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分析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阐述“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等几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探索与反思。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 工作室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07-03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热点。笔者,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索与实践了“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评析
“工作室”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包豪斯的教育理论体系里,没有教师和学生之分,只有师傅与学徒的关系,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在手工作坊里通过实际制作来获得手工技巧和生产技术。作坊的形式就是我们今天教学“工作室”的雏形。近十年内,我国高职有部分学校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如,吴鹃在《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提出了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经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校与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
社会及教育管理部门对中职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开展“教学课程和工作岗位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等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的企业几乎都是小、微型企业,这正与“工作室”模式接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也开展了“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在校企合作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制订与实践了“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在中职学校内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及本专业优秀教师组建工作团队,在学校建设微型企业的教学“工作室”模式,建设体现企业的仿真(或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实训教学环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流程(过程)开展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同修的目标。
(二)“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安排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室 ”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模式。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三个平台训练,使学生从模仿训练到实战(或仿真)训练再到真实工作岗位训练,使学生的“岗位通用能力、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其教学实施安排如下:
1.实训室培养阶段(第1第2学期)。以实训室为载体,学习项目课程。通过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计算机专业通用能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训室+工作室”培养阶段(第3第4学期)。以实训室和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在实训室和工作室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实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顶岗实习”企业培养阶段(第5第6学期)。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1.立足调研,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调研目标是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其调研的对象一般包括企业、毕业生、同类学校。调研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与改革做顶层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课程体系
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等,请教改专家、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校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构建课程体系。
3.开发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姜大源教授认为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和企业实际岗位标准,把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对应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依据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制订出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室”,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室”就是“公司”,它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场所,它是一个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大课堂。
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教师通常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开展“工作室”教学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题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制订方案、实施、展示交流、评估等环节,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工作室”教学内容,往往超越了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对师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字资源,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在图像处理课程中,教师使用了多种软件制作教学视频、微课课程等数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进行使用,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辅助学生完成“工作室”工作任务。
5.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制订、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其评价体系设计与制订由职教专家、企业、学校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后而形成。评价由学生、学校、教师、企业四方面人员共同进行,客观地对人才培养的成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专业课程的评价方面,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界定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工作室”教学项目实施的评价,设计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总评等四个层次。评价的项目分为三大子项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三大子项目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相对应。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能力与态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年度计划与年度总结反馈、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校本培训、企业实践等制度。经过两年建设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定的梯队队形:以名师引领,培养教改领头人;组建骨干教师队伍,带领专业教师真抓实干;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互助互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取得可喜的成效。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例,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有5名教师分别在省级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有5名教师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获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已结课题3项,新增课题2项,发表论十多篇;编写校本教材2本;有2名教师获得晋升高职讲师职称,有2名教师获讲师职称晋升等成绩。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践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为了有效地、可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首先完善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制度、章程等,定期开会,研究与论证、实施重大教改方案;其次,完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教学制度;再次,创新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了多间校企合作工作室,如,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工作室”,其中,名师工作室1间,广告制作工作室1间,计算机维护工作室1间。最后,开拓校企合作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人数超500人次,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无纸化考试技术服务超6000人次。
四、“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反思
经过两年的实践,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生成长较快,学生在技能、考证率、参赛、就业等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校企合作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面与技术研发等仍存在较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
为更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笔者反思和总结出以下几点:(1)立足校企合作与调研、论(下转第63页)(上接第8页)证,制订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计划与实施方案;(2)定期评估、论证,确保改革实施路径的正确;(3)井然有序地收集、处理过程材料,为教改的可持续与反思服务;(4)善于总结、归纳,形成可借鉴的教改理论或经验等。
综上所述,“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虽然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的阶段,但无疑,它是我国中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翠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王兮.室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中结合实际项目的“工作室制”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0(18)
[3]刘林,陈立岩,王亮.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创作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0(32)
【作者简介】包之明(1973- )女,汉族,籍贯桂平,研究方向:中职现代教育技术。黄晓敏,男,汉族,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刘智妮,女,汉族,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 工作室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07-03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热点。笔者,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索与实践了“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评析
