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之一,联系临床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解剖学知识联系临床知识的被动阶段、由临床知识联系解剖学知识的主动阶段和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双向联系的创新阶段。把握这个规律并积极地联系临床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联系临床 人体解剖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9-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作为医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医学课程就是人体解剖学,医学术语中有一半以上的名词来源于人体解剖学[1],需要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来学习理解,大到人体器官,小到细胞内部结构,有许多内容特别抽象不能直观看到,使学习的难度加大。
学习解剖学的重要资源是人体标本,由于尸体标本来源有限,而且经甲醛溶液固定后的标本刺激性气味大,学生不愿意接触。所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以及临床病例这些“活体标本”,学习探索病变部位或器官的解剖结构很有必要。
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联系临床要经历三个阶段:
1.被动联系阶段,由解剖知识联系临床
初学解剖的医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一般无法联系临床,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解剖知识,学习效率低。这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解剖学、学什么、怎么学。老师一定要讲清楚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解剖学知识的临床手术医生是危险的杀手。解剖学家钟世镇讲过,在上世纪开门办学的时代,他在基层医院看到一些手术医生,做腹外疝修补术时,腹壁层次不是逐层切开,而是一刀切开,疝囊内肠管送回腹腔后也不处理结扎疝囊,留下了复发隐患;做人流刮宫术时,不懂妊娠期子宫壁很软、很薄的道理,刮穿了子宫,甚至还刮穿了肠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损害;血吸虫病病人脾肿大的很多,因脾功能亢进要做脾切除手术,一个医生在未结扎脾动脉的情况下误伤了脾动脉,由于脾动脉很粗,压力也大,血液喷到了照明灯上,短时间内造成2~3升的大出血,最后虽然止住了血,进行了输血处理,但已经给病人造成很大影响。以上情况的发生就是解剖学知识缺乏造成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钟世镇教授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临床应用解剖学[2],实际上就是外科解剖学。
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就是做好临床工作,也就是临床工作需要解剖学知识。恩格斯还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意思是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都是有需求引领的,需求起着旗帜的作用,需求让科技有了方向与动力;没有需求,人类科技的发展将像无头苍蝇一般,效率低下且易发生一些严重的错误。临床工作的需要是我们学习解剖学的源动力。明白了这些道理,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然大增。
在此阶段,不但要全面学习,形成整体印象,而且还要选择重点内容作为突破点。例如,胸骨角在确定胸部肋骨序数时的标志作用,翼点在骨折引起颅内血肿的机制方面等,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老师要仔细地给同学讲清楚,讲透彻,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生在解剖学知识联系临床的方法上取得初步的认识。
2.主动联系阶段,由临床疾病联系解剖知识
在我国现有的医学教科书中,临床学科每种疾病内容前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中,都有解剖生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急性阑尾炎属于外科常见病,当学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后,就知道阑尾炎之所以是常见病,是因为它有形态和血供两方面的特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物体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阑尾是消化管壁上突出的弯曲盲管,开口细小、管腔狭窄、蠕动缓慢、容易堵塞是其形态特点,常会因粪块、食物碎块、蛔虫或异物发生梗阻,梗阻导致阑尾抵抗力低下,细菌入侵管壁,引起炎症。阑尾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终末支、无侧支,一旦堵塞,血运断绝,导致阑尾坏死。
而在诊断阑尾炎时,当腹痛症状还在上、中腹部时,阑尾点的固定压痛(腹部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手术治疗时切口(麦氏切口)的层次,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剪开腹外斜肌腱膜,顺腹内斜肌走行方向切开肌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寻找阑尾时在盲肠末端顺三条结肠带找到其交汇处就能准确找到。
由此可见,阑尾炎从发病原因、病理改变、临床症状、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每一步都和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3.创新性联系阶段,解剖临床双向联系
临床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为解决某个具体临床问题而寻求其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创新性的解剖知识联系临床,这也属于“转化医学”或“转换医学”的范畴[3]。许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还有一些开展创新性治疗研究的高年资医生经常会碰到一些解剖学方面的问题。这时候,临床工作者就会主动的学习研究相关的解剖学内容,由于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简单的问题可以查找学习,而复杂的问题非一己之力可为,往往就需要临床工作者和解剖学者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前者提出问题,后者进行相关的研究,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带旋髂浅动脉蒂皮瓣移植指腹皮肤等,可大大提高成功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这个阶段,针对要学习的解剖学内容,设定一些简单的临床相关问题,在课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就是目前倡导的PBL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联系临床的能力和兴趣,提高学习解剖学的效率[4]。
总之,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联系临床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联系的方式和深浅程度会因人因内容而异,但只要培养并具备了这种意识,把它贯穿在解剖教学的全过程,就一定能学好解剖學。
参考文献:
[1]于振海,陈立东,王志强,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2,35(3):393~394.
[2]宋军华,钟世镇.大器晚成的中国解剖学泰斗[J].广东科技,2010,251:48~50.
[3]侯树勋,谭佳.转化医学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9):2804~2805.
