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具体地落实素质教育,小学基础教育各学科应立足本学科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本文拟就如何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推行素质教育,谈几点想法:
一、搞好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发展学生的观察等认识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优美的语言的学科,就是需要教师用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其它实物模型等引起学生具体表象,使得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时,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电教手段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在演示投影片时,同步引导学生注意小猴子的动作,“掰”玉米、“扛”着走、“摘”桃子、“捧”着走、“摘”西瓜、“抱”着走、“扔”西瓜……在理解全篇课文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掰”“扛”“摘”“抱”“扔”等几个动词的意思,可以准确地摹仿这几个动作。这些对以后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进行课堂教学革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动小学生的思维机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于所讲课文的兴趣不大的特点,适时通过设悬念、故事式导入、猜谜语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例如在一年级语文的识字课上,一改过去直接照本宣科地讲法,通过讲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其过程大致如下:在教学“电灯”时,先猜谜:“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结果是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迅速地举手,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很活跃,接着分析,“瓜”是指什么,“藤”里有什么,并出示彩色挂图,画面上有电灯、日光灯、路灯……它们都是用电的,同时教认“电灯”二字,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这样记得就非常清楚了。
三、强化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等认识能力。学习了的课文需要及时巩固,才能在对学习过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知识更牢固,为学习新课文打下深厚的基础。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对学习的课文应及时复习巩固。比如在新课前安排复习与新教材有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教边练边巩固;讲完新课后,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巩固性练习。此外,通过课外作业也可以促进复习。由于语文知识是带有积累性的,对这些知识不仅需要复习,而且在平时也需要经常温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是经常需要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是循序渐进的。在说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上,体现在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项——作文。作文时,学生必须将平时的生字、词语、优美的语句以及篇章结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加以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平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并且在学生动笔之前进行指导,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打开学生的思路,对作文也应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更能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此外,应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性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诸如“诗歌朗诵会”“学雷锋,做好事”等,这对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实际,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五、利用课外阅读教材,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此,利用课外阅读教材培养小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都配有阅读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也很有趣味,有价值,且紧扣教材,与教材紧密配合。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没能认清它的价值,走马观花,只选最有趣味的内容读一遍,结果一无所获。为此,要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外阅读教材。首先根据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压力有任务,逐渐使学生由被动地看书变为主动地学,对于读中体会较深的,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也养成了阅读与自学的习惯,在习作中也经常运用了课外阅读物中的优美的语句以及写作技巧,他们的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并且开始涉猎除阅读教材之外的其它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一、搞好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发展学生的观察等认识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优美的语言的学科,就是需要教师用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其它实物模型等引起学生具体表象,使得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第二册《小猴子下山》时,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电教手段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在演示投影片时,同步引导学生注意小猴子的动作,“掰”玉米、“扛”着走、“摘”桃子、“捧”着走、“摘”西瓜、“抱”着走、“扔”西瓜……在理解全篇课文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掰”“扛”“摘”“抱”“扔”等几个动词的意思,可以准确地摹仿这几个动作。这些对以后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二、进行课堂教学革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开动小学生的思维机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于所讲课文的兴趣不大的特点,适时通过设悬念、故事式导入、猜谜语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例如在一年级语文的识字课上,一改过去直接照本宣科地讲法,通过讲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其过程大致如下:在教学“电灯”时,先猜谜:“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结果是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迅速地举手,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很活跃,接着分析,“瓜”是指什么,“藤”里有什么,并出示彩色挂图,画面上有电灯、日光灯、路灯……它们都是用电的,同时教认“电灯”二字,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这样记得就非常清楚了。
三、强化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等认识能力。学习了的课文需要及时巩固,才能在对学习过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知识更牢固,为学习新课文打下深厚的基础。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对学习的课文应及时复习巩固。比如在新课前安排复习与新教材有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教边练边巩固;讲完新课后,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巩固性练习。此外,通过课外作业也可以促进复习。由于语文知识是带有积累性的,对这些知识不仅需要复习,而且在平时也需要经常温习,这是很重要的。
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是经常需要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是循序渐进的。在说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上,体现在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项——作文。作文时,学生必须将平时的生字、词语、优美的语句以及篇章结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加以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平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并且在学生动笔之前进行指导,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打开学生的思路,对作文也应有明确的要求,这样更能充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此外,应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性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诸如“诗歌朗诵会”“学雷锋,做好事”等,这对学生了解现实生活实际,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五、利用课外阅读教材,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此,利用课外阅读教材培养小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小学语文教材都配有阅读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也很有趣味,有价值,且紧扣教材,与教材紧密配合。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没能认清它的价值,走马观花,只选最有趣味的内容读一遍,结果一无所获。为此,要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外阅读教材。首先根据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压力有任务,逐渐使学生由被动地看书变为主动地学,对于读中体会较深的,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也养成了阅读与自学的习惯,在习作中也经常运用了课外阅读物中的优美的语句以及写作技巧,他们的知识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并且开始涉猎除阅读教材之外的其它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