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按茶叶、茉莉花生长的季节划分教学时段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建设实训基地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53-02
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是全国茉莉花种植、加工的最大基地,全县种植茉莉花共10万亩,年产鲜花8万吨,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80%,占世界产量的60%;花茶加工企业近200家,年产花茶120万担;横县西南茶城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交易市场,有茶庄1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茉莉花产业是横县覆盖最广、带动农户最多、经济效益最好、最早实现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果最显著的农业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特色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在横县茉莉花茶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学校整合资源,围绕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需求,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因为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该专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选择的问题。按照学校“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办学宗旨,该专业确立“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茶叶和茉莉花生产的季节性是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征所在。学校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针对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开设的,因此,在构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必须考虑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的特殊性,茶叶和茉莉花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要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茶叶、茉莉花生产的季节性做调整、安排课程,才能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一致,使学生了解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的整个过程。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校与横县知名茶叶企业合作,依托横县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以茶叶、茉莉花生产与加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及技术发展、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茶叶、茉莉花生产季节,创建集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产学课堂于一体的“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结合分析近3年毕业生信息,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根据茶叶、茉莉花产业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确定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茶园、茉莉花基地、茶叶茉莉花生产企业,跟踪核心职业岗位茶园基地管理员、加工技术员及审评技术员的任职要求;面向茶叶营销企业和茶馆茶楼,跟踪拓展岗位茶叶营销员、茶艺师任职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获得双证毕业,具备从事技术员工作,3~5年能胜任茶场生产主管、车间技术人员、茶叶营销店店主管等职务,并适应岗位迁移。
2.确定合作伙伴,创建育人模式。与横县知名茶叶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3.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合作企业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
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来综合评价,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组成。在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监控,即“双教学监控”。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学生参加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以及就业质量的评价,形成“双评价考核”。考核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答问式、现场操作、综合作业、项目评审、课程设计考核等方法,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按照茶叶和茉莉花生产的季节划分教学时段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相结合、教学进度与茶叶生产季节相结合、教学模式与学做相结合。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拓展素质三大素质模块,并对每个素质模块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按季分项”:以茶树、茉莉花生长特性为依据,分春、夏、秋、冬在校内外组织实施茶叶与茉莉花基地管理、茶叶与茉莉花加工等项目教学。
“工学结合”:以茶叶、茉莉花茶生产岗位工作知识为基准点,项目任务为载体,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同开辟“茶园课堂”、“车间课堂”,分3~7月、8~12月两阶段完成教学专项实训及顶岗综合实习,实现“工学”有机结合。
在“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双线并行、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茶树和茉莉花生产季节特点、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用工状态,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组织的特点,灵活安排校内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校内综合岗位实训、校外入门认知实习、校外专项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教学内容交替进行。校企制订相关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得以落实。具体运行如下: 第一学年:8~12月主要进行专业认知、基本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安排1周的时间“看企业、讲专业”的认知实习,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3~7月开设茶树栽培、茉莉花种植核心岗位能力课程,掌握茶园、茉莉花基地管理岗位知识和相关技能。
第二学年:8~12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集中完成茶叶、茉莉花加工技术、茶叶审评等核心岗位能力课程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训练;3~7月,学生分班或分组到企业进行茶叶、茉莉花加工生产加工教学专项实训,完成专业能力及核心技能训练。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考试。
第三学年: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综合训练,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开展工作能力培养。最终顺利完成所有项目学习,获得“双证书”。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根据茉莉花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园艺工茶叶初制工、茶艺师(中级)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出该专业各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分析,进一步归纳出其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总结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参照茶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合理设计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要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该专业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聘、引、培、”等措施充实教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
(四)建设实训基地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1.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新型合作实体“校中厂”。以“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引入设备、引入企业”等形式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赢利。学校负责提供场地、采用标准化经营管理模式参与管理茶厂;企业投资经营,负责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校中厂”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对花茶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需要,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校与横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根据企业规范标准,完善横州校区现有的茶叶审评室、茶艺技能室、茶叶加工室3个校内实训室和云表校区茉莉花种植实训基地;新建横州校区茉莉花加工实训室、茶叶精加工实训室、云表校区茶叶生产实训基地。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能满足100个学生进行茶叶加工、茉莉花加工等实验实训;能对评茶员、茶艺师初、中、高级工种培训与鉴定,使之成为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2.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原有的基础上与横县桔扬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紧密型实训基地数量满足学生认知见习、顶岗实习及教师生产实践等需求。
总而言之,“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横县职业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该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中职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不懈努力,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教育发展之路,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2]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李敏,李宏伟,杨长春,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4]唐小若.用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品牌——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J].中国花卉园艺,2013(23)
【作者简介】陆秋菊(1969- ),女,广西横县人,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教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53-02
