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极简煤矿兴衰史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x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读着不累,合卷有味”,有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煤城往事》(《阳光》2019年第1期)就具备了这一点。
  读《煤城往事》是在五月一个周日的下午,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时令虽然已经是五月了,但海拔四千二百多米的青海木里矿区,仍然是冰与雪的世界。窗外,晶莹的雪花在静静地飘洒着,如烟似絮,我无心欣赏窗外的雪景,沏上一杯茶,點上一支烟,随手从厚厚的一摞报刊里抽出一本杂志来,是《阳光》2019年第1期,翻开目录,就被《煤城往事》这个题目吸引了。翻开,更是放不下,尤其是开头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起。大学毕业后,杜庆东分到了留侯县的留城煤矿。这是一座老煤矿,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煤矿人来说,这样的开头,绝对具有杀伤力,这个开头,在某些程度上,可与已故著名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开头“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的向大地飘洒着……”媲美。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并不长的小说。
  《煤城往事》以矿大毕业生杜庆东的个人成长轨迹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矿大毕业生杜庆东由一个煤矿的生产科技术员,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成长为煤炭企业高管的故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但是小说的背后,反映的却是一个煤城、一个煤企的兴衰。
  留城煤矿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矿务集团的骨干企业,资源储量丰富,因为地处留城而得名,最兴盛的时候,它的周围曾环绕了十多座小煤矿,因为小煤矿的乱采滥挖,最后导致国有大矿破产关闭,人员分流。破产关闭后,政府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塌陷区进行治理。
  开采——破坏——关闭——治理,留城煤矿的发展轨迹,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煤炭企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只有万余字的小说,不仅是一名煤企高管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极简煤矿兴衰史。
  《煤城往事》是一个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的非“官二代”煤矿青年的奋斗史,充满了正能量。
  杜庆东是一个煤二代,杜庆东的父亲是一个有着几十年的工龄的煤矿基层干部,出于对煤矿的感情,杜庆东读大学时父亲让他报的是煤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矿务集团下属的留城煤矿生产科工作。作为一个矿工的后代,杜庆东不怕吃苦,因为稿子写得好赢得了矿党委书记楼午阳的赏识,而后杜庆东被调到矿办公室从事工会和宣传报道工作。在办公室,杜庆东如鱼得水,干得风生水起,后来楼午阳被提拔为矿务集团的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矿长朱明财书记、矿长一肩挑。楼午阳喜欢杜庆东,朱明财却对他看不惯。楼午阳前脚刚走,朱明财就把杜庆东调离办公室,仍然回到生产科。想想也是这个理,作为一个人,你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认可你。回到生产科后,杜庆东有些郁闷,王哲约他喝酒,他答应了。王哲是杜庆东的师兄,也是矿大毕业的,他俩原先曾住一间宿舍,因为失恋,女朋友嫁给一个老板的儿子,王哲一气之下离开了留城煤矿,去了私有矿鹿庄矿。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和“有水快流”思想的引导下,留城煤矿和全国的大部分国有煤矿一样,周边环绕了十多座私有小煤矿,他们在和国有大煤矿争抢着煤炭资源,小煤矿乱采滥挖的结果,就是昔日的矿山到处千疮百孔,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鹿庄矿就是环绕在留城煤矿周边规模最大的一个私有矿。
  鹿庄矿的老板柳松石不同于一般的小煤矿主,柳松石是有眼光的,或者说是有野心的,这从他不仅敢和国有大矿抢资源、而且还从国有大矿撬墙脚挖人才可以看得出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尤其是煤炭企业,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不行的。柳松石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杜庆东的遭遇,柳松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便让王哲去试探杜庆东,其实,从心里说,王哲是不愿意让杜庆东来鹿庄矿的,他怕杜庆东抢了他的风头,这说明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和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柳松石看重杜庆东,王哲是清楚的,所以王哲在和杜庆东谈的时候就故意说一半藏一半。柳松石等不及了,决定自己亲自出马。柳松石出面,分量自然不同,让杜庆东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杜庆东喜欢柳松石的女儿柳梅,柳梅在留城街上的邮局上班,柳松石看重自己,将来在柳梅的问题上说不定可以助一臂之力,杜庆东是抱着这个想法去鹿庄矿的,却不想世上事并非都尽如人意。