[4]梁成青,朱耀峰,吴国运,等.PBL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3013,15(6):561~562.
【关键词】联系临床 人体解剖学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9-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作为医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医学课程就是人体解剖学,医学术语中有一半以上的名词来源于人体解剖学[1],需要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来学习理解,大到人体器官,小到细胞内部结构,有许多内容特别抽象不能直观看到,使学习的难度加大。
学习解剖学的重要资源是人体标本,由于尸体标本来源有限,而且经甲醛溶液固定后的标本刺激性气味大,学生不愿意接触。所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以及临床病例这些“活体标本”,学习探索病变部位或器官的解剖结构很有必要。
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过程中联系临床要经历三个阶段:
1.被动联系阶段,由解剖知识联系临床
初学解剖的医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一般无法联系临床,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解剖知识,学习效率低。这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解剖学、学什么、怎么学。老师一定要讲清楚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解剖学知识的临床手术医生是危险的杀手。解剖学家钟世镇讲过,在上世纪开门办学的时代,他在基层医院看到一些手术医生,做腹外疝修补术时,腹壁层次不是逐层切开,而是一刀切开,疝囊内肠管送回腹腔后也不处理结扎疝囊,留下了复发隐患;做人流刮宫术时,不懂妊娠期子宫壁很软、很薄的道理,刮穿了子宫,甚至还刮穿了肠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损害;血吸虫病病人脾肿大的很多,因脾功能亢进要做脾切除手术,一个医生在未结扎脾动脉的情况下误伤了脾动脉,由于脾动脉很粗,压力也大,血液喷到了照明灯上,短时间内造成2~3升的大出血,最后虽然止住了血,进行了输血处理,但已经给病人造成很大影响。以上情况的发生就是解剖学知识缺乏造成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钟世镇教授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临床应用解剖学[2],实际上就是外科解剖学。
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就是做好临床工作,也就是临床工作需要解剖学知识。恩格斯还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意思是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都是有需求引领的,需求起着旗帜的作用,需求让科技有了方向与动力;没有需求,人类科技的发展将像无头苍蝇一般,效率低下且易发生一些严重的错误。临床工作的需要是我们学习解剖学的源动力。明白了这些道理,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然大增。
在此阶段,不但要全面学习,形成整体印象,而且还要选择重点内容作为突破点。例如,胸骨角在确定胸部肋骨序数时的标志作用,翼点在骨折引起颅内血肿的机制方面等,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老师要仔细地给同学讲清楚,讲透彻,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生在解剖学知识联系临床的方法上取得初步的认识。
2.主动联系阶段,由临床疾病联系解剖知识
在我国现有的医学教科书中,临床学科每种疾病内容前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中,都有解剖生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急性阑尾炎属于外科常见病,当学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后,就知道阑尾炎之所以是常见病,是因为它有形态和血供两方面的特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物体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阑尾是消化管壁上突出的弯曲盲管,开口细小、管腔狭窄、蠕动缓慢、容易堵塞是其形态特点,常会因粪块、食物碎块、蛔虫或异物发生梗阻,梗阻导致阑尾抵抗力低下,细菌入侵管壁,引起炎症。阑尾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终末支、无侧支,一旦堵塞,血运断绝,导致阑尾坏死。
而在诊断阑尾炎时,当腹痛症状还在上、中腹部时,阑尾点的固定压痛(腹部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手术治疗时切口(麦氏切口)的层次,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剪开腹外斜肌腱膜,顺腹内斜肌走行方向切开肌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寻找阑尾时在盲肠末端顺三条结肠带找到其交汇处就能准确找到。
由此可见,阑尾炎从发病原因、病理改变、临床症状、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每一步都和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3.创新性联系阶段,解剖临床双向联系
临床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为解决某个具体临床问题而寻求其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创新性的解剖知识联系临床,这也属于“转化医学”或“转换医学”的范畴[3]。许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护人员,还有一些开展创新性治疗研究的高年资医生经常会碰到一些解剖学方面的问题。这时候,临床工作者就会主动的学习研究相关的解剖学内容,由于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简单的问题可以查找学习,而复杂的问题非一己之力可为,往往就需要临床工作者和解剖学者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前者提出问题,后者进行相关的研究,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带旋髂浅动脉蒂皮瓣移植指腹皮肤等,可大大提高成功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这个阶段,针对要学习的解剖学内容,设定一些简单的临床相关问题,在课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就是目前倡导的PBL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联系临床的能力和兴趣,提高学习解剖学的效率[4]。
总之,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联系临床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联系的方式和深浅程度会因人因内容而异,但只要培养并具备了这种意识,把它贯穿在解剖教学的全过程,就一定能学好解剖學。
参考文献:
[1]于振海,陈立东,王志强,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2,35(3):393~394.
[2]宋军华,钟世镇.大器晚成的中国解剖学泰斗[J].广东科技,2010,251:48~50.
[3]侯树勋,谭佳.转化医学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9):2804~2805.
[4]梁成青,朱耀峰,吴国运,等.PBL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3013,15(6):56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