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震记录监测冲击地压前的应力变化

来源 :中国地震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x0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10—11月间门头沟矿井下的慢速磁带记录系统共记到100多个事件,其中M_L=2.9的冲击地压为最大。通过地震记录图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冲击地压发生时和发生前十几小时,波通过震源区传播,波形发生畸变,S波波速增加、S波到时偏离正常情况。据非线性波动理论,我们认为这些现象是波通过非线性固体介质的直接效应。这些观测事实将为用微震记录监测冲击地压前的应力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矿山冲击地压和地震都是地壳内部岩体的不稳定性问题。它们有着以连续介质力学规律为基础的共同物理学本质。因此本文的结果不仅对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环式碎煤机振动产生的机理,并进行现场实测分析,归纳得到了环式碎煤机振动的特点,为碎煤机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场数据。
区域弱震异常时间过程表现为平静或增强。本文基于微破裂异常时间过程的概率描述,得到弱震的随机性发生与长期应变积累速率或应力水平有关,也与瞬时应变增长或减缓有关。利用分区带弱震活动归一化累积频度可较好分析弱震活动的趋势背景和其非线性偏离,以用于各研究区中期异常检测和中强震预测。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区域弱震活动的空间多分形谱,以q<0维数段的多分维值表示地震活动各时段的演变过程,得到了澜沧普洱地区、巴塘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简要地介绍了我院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对开展科技情报工作,利用科技信息更好地为技术人员服务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搞好科技情报工作的几点体会。
目的 :为适应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的建设需要,利用万兆以太网组网技术,对医院原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方法:通过对某院网络现
钢筋灌浆套筒主要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连接。本文通过工程调研和模拟试验对影响灌浆套筒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试验研究采用不同的
本文提出了应用复杂记忆概率预测模型,对预测时段内发生多次地震的各次概率的计算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39°─41°N,114°─117°E)1995年至2005年10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测,结论是发生一次大于6级地震的概率为0.85;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第一次地震后发生第二次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24;第三次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为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