“工作室”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包豪斯的教育理论体系里,没有教师和学生之分,只有师傅与学徒的关系,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在手工作坊里通过实际制作来获得手工技巧和生产技术。作坊的形式就是我们今天教学“工作室”的雏形。近十年内,我国高职有部分学校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如,吴鹃在《对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实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提出了构建自主的产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学院自己建设小型广告公司,同时作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在此基础上通过原先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经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校与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
社会及教育管理部门对中职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中职学校要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开展“教学课程和工作岗位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等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的企业几乎都是小、微型企业,这正与“工作室”模式接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也开展了“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在校企合作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制订与实践了“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在中职学校内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及本专业优秀教师组建工作团队,在学校建设微型企业的教学“工作室”模式,建设体现企业的仿真(或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实训教学环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流程(过程)开展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同修的目标。
(二)“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安排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室 ”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模式。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三个平台训练,使学生从模仿训练到实战(或仿真)训练再到真实工作岗位训练,使学生的“岗位通用能力、岗位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其教学实施安排如下:
1.实训室培养阶段(第1第2学期)。以实训室为载体,学习项目课程。通过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计算机专业通用能力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训室+工作室”培养阶段(第3第4学期)。以实训室和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在实训室和工作室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实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顶岗实习”企业培养阶段(第5第6学期)。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1.立足调研,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调研目标是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同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其调研的对象一般包括企业、毕业生、同类学校。调研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与改革做顶层设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课程体系
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等,请教改专家、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校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构建课程体系。
3.开发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姜大源教授认为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和企业实际岗位标准,把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对应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依据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制订出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室”,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室”就是“公司”,它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场所,它是一个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大课堂。
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教师通常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法开展“工作室”教学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题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制订方案、实施、展示交流、评估等环节,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工作室”教学内容,往往超越了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对师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字资源,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在图像处理课程中,教师使用了多种软件制作教学视频、微课课程等数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进行使用,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辅助学生完成“工作室”工作任务。
5.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制订、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其评价体系设计与制订由职教专家、企业、学校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后而形成。评价由学生、学校、教师、企业四方面人员共同进行,客观地对人才培养的成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专业课程的评价方面,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界定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工作室”教学项目实施的评价,设计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总评等四个层次。评价的项目分为三大子项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这三大子项目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相对应。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能力与态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年度计划与年度总结反馈、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校本培训、企业实践等制度。经过两年建设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定的梯队队形:以名师引领,培养教改领头人;组建骨干教师队伍,带领专业教师真抓实干;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互助互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取得可喜的成效。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例,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有5名教师分别在省级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有5名教师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获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已结课题3项,新增课题2项,发表论十多篇;编写校本教材2本;有2名教师获得晋升高职讲师职称,有2名教师获讲师职称晋升等成绩。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践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为了有效地、可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首先完善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制度、章程等,定期开会,研究与论证、实施重大教改方案;其次,完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教学制度;再次,创新了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了多间校企合作工作室,如,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工作室”,其中,名师工作室1间,广告制作工作室1间,计算机维护工作室1间。最后,开拓校企合作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每年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人数超500人次,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无纸化考试技术服务超6000人次。
四、“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反思
经过两年的实践,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生成长较快,学生在技能、考证率、参赛、就业等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校企合作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面与技术研发等仍存在较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
为更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笔者反思和总结出以下几点:(1)立足校企合作与调研、论(下转第63页)(上接第8页)证,制订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计划与实施方案;(2)定期评估、论证,确保改革实施路径的正确;(3)井然有序地收集、处理过程材料,为教改的可持续与反思服务;(4)善于总结、归纳,形成可借鉴的教改理论或经验等。
综上所述,“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在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虽然基于“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的阶段,但无疑,它是我国中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翠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王兮.室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中结合实际项目的“工作室制”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0(18)
[3]刘林,陈立岩,王亮.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创作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才智,2010(32)
【作者简介】包之明(1973- )女,汉族,籍贯桂平,研究方向:中职现代教育技术。黄晓敏,男,汉族,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刘智妮,女,汉族,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教学。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