,文化场馆的修复以及增设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
  非物质文化方面。口碑古籍是羌族人民千百年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羌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大量的古籍是通过民间口头传唱的形式而代代传承。这些口碑古籍以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歌谣、寓言和谚语等形式为载体,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医药、民俗、语言、建筑和生产生活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羌族往昔的社会历史状态,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搜集、整理羌族口碑古籍,既可以保存民族文化的根,让子孙后代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吸取民族文化之精华,还可以从多学科角度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促进民族繁荣昌盛。
  2.做好羌族文化的活态发展,形成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做好羌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积极培养文化接班人。羌文化的核心是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传承人的保护。因此要做好对释比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和传承者的保护,为文化和传统技艺培养接班人,弘扬羌族古老文化和技艺,掀起学习民族文化热潮,吸引大量人才投身到羌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当中,培养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想办法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羌文化的传承,因为口口相传的方式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如果掌握这些文化的人比如释比,因为地震这样的灾难死去,羌族有些文化就会长埋地下成为绝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将他们的文化用有形的东西记录下来,比如文字、拍照、录音、录像等方法,使羌文化的传播更易于保存和流传。
  (二)加强羌区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
  1.重新开设羌族语言文字课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组织人员创制了羌族拼音文字(简称羌文),并于90年代中期在茂县试行推广,但“由于经费不足、教材难以更新、不纳入考试等原因,羌文推广最终停滞,到2006年,茂县已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羌语课了”[7]。民族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表征,是民族情感的纽带。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历史、语言和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震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灾后重建,羌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羌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深入、广泛、科学的研究,重新编排羌文教材,开设羌文课程,积极进行羌文的推广工作。
  2.形成羌族特色的民族教育
  要办有特色的民族教育,必须根据羌族当地的教育需要,将学校的特色、优势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羌区学校要把优秀的羌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并编辑成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教材。特别是那些独具特色的羌族民俗,它们是羌族历史教育的活教材,是进行羌族德育的有效途径,是羌族体育的重要手段,是羌族美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羌族劳动技能培养的主要场地。[8]要通过寓于具体民俗事象或渗透于民俗活动过程,使受教育者在民俗活动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以达到实施民族教育之目的。
  3.培养羌族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羌族文化教育不仅要有广泛性的宣传,还要有专业性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是珍贵、优秀的文化遗存,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何以优秀,何以珍贵,其现状如何,其发展何在,使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作中来。
  
  注释:
  [1] 喇明英:《汶川地震对四川羌族人口的影响》,《四川省情》2008年第6期。
  [2][3][4][5][6] 参见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调研组《延续羌族文化之脉——5·12地震灾区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国人大》2008年11月10日。
  [7] 吴定初、朱晟利:《羌族教育发展百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135页。
  [8] 参见蔡文君、杜学元《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处;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黄凡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知识者形象。这些知识者或以疏离的神情审视着这个社会,或成为上流社会的依附者,抑或丧失廉耻,彻底地沉沦堕落。黄凡通过塑造这几类知识者形象,对台湾都市文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台湾都市文化危机深刻的认识和沉重的担忧。    黄凡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前期,黄凡以政治小说创
期刊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差距,人口逐渐大规模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这种人口大规模迁移集聚的现象对中国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和战略制定的影响极大。与此同时,这些大都市圈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区域内的持续快速发展,于是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区域性的金融集聚区作为其发展定位。因此,探究金融集聚现象中人力资源作为要素集聚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
摘要:《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它将女性纳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以男女观念、家庭伦理和妇女地位等古老命题为据点,探讨了女性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理,即失去者心痛,拥有者心忧。  关键词:女性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心痛;心忧    与其说《唐山大地震》(2010)是一部关于地震的灾难片,还不如说它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探讨女性心理的女性题材电影。因为一方面,影
期刊
夜已经很深沉了。老宅的堂屋里那盏瞌睡似的油灯,有气无力地燃着。我蜷曲在母亲的怀里,闪着迷糊的眼睛,看着母亲和父亲忧伤的面容。  内屋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空……空……空……”声音似断欲连。在寂静的夜里,让人听得怆然。那是久病在床的祖父喉咙里挤出的咳嗽声。这声音已在老屋回响了大半年光景。  堂屋的饭桌上,摆着“杂乱无章”的饭菜。其中有一碗饭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早已凉透了。那是给祖父准备的晚饭,
期刊
随着信息化与绿色化加入形成“五化同步”发展战略,“互联网+”与“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紧接着“旅游+”、全域旅游也写入了国家政策布局之中,旅游业大发展业将逐渐向“旅游化”转变,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性强的产业将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与绿色化、信息化一齐引领多规合一,促进资源在区域内有方向、有规则的高效整合利用。
  中国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取得卓越成绩,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和环境禀赋又有着或大或小的不同,虽然在新发展理念的加持下总体趋势向好,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供需失衡、环境破
摘要:世博会历来被世界公认为最大的跨文化传播平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融是整个世博传播中的基本理念,其贯穿于世博传播中的各个环节。文艺晚会便是集中展示中国元素的平台。在世博传播中,不同的文艺晚会对“中国元素”的呈现各有侧重,而“以我为主”传播中国元素是国家馆日文艺晚会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世博;中国元素;文艺晚会;文化吸引力    中国元素是近年很火热一个词,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文化,
期刊
《白银帝国》于2006年底开机,2007年2月杀青,2009年上映,是一部拍摄制作周期历时很长的影片。影片在清末民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讲述着主人公在历史变迁中对命运对未来的抉择。无论从片名、剧情安排还是内容形式以及视听效果上看,《白银帝国》都是一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史诗片。    一、充满韵味的剧情    《白银帝国》改编自小说《白银谷》,相对小说原著的丰富内容,影片1小时45分钟所展现的只是小说的一
期刊
摘要:《风声》是近年来谍战片的一个高峰,在很多以谍战为噱头的商业片中,《风声》不得不说是一朵奇葩。无论是剧情、悬疑点的设计、内容还是拍摄手法等,比之一般的谍战片,《风声》都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风声》;民族大义;暴力美学;谍战    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中,谍战片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宠儿,而在很多以谍战为噱头的商业片中,《风声》(2009)不得不说是一朵奇葩。  它很美,美在它的跌宕,美在它的大义,甚
期刊
摘要:舞台艺术片是中国电影“十七年”期间横空出世的一朵奇葩,对当时以及后来的电影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这些影片在音乐、民族风俗、时代性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舞台艺术片;《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    十七年”的电影,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即
期刊
摘要:历史史实追求客观性、真实性、严谨性,力图以史实的真相示人,例如注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考证法;而主观记忆与认同则掺和了许多想象的、猜测的、缺乏历史考证的等许多主观的成分,这不应当做历史本身而被后人记忆,这种书写历史的方式是不可靠的。  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在大陆出版以来,得到了很大的關注,甚至成为羌族地震赈灾的必读之物。他的华夏边缘的观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羌在汉藏之间由王明珂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