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表征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代数教学的中美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教师的表征意识、表征方式和对待学生数学表征的态度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数学表征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合理使用多种数学表征工具提升儿童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表征方式 思维发展 中美比较
  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所在,也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6年,由美国天普大学教育学院丁美霞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马复教授共同主持的数学教育科研项目“小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知识:国际比较研究”,让我们有了“零距离”观摩中美两国小学代数教学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美两国的小学代数教学,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集中体现在代数知识的数学表征和两国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上。鉴于此,探讨中美两国在小数代数教学中数学表征对数学思维发展的影响,成为一个让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一、中美数学教学中的表征及其标准
  在此次项目研究中,美国教师一直在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中国教师备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其中特别要求中国教师详细说明“这节课准备用怎样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录制视频后,还会进一步询问“课堂上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表征”。而在观摩美国教师的教学录像时,我们也经常能听到美国教师这样的提问:“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表征的?”“理解他的表征方法吗?”
  什么是“表征”?为什么美国教师这么重视“表征”?“representation”一词,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翻译成中文,字面意义为“表现、陈述”。但在教学领域,“representation”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既指向学习者内部的心智活动,又指向学习者外在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活动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呈现的形式。可以说,“representation”具有数学学习、交流工具和内容的双重身份。为了更好地体现它的丰富性,在教学领域,最终把它翻译为“表征”。
  “表征”这一概念备受美国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追捧,是因为在2000年4月由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确定的《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将其确定为五大过程性标准之一(其余四个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关联)。其中明确指出“表征既指过程也指结果”,也具体提出对了美国学前期到十二年级学生表征学习的要求,如“创造和利用各种数学表征组织、记录和交流数学观念”“选择、应用和互换各种数学表征解决问题”“应用表征模拟并解释数学中的现象”。
  相对来说,中国教师对表征概念还比较陌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并没有将“表征”纳入其中。不过,这并不表示中国教师完全不了解数学表征。2011版课标虽然没有明确应用“表征”这个术语,但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如数学学习“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中美小学代数教学中表征差异的比较
  小学阶段是儿童早期代数思维的启蒙阶段,而代数思维是儿童数学思维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征。如何在代数教学中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数量之间的抽象关系?中美两国教师都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表征意识的差异
  美国教师在代数教学中,非常重视数学表征的应用。上课前,教师会准备大量实验材料,以方便学生表征。这些材料中,出现最多的是各种颜色的小正方体积木,也会有小正方形或各种形状的小纸片。教学中,教师会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表征方法,如学习加法时,用小正方体积木表征算式的意义和结果;还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表征方法以外,采用动作、语言、图形等不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表征,如渗透分配律的过程中,通过摆正方形表征分配律的含义,并展示学生用画图、说理等方式的表征,让全班学生理解和模仿。可以说,美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征意识非常强烈。
  中国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即使不知道“表征”这一术语,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征。比如,在小學低年级,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比较简单的材料(主要是小棒),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的方式理解数量和数量间的关系;进入中年级后,直观形象的表征材料逐渐减少,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抽象的图示、算式等方式表征自己理解的数学关系。近年来,在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教师也更加重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学理解。特别明显的是,课堂上,教师常常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表征意识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美国数学课堂的学习主要方式是动手实践。在理解概念、表达关系的代数知识学习中,说得不多,动得很多。教师常常要求学生用实物或模型表征数量间蕴藏的关系,最终可能就用一个具体的情况表征出一种抽象的关系。而我国代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写、算、说的方式,积累大量正例,进行观察、比较,是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最终都会要求学生用抽象的符号、语言表征这些规律,课堂学习主题明确,目标清晰,过程清楚。
  (二)表征方式的差异