杜庆东跳槽到鹿庄矿后负责煤炭生产,通过技术改造,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力,使鹿庄矿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五,柳松石很高兴,不仅对杜庆东进行表扬,而且还给杜庆东发了奖金,并提拔杜庆东任鹿庄矿副矿长。杜庆东原本想通过实干先赢得柳松石的好感,然后再赢取柳梅的芳心,却不想王哲捷足先登,抢先和柳梅订了婚,再后来,结了婚,之后,王哲也提了副矿长。杜庆东一刻也不想在鹿庄矿待了,杜庆东想回到国有矿去,于是,他想到了楼午阳。楼午阳已经是矿务集团的党委副书记了,杜庆东厚着脸皮去找了楼午阳,说了想回集团的事,并说去哪个矿都行。楼午阳没有让他去煤矿,而是把他留在了集团办公室。杜庆东从最基础的文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表现得相当出色。第二年,杜庆东就提了副科,之后是正科,然后是办公室副主任,放到矿上,就是副矿长了。杜庆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不久,集团董事长到站退休了,总经理接任董事长,楼午阳有望接任总经理。没想到省安监局空降个副局长,楼午阳原地不动,空欢喜一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上事就是这样,楼午阳没能提拔,却意外地调到市里,担任市委副书记。楼午阳到市里后,就把杜庆东平调到市里担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后来杜庆东又调任汉王县县委副书记。随着楼午阳的升迁也一步步升迁,杜庆东先是回到市里干了两年粮食局长,随后又到农委做主任。在楼午阳担任省委常委、副省长之后,杜庆东被任命为留侯县委书记。
  大学毕业时,杜庆东来到留侯,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杜庆东画了一个圆,再次来到留侯,而此时,杜庆东是以县委书记的身份回来的,可以说是衣锦还乡。而此时,杜庆东此前曾工作过的留城煤矿已是物是人非,矿井关闭,矿上的老人,有的直接下岗了,有的被分流到其他煤矿,老矿长朱明财在留城矿破产后,转到集团下属的段山矿又干了一段时间后,如今已退休回家了。杜庆东到留侯后,通过实施煤矿塌陷区改造工程,将塌陷地改造为湖泊,变废为宝,因为政绩卓著,杜庆东成功地被推到市委常委的位置。光阴如箭,在楼午阳临退居二线的时候,杜庆东又将被推到矿务集团董事长的位置。   看到此,我不禁想起《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一段话来。小说中,杜庆东是个人才,他干工作有想法有能力,文字功夫也没的说,但是如果沒有楼午阳,会有杜庆东的今天吗?
  读《煤城往事》,读到更多的是人生无常。不论是杜庆东最初的选择去私人矿鹿庄矿,还是后来又回到矿务集团,每一步的选择都充满了变数。试想,如果当初杜庆东成了柳松石的女婿,和自己心仪的女孩柳梅成了婚,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王哲,这谁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有后来的留侯县委书记杜庆东和矿务集团的董事长的杜庆东,这是一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用在杜庆东身上也许更为恰当。
  小说中王哲的塑造,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王哲和杜庆东一样,是一个矿大毕业生,因为女朋友的离开,他来到了私有矿鹿庄矿。王哲是一个和刘庆邦小说《红煤》中主人公宋长玉一样的人物,他富有心计,也许他最初去鹿庄矿的目的,就是奔着柳梅去的,他企图通过追求矿主柳松石的女儿柳梅,来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是的,他成功了,并最终成为柳松石的女婿,成为鹿庄矿后来的老板,但后来王哲所经历的一切,也可以说是人生无常。
  王哲成了鹿庄矿的老板,如果他后来不胡折腾,即使随着国家形势关闭小煤矿,他后半生的日子肯定比一般人也要好得多,如果再在社会公益方面做一点儿努力,弄个政协委员甚至政协常委干干不是问题。但王哲就是王哲,王哲不是其他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对金钱的渴望是越多越好,这其实从他的第一个女朋友被一个老板的儿子夺去开始,心里就埋下了种子,他投资做生意,到后来发展到放高利贷,最后破产远走他乡,这一切的一切,既可以说是他的宿命,也可以说是必然。
  还有柳松石和柳梅父女的塑造,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柳松石是个能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抓住机会开办煤矿,成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他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在他手上,鹿庄矿成为留城煤矿周边最大规模的私有矿。他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为女儿选错了女婿,最后导致女儿离婚,自己也含恨离去。
  柳梅,原本是个像公主一样骄傲的人物,父亲是当地的头面人物,自己也有一份优越的工作,而最后沦落到靠卖煎饼维持生计,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说人生无常实不为过。
  杜庆东、王哲、柳松石、柳梅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
  最后,我要说的是《煤城往事》不仅讲述的是一个煤炭企业高管的成长史奋斗史,更是一部极简煤矿兴衰史发展史,说极简,还有一个原因,是说作家惜墨如金,从《煤城往事》的内涵来说,原本应该是一个长篇或者至少是一个中篇小说的容量,而被作家压缩在一个仅有万余字的篇幅里。
  喜欢《煤城往事》,喜欢作家为我们塑造的芸芸众生。留城煤矿是全国煤矿的一个缩影,我也曾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煤矿。
其他文献
