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体验,让思维远航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从而在内心产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自豪感;通过对语句的品味分析,真正体会远航并没有因为势力的强大而进行侵略,而是一种友好的交流,并能冲破危险而进行这种交流;通过对历史的评价,站在时代的角度正确认识这次历史事件。
  三、重点、难点
  重点:真正从词句入手,通过辨析,认识到这是一次充满“真诚”“尊重”“友好”的航行,特别是站在历史经历者的角度,如“小国国王”“老百姓”“商人”去感受这次远航。
  难点:年段要求的“写作方法”的初步渗透;对历史的正确评价,不能落入“一点论”的误区。
  四、设计思路
  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展开教学,第一部分主要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因为场景描写比较直观;第二部分主要以引导辨析为主,因为文本的教学脱离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空洞的,所以引导学生辨析想象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主要以引读为主,初步感受文本的写作特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站在时代角度让学生去思考远航的意义,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但避免从“功绩论”走向“罪状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以读通课文,梳理生字词语、课文条理为主。(略)
  1.以语言概括为载体,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郑和远航》主要讲的是……(学生自由说)
  (2)教师指导从“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部分来说。
  (设计意图:在对课文的概括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学生在练习概括的过程中,强化了整体阅读的能力。)
  2.以文本内容为载体,读中感受
  郑和下西洋虽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了,但我们很幸运,本文的作者用他的笔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至五小节,感受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1)默读感受壮观:课文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若指第一小节,请朗读。
  (2)朗读感受自豪: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学生说宝船。
  出示幻灯片:郑和宝船的描写(课文第二小节)。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当你读完这一小节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指导学生能说出有一种自豪感。)
  请学生读。
  (3)抓数字读,感受浩大: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
  (出示):200多艘、148米、60米、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从这些数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想到了两个词:“财大气粗”“趾高气昂”(教师板书,学生读)。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郑和的船队合不合适?(学生说)
  (设计意图:在默读中,让学生从自我感悟中去体会郑和出使的壮观场面,但仅仅体会场面的壮观还不能真正体会到郑和出行的意义,因此在一种“故弄玄虚”中让学生从词的比较中感受郑和出使的文明使命。)
  3.以文本词句为载体,品中体会
  (1)体会远航的“真诚”与“尊重”。
  ①当郑和到达出使国后,他是怎么做的?提示:郑和当时访问的都是一些小国家。
  课件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指名读)
  同学们,听他读了后,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郑和的态度?(相机理解:递交、赠送)
  同学们,听了你们所说的,我感受到了一种“真诚”,谁来读读?(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一个词你们没关注到,老师关注到了,你们看如果把“希望”换成“愿意”好不好?(相机理解:希望)
  此时,听了你们说的,我似乎又感受到了,这不仅是一种“真诚”,还带着一种“尊重”,你们感觉呢?(生自由说)
  是呀,郑和的这次出使,带来的是友好,带来的是尊重,我们再来读读。(学生齐读)
  ③(出示)一位学者所说的:真正的文明,首先是自我的文明。
  (2)面对如此来访者,你作为小国国王,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来采访两个同学。
  采访学生。
  指名:各国君臣(生读)
  老百姓(生读)
  商人(生读)
  师:难怪说这是一次友好的远航。
  (3)然而,这次远航也充满了凶险。(教师引读)在大海上,船队—狂风—海水—巨浪—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一次次——
  郑和依靠镇定战胜了深不可测的大海,同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航行。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深入体会事件的中心主题,通过想象,让“郑和远航”的真正意义得以清晰展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但这种独特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想,是建立在文本上的合理想象。因此,教学的拓展不能脱离文本的基础。)
  4.以学段要求为载体,学习写作方法
  (1)同学们,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真是一次规模大、充满友好、充满凶险的航行。郑和用他的“镇定”战胜了凶险,用他的“真诚”受到了各国的欢迎。(这就叫条理清晰。板书:条理清晰)
  (2)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文中第六自然段仅用五行字就向我们介绍了其他六次航行。(指名读)
  老师感到奇怪,课文对第一次航行作了这么详细的描写,而对其他六次航行只作了简要的叙述。(学生说:这就叫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对于郑和的这次航行,历史学家是怎样评论的?(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语文的工具性永远都应该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是需要的,五年级应该体现对文本的结构把握。)
  5.以时代思想为载体,辨析远航之意义
  时光带走了历史之人,但带不走历史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评论家是这样看待郑和远航的——(出示)
  郑和有远航西洋的伟大壮举,却没有为祖国带来丝毫益处(如土地和财富),反而大耗国力、军力、民力。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适度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个体独特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辩证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思考中去追寻人文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资讯的发达和教研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例与名师课堂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在学习与吸收好的创意和理念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优秀教师的课堂就犹如一位好厨师,他精选了上好的材料,经过他们一番巧妙处理——“烹”“闷”“炒”“煎”,就有了鲜美的“味道”和与众不同的“造型”。从中可以看出,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GMST)比率的有限上升激起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在一片辩论声中,Kevin Trenberth指出自然的气候通量可以压制全球背景下的变暖,造成稳定状态的比率,或者使其出现全球变暖停滞的hiatuses现象,而这具有极大的欺骗性。经过数年的监测,GMST的变化因年而异,甚至以十年为单位的变化也不同。Trenberth争论说,自然内部的变化是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这些自然变异在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对专家理论的拜读和对实际教学效果的探索,笔者针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呈现的几种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指阅读者之间展开对话,更深层次的还在于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大力开发并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几年,广大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公开课,已开始使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常遇到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尴尬场景。  【案例】《分米、厘米、毫
动态照明深度学习关联成像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提出一种适用于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该方法可实现关联成像动态解码,样品只需单次曝光即可获得高质量图像。相关论文发表于Optics Express。利用傅里叶变换关联成像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动态解码神经网络模型(Y-Net),只要训练过程和成像过程的散斑场统计特性一致,即可高质量重建样品图像,且样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顾名思义,“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小学教育是道德教育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小学生应重点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  下
《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使人心旷神怡。此处的景物描写看似与文本主旨关联不大,实则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该部分的内容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是有迹可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笔者认为,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与文本主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如何才能让该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黄岩谊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彭吉润研究组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