  中美小学代数教学中,表征方式的差异特别明显。下面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美国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一边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边就开始渗透和介绍加法交换律了。教师使用的表征工具被称为“方块火车”,即两种颜色的小正方体积木拼接成的柱体。首先,教师让学生用小正方体表征出算式2+4的含义(如图1),再说出2+4的结果是几。这个表征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教师和助教一直在学生中巡视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地用分散的小正方体积木拼接出一个“方块火车”,掌握表征2+4这个算式的方法。然后,教师让学生对图2进行算式表征(即4+2)。接下来,教师就这两次表征的“方块火车”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个“方块火车”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旋转“方块火车”,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再说出自己的发现。学习结束的整理中,也依然用这个例子,作为加法交换律的表征。   中国在四年级有专门的课时教学加法交换律。首先,教师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跳绳的一共多少人?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教师揭示得数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从而得到加法交换律的一个正例。接着,教师让学生寻找并口述这样的正例,在大量正例的观察比较中,体会加法交换律中的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更为抽象的符号表征加法的这一数量关系。
  从两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美国课堂更侧重于采用直观表征的方式,用具体的实物、模型或图形等可视、可操作的材料、教具作为学生数学思考的表征素材。这不仅是对结果的表征,更是对过程、内涵的表征。而我国的数学课堂采用的是符号表征方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表征,然后进一步用算式表征,表达对关系的理解,概括出字母表征的形式。
  综上,美国教师更喜欢直观表征,而中国教师更倾向使用符号表征,但两国在表征中的形式都比较单一。直观表征的好处是让学生认识到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而符号表征更加严谨规范,能加深学生对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单一的表征形式会让学生形成比较单一的数学思维方式。所以,美国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更倾向于用原始、朴实的画面和简单、具体的操作,表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国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则会尝试比较抽象的方式表征,如画线段图、列关系式,偏重逻辑思维。
  (三)教师态度的差异
  面对学生在问题研究中的不同表征,中美教师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下面,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美国教师在三年级的班上出示了两幅6×4的方格图,并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乘积?”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表征方式。第一个学生横着圈出4个6,6个6个地数出得数;第二个学生竖着圈出6个4,4个4个地数到24。这里,教师都只是让学生数出得数,没有进一步的要求。第三个学生先竖着分出6个3,再横着分出2个3(如图3),然后数出得数。这时,教师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两步的思考过程。学生说出“3×6”和“3×2”后,教师提问:“那么数一数,一共是几个6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又带着全体学生在图中再次数了数,确定是4个6。第四个学生的方法比较特别:他先将图形平均分成四份(如图4),然后算出每份的格数,再算四份的格数。教师迅速对这个问题表征方式给予充分肯定:“很棒!我们想到了很棒的方法!”并立刻举例:“有时我们会遇到更大的方格图,比如12×10或者12×12,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题的答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中国教师在这节课的观后评价中普遍担心:最后一种方格分割方式,会不会让学生混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
  面对学生在代数学习中的不同表征,两国教师的态度很好地说明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思维方式。中国教师和学生在数学思考中特别重视指向目标的逻辑思考,思维呈现比较鲜明的指向性;如果偏离既定的研究内容,就会担心知识体系间的混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担心遇到学生这样天马行空的表征方法。而美国教师虽然也有内容指向,但教学中思维相对发散。因此,教师对学生这样偏离学习内容的表征,表现得更加淡定自若,甚至在教学活动中会停下原有的教学环节,单独解读这样的表征方法。由此带来的是两国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课堂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凝练,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更容易获得好分数,但也产生了“中国学习者悖论”,即中国学生在创造性领域比较薄弱。
  三、表征差异比较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启示
  (一)充分认识数学表征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录像的相互观摩中,两国教师都表现出对对方表征方式的浓厚兴趣。在看到美国教师用旋转“方块火车”的方式揭示加法交换律时,中国教师感到这种表征方式不仅非常有趣,而且更为形象生动;而在看到中国教师引导学生用大量形同“a+b=b+a”的算式表征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时,美国教师表示这种表征方法的教学才更准确、更“数学”。其实,无论是直观表征还是符号表征,都是表征的一种形式,没有优劣之别。中美两国在小学代数教学中数学表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因与两国课程标准的设定、数学教育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儿童早期代数教学中,美国教师更重视数学表征教学,通过直观表征的方式组织学生的交流、学习,因此,美国学生在数学思考中也更依赖形象思维,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发展较好;中国教师关注学习内容的达成度,还没有将表征作为教学内容和结果的一个目标维度,因此,中国学生偏重符号表征的学习方式,数学思维活动逻辑性强,相对来说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可以说,双方的表征方式都各有利弊。
  有学者指出:“任何表征都能够表达部分但不是全部的信息,凸显其中的一些方面而隐藏另一些,所以说,单一的表征形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发展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合中美两国数学教学所長,为学生在早期代数学习乃至其他领域的数学学习中,建立更为丰富立体的内、外部表征系统,建立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创造性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数学表征方式,在示范引领中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多元表征,让学生在创建自己的多元表征过程中,把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展现出来——不仅要重视符号表征的培养,还应该进行直观表征、直观表征与符号表征的联系等的训练。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堂中呈现出多元表征的状态。在项目研究后期,中国教师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拼摆、符号、言语等表征方式,表达对结合律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将各种表征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二)合理使用多种数学表征工具提升儿童数学思维
