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报》“来稿”专栏研究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42829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报》是近代革命党人中最具影响力的政论报刊之一。其“来稿”专栏表面具有互动性,但是随着主笔人员的变化,“来稿”专栏逐渐成为革命党人以及同盟會内部不同思想的争鸣平台。《民报》“来稿”专栏互动性的背后是不同思想的宣传与争论。
  关键词:《民报》;“来稿”专栏;互动性
  《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办刊,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译丛、小说、来稿、纪事、图画等栏目。就目前有关《民报》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一些专门研究《民报》的某一专栏的,但几乎都把“来稿”专栏排除在外,如《<民报>图片编辑研究》(甘险峰;赵文娟,编辑之友,2010),以《民报》的“图画”专栏为研究对象;又如《试谈<民报>时评的舆论宣传》(左庆莹,新闻世界,2014),就以《民报》的时评专栏为研究对象。相比于论说、时评、图画等专栏,暗示互动性的“来稿”专栏略显暧昧。本研究从互动性视角切入,旨在通过对《民报》来稿专栏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描摹来稿文章的总体面貌,思考其互动性的存在方式以及探究其影响。
  一、《民报》“来稿”专栏的基本面貌
  《民报》到1910年停刊共发行了26期,基本上每一期都设有“来稿”专栏,其中“来稿”文章共计35篇。我们采取分类的方法,从作者身份、主题思想、与相关编者文章的互动表现三个方面分析“来稿”专栏的基本面貌。
  1.作者身份
  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来稿作者多为同盟会的成员。其中廖仲恺以无首、渊实等笔名发表了8篇来稿文章,主要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如《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虚无党之小史》、《巴枯宁传》等。廖仲恺是在孙中山的建议下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1]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同盟会成员内部存在思想的分裂,像廖仲恺这样的非《民报》主要编者的同盟会成员只能通过“来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非同盟会成员的来稿基本上与主要编者的文章保持思想的一致性,如第1期的上海来稿《周浩然传》表达的革命英雄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民报》的基调相符合;第2期的《土地复权同志会主意书》为日本土地复权同志会来稿,内容与本期宣传的平均地权思想相符合。
  2.主题思想
  因主笔人的不同,包括“来稿”专栏在内的大部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笔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来稿。
  《民报》的创办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6期由汪精卫担任主笔,当时正值同盟会刚刚建立,宣传思想多为排满反清的民族主义。第二个阶段,第7-24期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担任主笔,宣传思想转向兴复国学。第三阶段,第25-26期又由汪精卫担任主笔,这时已经对革命方式有了明确的指导。[2]
  外敌的侵入越来越猖狂,不少人开始反思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提出满汉团结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思想。这在来稿文章中也有所体现。
  三篇有关兴复国学的来稿均为章太炎所作。第一篇是发表于第7期的《国学讲习会序》,昭示着章太炎正式担任《民报》的主笔。剩下的两篇为章太炎写给友人的信《与马良书》和《与刘拨一书》,重申自己的思想——与其盲目效仿西方政治,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制造出一群新的既得利益者,还不如从中国古制之中吸取长处,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平等。在章太炎主笔期间,存在着一群反对其思想的同盟会成员。于是,像廖仲恺等人也集中在这个阶段写作宣传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来稿与章太炎争锋相对。
  《民报》是一份主张革命的报刊,勇于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也是其宣传的重点。来稿基本上都是通过具体个人牺牲的事例来宣传此思想的,如第1期的《祭陈星台先生文》。
  一些来稿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没有明显的倾向,遂将其归入其如“其他”一类。如第1期的《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只是刊登该公堂的简章;第21期的《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大力支持印度人民解放。
  3.报刊编者与来稿作者的互动表现
  报刊编者与来稿作者分处于传播过程的两端,以各自的文章为桥梁构建互动行为。来稿文章可以看成是对某些编者文章的回应。我们对此互动表现的考察主要基于来稿文章与编者文章的关系。
  我们发现报刊编者与来稿作者的互动表现主要有四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同主题文章前后照应,即读者顺着前期或本期编者文章的主题写作来稿,重申该主题,前后照应,增强传播效果。如:第2期来稿文章《祭陈星台先生文》和本期文章《陈星台先生绝命书附跋》同是悼念为革命牺牲的陈星台,并且号召中国有识之士抛私利于脑后,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第15期的景梅九来稿文章《山西宣告讨满洲檄》是对前期章太炎文章《讨满洲檄文》的积极回应。
  其次宣传个人思想的来稿文章也不在少数。这可以看作是来稿作者对编者所表达的思想的不认可,于是以表达个人思想的稿件作为一种回应,如廖仲恺通过来稿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立场。这种互动行为主要出现在章太炎主笔期间,也是同盟会内部思想分裂愈演愈烈的时期。
