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从而在内心产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自豪感;通过对语句的品味分析,真正体会远航并没有因为势力的强大而进行侵略,而是一种友好的交流,并能冲破危险而进行这种交流;通过对历史的评价,站在时代的角度正确认识这次历史事件。
三、重点、难点
重点:真正从词句入手,通过辨析,认识到这是一次充满“真诚”“尊重”“友好”的航行,特别是站在历史经历者的角度,如“小国国王”“老百姓”“商人”去感受这次远航。
难点:年段要求的“写作方法”的初步渗透;对历史的正确评价,不能落入“一点论”的误区。
四、设计思路
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展开教学,第一部分主要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因为场景描写比较直观;第二部分主要以引导辨析为主,因为文本的教学脱离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空洞的,所以引导学生辨析想象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主要以引读为主,初步感受文本的写作特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站在时代角度让学生去思考远航的意义,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但避免从“功绩论”走向“罪状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以读通课文,梳理生字词语、课文条理为主。(略)
1.以语言概括为载体,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郑和远航》主要讲的是……(学生自由说)
(2)教师指导从“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部分来说。
(设计意图:在对课文的概括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学生在练习概括的过程中,强化了整体阅读的能力。)
2.以文本内容为载体,读中感受
郑和下西洋虽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了,但我们很幸运,本文的作者用他的笔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至五小节,感受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1)默读感受壮观:课文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若指第一小节,请朗读。
(2)朗读感受自豪: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学生说宝船。
出示幻灯片:郑和宝船的描写(课文第二小节)。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当你读完这一小节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指导学生能说出有一种自豪感。)
请学生读。
(3)抓数字读,感受浩大: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
(出示):200多艘、148米、60米、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从这些数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想到了两个词:“财大气粗”“趾高气昂”(教师板书,学生读)。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郑和的船队合不合适?(学生说)
(设计意图:在默读中,让学生从自我感悟中去体会郑和出使的壮观场面,但仅仅体会场面的壮观还不能真正体会到郑和出行的意义,因此在一种“故弄玄虚”中让学生从词的比较中感受郑和出使的文明使命。)
3.以文本词句为载体,品中体会
(1)体会远航的“真诚”与“尊重”。
①当郑和到达出使国后,他是怎么做的?提示:郑和当时访问的都是一些小国家。
课件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指名读)
同学们,听他读了后,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郑和的态度?(相机理解:递交、赠送)
同学们,听了你们所说的,我感受到了一种“真诚”,谁来读读?(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一个词你们没关注到,老师关注到了,你们看如果把“希望”换成“愿意”好不好?(相机理解:希望)
此时,听了你们说的,我似乎又感受到了,这不仅是一种“真诚”,还带着一种“尊重”,你们感觉呢?(生自由说)
是呀,郑和的这次出使,带来的是友好,带来的是尊重,我们再来读读。(学生齐读)
③(出示)一位学者所说的:真正的文明,首先是自我的文明。
(2)面对如此来访者,你作为小国国王,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来采访两个同学。
采访学生。
指名:各国君臣(生读)
老百姓(生读)
商人(生读)
师:难怪说这是一次友好的远航。
(3)然而,这次远航也充满了凶险。(教师引读)在大海上,船队—狂风—海水—巨浪—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一次次——
郑和依靠镇定战胜了深不可测的大海,同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航行。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深入体会事件的中心主题,通过想象,让“郑和远航”的真正意义得以清晰展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但这种独特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想,是建立在文本上的合理想象。因此,教学的拓展不能脱离文本的基础。)
4.以学段要求为载体,学习写作方法
(1)同学们,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真是一次规模大、充满友好、充满凶险的航行。郑和用他的“镇定”战胜了凶险,用他的“真诚”受到了各国的欢迎。(这就叫条理清晰。板书:条理清晰)
(2)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文中第六自然段仅用五行字就向我们介绍了其他六次航行。(指名读)
老师感到奇怪,课文对第一次航行作了这么详细的描写,而对其他六次航行只作了简要的叙述。(学生说:这就叫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对于郑和的这次航行,历史学家是怎样评论的?(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语文的工具性永远都应该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是需要的,五年级应该体现对文本的结构把握。)
5.以时代思想为载体,辨析远航之意义
时光带走了历史之人,但带不走历史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评论家是这样看待郑和远航的——(出示)
郑和有远航西洋的伟大壮举,却没有为祖国带来丝毫益处(如土地和财富),反而大耗国力、军力、民力。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适度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个体独特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辩证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思考中去追寻人文的意义。)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从而在内心产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自豪感;通过对语句的品味分析,真正体会远航并没有因为势力的强大而进行侵略,而是一种友好的交流,并能冲破危险而进行这种交流;通过对历史的评价,站在时代的角度正确认识这次历史事件。
