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架起心灵的桥梁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将面对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长时间离开父母,缺少父爱、母爱,缺少沟通,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心理。所谓自我封闭心理,就是指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强调自我克制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师生交往的一道鸿沟,使师生关系僵化,影响教育效果,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注意转化。
  
  一、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沟通师生间心灵的纽带和桥梁,情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如果能用真挚的爱对待学生,就会激起学生(特别是常年离开父母、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就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依赖、亲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敬佩和爱戴之情,从心理上持欢迎态度,“亲其师而信其道”。
  记得我所教的2001级有一位学生,父母在他5岁时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母亲为供他上学常年在外打工,于是他一直由姑妈照顾。2000年春季那学期,开学好几天了,我一直不见他来报名。我向学生了解原因,于是知道了以上这些情况,同时了解到他不来报名是因为姑妈不愿意再为他交学费了。我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先让其他学生通知他来上学。第二天他来了以后,为了不让他感到自卑,我并没有表现出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关心之处,而是和往常一样。但我很快发现,他有些忐忑不安,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似乎有话想对我说。于是,下午放学的时候,我让他帮我把作业本收到办公室。然后,我让他坐下,与他交谈。我说:“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如果相信我,就对我说。”他的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出声。我说:“看来你不信任我。”他突然很紧张:“不!老师,我相信你!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告诉他:“这时你就当我是朋友或兄弟,而不是老师。有什么话尽管说。”于是,他告诉了我他的身世,也告诉了我他妈妈多么辛苦,姑妈对他多么不好。他边说边流泪,我并没有劝他,也没有制止他,因为让他尽情地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正是我的目的。等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些,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振作起来的!”他抬头望着我,坚定地点了点头一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信心与坚定。
  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只有以爱的“熔炉”融化其心灵的寒冰,用身边的小事搽燃爱的火花、引燃其心灵的火焰,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爱和被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事。
  
  二、发展自我意识,保护自尊,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学习和交往中不断将自己的认识与集体比较、协调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自我封闭学生的封闭性,使他们无法把自我认识、评价、体验与同学比较,协调一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常对自己的挫折十分敏感,持自我否定态度,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教师如果能用同情态度疏通其封闭心理,并时时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细心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就会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不断进步。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定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记得有一个女生,她的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不足,教育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既树立她的自信心而又很好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呢?我采用间接鼓励法,不直接去鼓励她,而是在和她要好的同学面前夸奖她,通过学生这一中介,让她知道,老师是在乎她、重视她的。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举了手,她举了手又放下了。我知道她知道答案,于是故意等了2分钟,终于等到她再次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立即叫她起来回答。她站了起来,双眼望着我不敢开口。我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并把题目的答案暗示了一番。又等了2分钟,她终于说话了。虽然她的声音很低,我没有听清,但我还是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使她获得自信与满足。后来我多次这样,每次都多给她几分钟……慢慢的,她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上课也可以象其他学生一样勇敢地举手发言,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从心出发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时刻以师者自居,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留心身边的小事,多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爱,就会发现我们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是那么的近。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用爱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当前,在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成为一种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
期刊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对象。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管理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甚至关系到学校的存亡。实施教师管理的目的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广阔空间。为教师提供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同样,实施学生的管理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同时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独立生活
期刊
21世纪是人才和综合国力竞争的世纪。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做人。    一、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是成“人”    就目前的教育而言,我们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成人的教育,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惟一目标,把分数当作了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教学淹没了“人”,从而导致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想,缺行动。因此,教育必须在改革
期刊
摘要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好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如何高效地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 高中作文 思考和体会    新编《商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
期刊
识字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近年来,我们在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注重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也得以健康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
期刊
小学生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因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个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他们满怀兴趣地学习时,就能掌握快、记得牢,效果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能力的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
期刊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郑文光先生说:“任何科学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幻想起步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想象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课堂提问要注意“度”。    一、难度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
期刊
摘要 初中阶段可谓多事之秋,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班主任,如何做个引航人,引领学生安全渡过这个多事之秋,不仅需要我们的工作热情,更需要我们的爱心和工作艺术。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笔者认为初中的班主任应该是个和谐、乐学班集体的缔造者。  关键词 班主任 和谐与乐学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体会到:教不好一门课,影响的可能是学生某一方面;教不会学生做人,就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每当想到这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