  再次,《民报》作为大型政论报刊,其编者的文章风格多为大段的论证,缺少具体的事例支持。有些来稿文章恰恰为编者的观点提供了具体事例,增强了报刊的说服力。如第1期来稿《周君辛铄事略》讲了周辛铄因带领乡人抵抗征税而死的故事,重点描写了清廷官员的丑恶嘴脸以及清朝廷压榨百姓的事实。这为本期论说文章所表达的清政府腐败凶暴的观点提供了具体事例。
  最后,从第4期开始,汪精卫、胡汉民等写了一系列批评《新民丛报》的文章,与《新民丛报》展开了思想上的交锋。一些读者也通过来稿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新民丛报》的批驳。如第10期《驳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是针对《新民丛报》在第83号刊登的徐佛苏《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而发表的。这类来稿配合编者与《新民丛报》论战,扩大了参与论战的力量,做好了集体配合工作,发挥了群策群力。   二、《民报》“来稿”专栏的影响
  《民报》“来稿”专栏原本是主要用来刊发同盟会各革命团體互相联络所写的信件的,互相通知各地方的革命形势和状况。但是随着同盟会和《民报》编者团体内部的矛盾愈发强烈,“来稿”专栏成了一小部分人表现与主笔人相异的个人思想的平台。来稿文章的宣传鼓动性不容小觑。
  1.推动了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历史进程。
  《民报》来稿中关于社会主义翻译的内容,虽然并没有让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入进程。
  《民报》中,一共有34篇文章提到了“社会主义”,来稿栏目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将近占了总数的一半,其中大多为廖仲恺所译介。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派别和代表人物、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等,但总之是在围绕“社会主义”思想。
  由于来稿内容本身的语言问题和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限制,《民报》来稿中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传播效果较差,但在现实中也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宋教仁就曾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述“孙逸仙氏正演说社会主义,拍掌声如雷”。[3]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营造了辛亥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暗杀风潮,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民报》来稿专栏中,有不少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比如,《民报》第8期来稿中刊登的《无政府主义之二派》,第9期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和第11期的《虚无党之小史》以及第11期的《敢死论》等都在宣扬类似“荆轲刺秦王”式的暗杀牺牲精神。这些关于“无政府主义”译介中激进的思想成为很多革命党人的行动指导,甚至把其中宣传的暗杀行为当做是有效的革命手段,进而也造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暗杀风潮。
  3促进了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积极传播
  《民报》来稿中还有一部分是与《新民丛报》关于某一话题的争论,有对社会主义思想译介的差异批判,也有对某一人物政策主张的驳斥,《民报》第8期的来稿《驳佛公<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就有所体现。虽然,《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谩骂”的程度,但不可否认,《民报》来稿中的这部分内容与《民报》主体内容一道与《新民丛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论战,促进了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及研究。
  三、结语
  《民报》的“来稿”专栏并不等同于读者来信。“读者来信”主要刊登读者因受编者文章触动而提出的建议、要求以及想法,以影响编者。这在形式上、效果上都是双向互动的。尽管《民报》的“来稿”专栏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来稿作者对编者文章的回应,但来稿作者的范围却很大程度局限于同盟会成员。这使得来稿作者撰写来稿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回应那么编者简单,更多地是阐述自己的异质思想。如果作者的思想观点与《民报》的主笔人相异,那么该作者的文章极大可能被安排在“来稿”专栏部分。因而,《民报》的“来稿”专栏单纯的互动性已经被削弱,而成了同盟会成员甚至革命党人内部争论的平台。“来稿”专栏也成了聚集在《民报》周围的知识精英的革命思想的镜像。而且《民报》“来稿”专栏的思想内容补充、丰富、发展了初始以“三民主义”为办报宗旨的革命理想,宣传了包括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多种社会民主革命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华新.廖仲恺与《民报》[J].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2]马源禾.《民报》的宣传研究——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对《民报》的革命宣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3]廖玉洁,任贵祥.《民报》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入[J].长白学刊,2019年01期
  基金项目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民报》的“来稿”专栏研究——基于传播的互动性视角(项目编号KY2018YB005)
  作者简介:袁慧薇,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陈倍倍,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
  王珊,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