三、重点、难点
重点:真正从词句入手,通过辨析,认识到这是一次充满“真诚”“尊重”“友好”的航行,特别是站在历史经历者的角度,如“小国国王”“老百姓”“商人”去感受这次远航。
难点:年段要求的“写作方法”的初步渗透;对历史的正确评价,不能落入“一点论”的误区。
四、设计思路
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部分展开教学,第一部分主要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因为场景描写比较直观;第二部分主要以引导辨析为主,因为文本的教学脱离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空洞的,所以引导学生辨析想象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部分,主要以引读为主,初步感受文本的写作特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站在时代角度让学生去思考远航的意义,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但避免从“功绩论”走向“罪状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以读通课文,梳理生字词语、课文条理为主。(略)
1.以语言概括为载体,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知道《郑和远航》主要讲的是……(学生自由说)
(2)教师指导从“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这三部分来说。
(设计意图:在对课文的概括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脉络,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学生在练习概括的过程中,强化了整体阅读的能力。)
2.以文本内容为载体,读中感受
郑和下西洋虽然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了,但我们很幸运,本文的作者用他的笔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一至五小节,感受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1)默读感受壮观:课文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若指第一小节,请朗读。
(2)朗读感受自豪: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壮观?学生说宝船。
出示幻灯片:郑和宝船的描写(课文第二小节)。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当你读完这一小节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指导学生能说出有一种自豪感。)
请学生读。
(3)抓数字读,感受浩大: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
(出示):200多艘、148米、60米、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从这些数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想到了两个词:“财大气粗”“趾高气昂”(教师板书,学生读)。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用这两个词来形容郑和的船队合不合适?(学生说)
(设计意图:在默读中,让学生从自我感悟中去体会郑和出使的壮观场面,但仅仅体会场面的壮观还不能真正体会到郑和出行的意义,因此在一种“故弄玄虚”中让学生从词的比较中感受郑和出使的文明使命。)
3.以文本词句为载体,品中体会
(1)体会远航的“真诚”与“尊重”。
①当郑和到达出使国后,他是怎么做的?提示:郑和当时访问的都是一些小国家。
课件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指名读)
同学们,听他读了后,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郑和的态度?(相机理解:递交、赠送)
同学们,听了你们所说的,我感受到了一种“真诚”,谁来读读?(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一个词你们没关注到,老师关注到了,你们看如果把“希望”换成“愿意”好不好?(相机理解:希望)
此时,听了你们说的,我似乎又感受到了,这不仅是一种“真诚”,还带着一种“尊重”,你们感觉呢?(生自由说)
是呀,郑和的这次出使,带来的是友好,带来的是尊重,我们再来读读。(学生齐读)
③(出示)一位学者所说的:真正的文明,首先是自我的文明。
(2)面对如此来访者,你作为小国国王,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来采访两个同学。
采访学生。
指名:各国君臣(生读)
老百姓(生读)
商人(生读)
师:难怪说这是一次友好的远航。
(3)然而,这次远航也充满了凶险。(教师引读)在大海上,船队—狂风—海水—巨浪—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一次次——
郑和依靠镇定战胜了深不可测的大海,同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航行。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深入体会事件的中心主题,通过想象,让“郑和远航”的真正意义得以清晰展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但这种独特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想,是建立在文本上的合理想象。因此,教学的拓展不能脱离文本的基础。)
4.以学段要求为载体,学习写作方法
(1)同学们,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感受到:这真是一次规模大、充满友好、充满凶险的航行。郑和用他的“镇定”战胜了凶险,用他的“真诚”受到了各国的欢迎。(这就叫条理清晰。板书:条理清晰)
(2)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文中第六自然段仅用五行字就向我们介绍了其他六次航行。(指名读)
老师感到奇怪,课文对第一次航行作了这么详细的描写,而对其他六次航行只作了简要的叙述。(学生说:这就叫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对于郑和的这次航行,历史学家是怎样评论的?(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语文的工具性永远都应该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是需要的,五年级应该体现对文本的结构把握。)
5.以时代思想为载体,辨析远航之意义
时光带走了历史之人,但带不走历史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评论家是这样看待郑和远航的——(出示)
郑和有远航西洋的伟大壮举,却没有为祖国带来丝毫益处(如土地和财富),反而大耗国力、军力、民力。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适度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个体独特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辩证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思考中去追寻人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