  我国低年级常用的教具是小棒,它在表达数量、理解算理和算法、认识十进制等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在这次观摩中,我们发现,美国学生似乎没有使用小棒表征的习惯,他们的桌子上是一堆类似积木的学具(如图5)。这款积木称为Snap Cube(又名Math Link),是一个个可以互相嵌入的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六面都能和其他小正方体进行拼搭,所以又被称为“魔法方块”。在教学录像中,学生在加法、乘法计算,运算律渗透,算式组学习中,都会用这些神奇的小正方体积木进行数学表征。用魔法方块进行表征,不仅让表征过程更图形化、游戏化,还让学生对抽象的代数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表达和记忆。
  美国课堂中,类似魔法方块这样的直观表征工具不仅出现在代数知识的学习中,还在数学学习的其他领域起着重要的表征作用。这些看起来低幼化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不断地建立平面与空间、具体和抽象的联系,构建出一个网络化、立体化的思维空间。
  从多元表征的角度来看,丰富的表征工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表征能力。当然,小棒也好,魔法方块也好,都只是表征的辅助手段。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多元表征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对数学知识建立更饱满、立体的认识。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绘本是以逻辑连贯的图画和英文共同构成故事主题的儿童英文故事书,其突出特点是以英语的形式表达,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性阅读资源。英语绘本教学应优选绘本内容、准确定位目标、巧用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 教学实施 内容 目标 策略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既是英语学习的内容,又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与海量信息“亲密接触”的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绘本凭
期刊
摘 要:数学“第三课时”教学,是借鉴语文学科的课时划分,基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融入核心素养的课程思考而提出的,是基于某一个练习设定的新授课、练习课(基础性的)这两个课时之后,配合例题教学开展的相应的规律渗透、外延拓展、主题深化、综合应用、数学文化熏陶等综合性练习课。主要有规律嵌入类、外延拓展类、主题深化类、综合融通类、文化熏陶类等课型。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第三课时 主题教学 实践策略  在小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要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起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相关策略有:转变动手认知,培养动手自信心,提升动手自主性。  关键词:动手实践 动手认知 自信心 自主性  当下社会,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
期刊
一、一些简单的难事——学科教育的普通常识  低年级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要训斥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激发兴趣才是教学的开始。“循循善诱”是古老的教育常识,只是,真正懂得并领悟这一点,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尽量不要批评,暗示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最好的办法,是用有意思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他们沉浸在思考中,同样是一
期刊
摘要: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经常会忘记除以2。如何减少这样的错误?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猜想,获得初始认知;经历操作过程,增加感性经验;分析归纳推理,探索计算公式;变化万千形象,推演计算真知。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猜想 操作 归纳 变式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其中还有一些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教学时也用两个三角形去拼了,也让每一
期刊
摘要:“真学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一个贯穿全课的“小黄鸭在哪儿”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让新知识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在创造活动中“美丽绽放”,在变式练习中“瓜熟蒂落”。  关键词:用数对确定位置 已有经验 创造活动 变式练习  所谓“真学习”,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生
期刊
摘要:基于“乐·动课堂”理念,从器材、情境、场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整体设计《趣味往返跑》一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做法有:自制软梯垫,改造拍铃;创设角色情境“龙娃”,创设比赛和游戏情境“龙娃闯关”“龙娃身体棒”;布置与“龙娃”情境相匹配、体现中国元素的场地。  關键词:“乐·动”课堂 趣味往返跑 田径教学  2018年5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本次比赛为期
期刊
摘要: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数学学科知识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一般性事实,但落实到各个课程领域,特别是具体的知识节点(各种概念、法则、原理),教师必备的相应学科知识究竟有哪些,既是教师应当知道的,也是现有研究中亟待补充的。“小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知识: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主题属于这一范畴,聚焦的知识节点是两个基本的代数概念,即运算性质与逆运算关系。  关键词:代数 教学 知识 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
期刊
摘要: “一对一”环境为基于语篇的英语语法教学搭建了新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句法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用和语篇层面的意义,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功能联系起来,最终学会如何根据需要传达意义。“一对一”环境下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尝试路径为:创设情境,分享主题;基于问题,开展任务学习;及时检测跟进,有向突破;回归实践,迁移运用。  关键词:“一对一”环境 语篇语法教学 思维方式  “一对一”环境,
期刊
摘要:用好领读,能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思、口读、身演等多种感官的组合使用,更好地识记、解析,进一步地入情、会意、悟境,进而学会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乃至创造语言。小学语文领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导性,在示范与引领中促成模仿;二是主体性,在“自为”与“自覺”中达到协同;三是主观性,在“立体的产出”中推动表达。  关键词:领读 价值 主导性 主体性 主观性  朗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