  朱珠,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代书法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和思维结构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当代社会因素对现阶段书法创作形式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也讨论了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以及创作形式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书法;创作形式  从当代的书法创作来看,其具有着十分显著的成果,并且也得到了发展以及丰富了书法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更好的将书法的创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主要是对书法的创作形式进行阐述。  第一、当代书法的创作方
期刊
树木之坚,在于其根之深,根之深,在于其遍及之广,方可以抗强风而存,若水源,养分在其根旁,遇强风可知结果,文与可曾与苏子相言,以利而逐境。后被其反噬。故以利来促芳草之美,是亦不可行。  秋盛夏,更胜于春,春的嫩叶是给了夏凉爽的基础,而夏之爽朗却无秋之充实。颗粒的收成不是因色泽的鲜艳而冲击人的视野,也不是因腹得以填足庆幸,是因其过程让人回味无穷。没了泪与汗的心痛,而会存心中的一片天?我于世所存,只为了
期刊
摘要: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和其它环节相比较而言,接发球和发球是更重要的环节,也是对于运动员来说难度系数比较大的环节。发球是乒乓球每一次的开始,接球是每次的第一板处理,有好的接发球技术,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占据优势,能更好的面对比赛。青少年运动员的接发球技术的训练可以先从树立好的技术概念,掌握接发球基础技术开始。通过基本技术的不断训练,逐渐加大接发球进攻性技术训练,结合实战经验,形成个人接发球技术
期刊
摘要:J·S巴赫在欧洲史上影响深远,在复调音乐的领域更是发展到了高度完美的地步,其创作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更是广泛深刻地反应了其艺术实质。其中《平均律键盘曲集》充分展现了巴赫对复调音乐技法的高超运用,达到令人叹服的地步。《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九首《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曲》带有了田园风味,充满了对上帝的崇敬之感,体现了巴赫作品的宗教性和世俗性,是属于《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最基础的演奏技法的一首曲子。通过本
期刊
摘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等是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笔者从培育核心素养出发,系统阐述了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历史教学要追求新颖和多样化,多采用情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要循序渐进,分层次分年龄段展开,将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更使核心素养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
期刊
摘要:《暮光之城》是以两位主人公伊莎贝拉和爱德华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并掺杂吸血鬼和狼人的仇恨,校园故事,浪漫主义,恐惧悬念等元素。本文分析了该作品当中的哥特元素,并结合吸血鬼、狼人、贝拉等人物,以及哥特式的场景与主题,深度解析了《暮光之城》中独特的哥特式文化。  关键词:吸血鬼;哥特;恐怖;超自然  一.哥特式小说起源  哥特式小说的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哥特式小说采取了不合理的怪诞形式,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卓越领头人,就必须从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入手学习基础业务,并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反思办法。据此,本文分析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以期能帮助幼儿教师通过加强反思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策略  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从“资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要构建高效课堂,才能优化学习效果。文章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对教学进行了全面探讨,采用科学合理手段,在完善中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措施  引言:  在传统模式下,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积极性不高。为了有效改善这种情况,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起参与积极性,培养自
期刊
从2016年3月参加讷河市的教师招聘考试,到5月份被分到学校,任教已有三个学期了,目前在八年级担任历史教学工作。我从最开始对教育教学的一筹莫展到现在能很好的运用,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  初入学校,恰逢课改,诚惶诚恐。作为菜鸟教师赶上了课改的大潮,机遇和挑战并存。来不及适应新的环境,就担任8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周16节课,最多时上过22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了
期刊
摘要: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中,人们对视觉的要求发生了一些改变,多元化并且带有突破性的艺术实践给传统审美框架下的艺术观念带来了冲击和重要影响。通过材料而引发出的对画面意涵的探索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思维方式。绘画材料的丰富是对绘画语言的补充,也是对视觉语言的深化。综合材料绘画有着独有的艺术个性及发展潜能。  关键词:综合绘画;材料语言;艺术表现  正文:多种媒介参与的艺术时期,艺术观念的不断改变,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