宋国庆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沉默寡言,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超乎寻常的冷静。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是在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写字上,常常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后来,他又参加了乌海市书法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认识了李贺年、王文斌等乌海知名书法家,向他们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对书法有了从艺术角度的领略和思考。  宋国庆学习书法是从篆隶入手的。他善于琢磨,勤于用功,悟性强,对字的理解比别人更透彻。汉碑
期刊
先郡兄是从大别山走出的成功青年的代表。他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全靠自己两只脚丫,年少出徽,一骥孤旅,只身向北,望尽天涯。经数年求索,终踏进京华,并得博士功名,入职中直机关,可谓同龄人之翘楚也。  先郡兄也是“80后”书法家之代表。他初中即为百姓写春联。大学时代,主持社团、策划展览、举办讲座,搞得风生水起。入京华后,拜入晏园王家新先生门下,可谓得一良师焉。先郡兄尊师教诲,重德艺兼修、技道并行,广泛涉
期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  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际奥林匹克藝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深圳美术馆、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期刊
供职于淮北矿业集团。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作品《青春靚影》获中国摄影报2015美丽中国安徽之旅年度总冠军并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脊梁》获安徽省东尼摄影大赛亚军,《洗浴的矿工》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影展,同时入选安徽省第十九届影展,《我的矿工兄弟》和《矿工素描》入选安徽省第十八届影展,《开采光明的人》入选全国农民工摄影大赛,《高高兴兴上班去》和《更衣室里的矿工》先后在安徽省摄影大赛中获
期刊
一  刘云生的小说是很有些“自己”的。因了这个“自己”,让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质地。这独特的质地,是从他的经历、成长、磨难、读书、冥想乃至人生,抑或命运中生发出来的,是从他的血液中流淌出来的,就像他的性格、他的癖好,甚至他的相貌一样,成为他的一部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这至关重要,犹如“命门”。  一位诗人朋友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许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刘云生的一张照片,他‘傻乎乎’地站在黄土峁上
期刊
一  丈夫是在一次井下事故中走的,矿上给她们一套房子,还给她安排了工作,她把丈夫的照片挂在客厅里,总觉着他迟早要回家,就跟那些年她在老家等他一样。  丈夫生前的工友马良,是他们的老乡。料理丈夫后事时,她浑浑噩噩,哭得死去活来,那段日子她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全靠马良跑前跑后,矿上跟她说赔偿的事,马良教她怎么说,所有的事情都办得很顺利。来到矿上,一切都陌生得让她恐惧,好像掉进另一个世界,每天遇到的都是
期刊
以前,在煤矿人眼里,书柜是有身份有文化的象征,也属于没什么大用处的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那就不可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反正我在煤矿住的那些年里没有见过谁家摆着这么一件家具。碗柜呀、衣箱呀、后来的高低柜组合柜呀、大衣柜呀、平柜呀,这些家具我倒是常见。  我们家也没有书柜,但我们家有很多书。我母亲识字,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有些“小资”,自费订过几年《中国青年》。那时一份《中国青年》的订价可能得好几块钱。
期刊
一  巧英离开河口村,姐姐崇英送她到村口。巧英这次到河口村找姐姐崇英,想让姐姐帮她拿个主意,肚里的孩子是留还是流,可姐姐没有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她知道对于这件事,姐姐也不好给她拿具体的主意。这是她自己的事,是她和已经死了的王宝之间的事,也是她和王宝父母之间的事,这又怎么能让姐姐拿主意呢?生活一下子变得这么糟糕,怨谁呢?当初是她自愿嫁给王宝的,就像捡了一个宝贝,谁承想他会在井下出事。这是命吗?唉!这
期刊
一  我笔下的自由撰稿人并不是专门靠写文章生活的人,而是以前爱写文章的一个人的绰号,但是我几乎没叫过,我一直称呼他为“老师”,十五年前我们同在十里沟煤矿干过,他是我作为文学青年时候的启蒙老师,也是比较好的朋友。可是他离开那个令他伤心的煤矿,与我们失联已经很多年了。  二○一八年的端午节后,家在主城区新源小区的岳母不小心扭伤了腰,在家里调养。一个星期天我去探望岳母,那天早上,只是阴天而已,等公交车驶
期刊
楔 子  文中只写了四种食物,且点到为止,题目却用“漳派”,显得过大了,名不副实了。再一想,地方小吃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也是一道风景。很多小吃流传下来,自有它的道理,值得研究。况且,舌尖能自己说话的。古城豆花香  在漳州三十多年的时光里,我先是住在城西,又到了城东,也就是从这个小城日落之处到日出之地。从西到东我只在城市边缘打转,充其量就是城乡接合部。三十多年的时光里我甚至都觉得自己不是城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