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将面对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长时间离开父母,缺少父爱、母爱,缺少沟通,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心理。所谓自我封闭心理,就是指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强调自我克制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师生交往的一道鸿沟,使师生关系僵化,影响教育效果,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注意转化。
一、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沟通师生间心灵的纽带和桥梁,情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如果能用真挚的爱对待学生,就会激起学生(特别是常年离开父母、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就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依赖、亲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敬佩和爱戴之情,从心理上持欢迎态度,“亲其师而信其道”。
记得我所教的2001级有一位学生,父母在他5岁时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母亲为供他上学常年在外打工,于是他一直由姑妈照顾。2000年春季那学期,开学好几天了,我一直不见他来报名。我向学生了解原因,于是知道了以上这些情况,同时了解到他不来报名是因为姑妈不愿意再为他交学费了。我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先让其他学生通知他来上学。第二天他来了以后,为了不让他感到自卑,我并没有表现出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关心之处,而是和往常一样。但我很快发现,他有些忐忑不安,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似乎有话想对我说。于是,下午放学的时候,我让他帮我把作业本收到办公室。然后,我让他坐下,与他交谈。我说:“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如果相信我,就对我说。”他的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出声。我说:“看来你不信任我。”他突然很紧张:“不!老师,我相信你!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告诉他:“这时你就当我是朋友或兄弟,而不是老师。有什么话尽管说。”于是,他告诉了我他的身世,也告诉了我他妈妈多么辛苦,姑妈对他多么不好。他边说边流泪,我并没有劝他,也没有制止他,因为让他尽情地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正是我的目的。等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些,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振作起来的!”他抬头望着我,坚定地点了点头一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信心与坚定。
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只有以爱的“熔炉”融化其心灵的寒冰,用身边的小事搽燃爱的火花、引燃其心灵的火焰,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爱和被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事。
二、发展自我意识,保护自尊,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学习和交往中不断将自己的认识与集体比较、协调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自我封闭学生的封闭性,使他们无法把自我认识、评价、体验与同学比较,协调一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常对自己的挫折十分敏感,持自我否定态度,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教师如果能用同情态度疏通其封闭心理,并时时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细心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就会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不断进步。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定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记得有一个女生,她的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不足,教育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既树立她的自信心而又很好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呢?我采用间接鼓励法,不直接去鼓励她,而是在和她要好的同学面前夸奖她,通过学生这一中介,让她知道,老师是在乎她、重视她的。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举了手,她举了手又放下了。我知道她知道答案,于是故意等了2分钟,终于等到她再次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立即叫她起来回答。她站了起来,双眼望着我不敢开口。我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并把题目的答案暗示了一番。又等了2分钟,她终于说话了。虽然她的声音很低,我没有听清,但我还是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使她获得自信与满足。后来我多次这样,每次都多给她几分钟……慢慢的,她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上课也可以象其他学生一样勇敢地举手发言,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从心出发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时刻以师者自居,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留心身边的小事,多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爱,就会发现我们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是那么的近。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用爱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沟通师生间心灵的纽带和桥梁,情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如果能用真挚的爱对待学生,就会激起学生(特别是常年离开父母、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就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依赖、亲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敬佩和爱戴之情,从心理上持欢迎态度,“亲其师而信其道”。
记得我所教的2001级有一位学生,父母在他5岁时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母亲为供他上学常年在外打工,于是他一直由姑妈照顾。2000年春季那学期,开学好几天了,我一直不见他来报名。我向学生了解原因,于是知道了以上这些情况,同时了解到他不来报名是因为姑妈不愿意再为他交学费了。我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先让其他学生通知他来上学。第二天他来了以后,为了不让他感到自卑,我并没有表现出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关心之处,而是和往常一样。但我很快发现,他有些忐忑不安,上课时精神不集中,似乎有话想对我说。于是,下午放学的时候,我让他帮我把作业本收到办公室。然后,我让他坐下,与他交谈。我说:“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如果相信我,就对我说。”他的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出声。我说:“看来你不信任我。”他突然很紧张:“不!老师,我相信你!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告诉他:“这时你就当我是朋友或兄弟,而不是老师。有什么话尽管说。”于是,他告诉了我他的身世,也告诉了我他妈妈多么辛苦,姑妈对他多么不好。他边说边流泪,我并没有劝他,也没有制止他,因为让他尽情地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正是我的目的。等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了些,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振作起来的!”他抬头望着我,坚定地点了点头一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信心与坚定。
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正如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只有以爱的“熔炉”融化其心灵的寒冰,用身边的小事搽燃爱的火花、引燃其心灵的火焰,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爱和被爱都是幸福和快乐的事。
二、发展自我意识,保护自尊,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学习和交往中不断将自己的认识与集体比较、协调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自我封闭学生的封闭性,使他们无法把自我认识、评价、体验与同学比较,协调一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常对自己的挫折十分敏感,持自我否定态度,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教师如果能用同情态度疏通其封闭心理,并时时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细心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就会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不断进步。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定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记得有一个女生,她的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不足,教育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既树立她的自信心而又很好地保护她的自尊心呢?我采用间接鼓励法,不直接去鼓励她,而是在和她要好的同学面前夸奖她,通过学生这一中介,让她知道,老师是在乎她、重视她的。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举了手,她举了手又放下了。我知道她知道答案,于是故意等了2分钟,终于等到她再次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立即叫她起来回答。她站了起来,双眼望着我不敢开口。我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并把题目的答案暗示了一番。又等了2分钟,她终于说话了。虽然她的声音很低,我没有听清,但我还是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使她获得自信与满足。后来我多次这样,每次都多给她几分钟……慢慢的,她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上课也可以象其他学生一样勇敢地举手发言,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从心出发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时刻以师者自居,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留心身边的小事,多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爱,就会发现我们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是那么的近。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用爱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