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是全国茉莉花种植、加工的最大基地,全县种植茉莉花共10万亩,年产鲜花8万吨,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80%,占世界产量的60%;花茶加工企业近200家,年产花茶120万担;横县西南茶城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交易市场,有茶庄1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茉莉花产业是横县覆盖最广、带动农户最多、经济效益最好、最早实现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果最显著的农业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特色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在横县茉莉花茶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学校整合资源,围绕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需求,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因为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该专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选择的问题。按照学校“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办学宗旨,该专业确立“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茶叶和茉莉花生产的季节性是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征所在。学校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针对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开设的,因此,在构建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必须考虑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的特殊性,茶叶和茉莉花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要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茶叶、茉莉花生产的季节性做调整、安排课程,才能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一致,使学生了解茶叶和茉莉花的生产与加工的整个过程。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校与横县知名茶叶企业合作,依托横县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以茶叶、茉莉花生产与加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及技术发展、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茶叶、茉莉花生产季节,创建集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产学课堂于一体的“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结合分析近3年毕业生信息,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根据茶叶、茉莉花产业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确定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茶园、茉莉花基地、茶叶茉莉花生产企业,跟踪核心职业岗位茶园基地管理员、加工技术员及审评技术员的任职要求;面向茶叶营销企业和茶馆茶楼,跟踪拓展岗位茶叶营销员、茶艺师任职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获得双证毕业,具备从事技术员工作,3~5年能胜任茶场生产主管、车间技术人员、茶叶营销店店主管等职务,并适应岗位迁移。
2.确定合作伙伴,创建育人模式。与横县知名茶叶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就合作模式、课程体系、授课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设备使用、培养费用、顶岗实习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3.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合作企业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建立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评价模式。
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来综合评价,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企业三者组成。在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监控,即“双教学监控”。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对学生参加企业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以及就业质量的评价,形成“双评价考核”。考核方式具体可采用笔试、答问式、现场操作、综合作业、项目评审、课程设计考核等方法,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按照茶叶和茉莉花生产的季节划分教学时段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课程设置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相结合、教学进度与茶叶生产季节相结合、教学模式与学做相结合。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拓展素质三大素质模块,并对每个素质模块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按季分项”:以茶树、茉莉花生长特性为依据,分春、夏、秋、冬在校内外组织实施茶叶与茉莉花基地管理、茶叶与茉莉花加工等项目教学。
“工学结合”:以茶叶、茉莉花茶生产岗位工作知识为基准点,项目任务为载体,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同开辟“茶园课堂”、“车间课堂”,分3~7月、8~12月两阶段完成教学专项实训及顶岗综合实习,实现“工学”有机结合。
在“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校企共同制定实施双线并行、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茶树和茉莉花生产季节特点、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用工状态,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组织的特点,灵活安排校内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校内综合岗位实训、校外入门认知实习、校外专项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教学内容交替进行。校企制订相关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得以落实。具体运行如下: 第一学年:8~12月主要进行专业认知、基本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教学。安排1周的时间“看企业、讲专业”的认知实习,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3~7月开设茶树栽培、茉莉花种植核心岗位能力课程,掌握茶园、茉莉花基地管理岗位知识和相关技能。
第二学年:8~12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集中完成茶叶、茉莉花加工技术、茶叶审评等核心岗位能力课程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训练;3~7月,学生分班或分组到企业进行茶叶、茉莉花加工生产加工教学专项实训,完成专业能力及核心技能训练。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考试。
第三学年: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综合训练,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开展工作能力培养。最终顺利完成所有项目学习,获得“双证书”。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按季分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根据茉莉花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园艺工茶叶初制工、茶艺师(中级)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出该专业各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分析,进一步归纳出其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总结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参照茶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合理设计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要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核心,该专业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聘、引、培、”等措施充实教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
(四)建设实训基地是“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1.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新型合作实体“校中厂”。以“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引入设备、引入企业”等形式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赢利。学校负责提供场地、采用标准化经营管理模式参与管理茶厂;企业投资经营,负责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校中厂”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对花茶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贮藏、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需要,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学校与横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根据企业规范标准,完善横州校区现有的茶叶审评室、茶艺技能室、茶叶加工室3个校内实训室和云表校区茉莉花种植实训基地;新建横州校区茉莉花加工实训室、茶叶精加工实训室、云表校区茶叶生产实训基地。实训室和实训基地能满足100个学生进行茶叶加工、茉莉花加工等实验实训;能对评茶员、茶艺师初、中、高级工种培训与鉴定,使之成为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2.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原有的基础上与横县桔扬茶业有限公司、广西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紧密型实训基地数量满足学生认知见习、顶岗实习及教师生产实践等需求。
总而言之,“按季分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横县职业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该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中职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实际,不懈努力,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教育发展之路,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黄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探析和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2]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李敏,李宏伟,杨长春,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4]唐小若.用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品牌——横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J].中国花卉园艺,2013(23)
【作者简介】陆秋菊(1969- ),女,广西横县人,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教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