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仪式感融入到习惯养成中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通过不同的、具有显著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在植入仪式感的生活细节中生成,在含有仪式感的文明偶遇中获得提升,获得心灵上的引导,在发展评价中也加入仪式感来进行巩固,将仪式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各环节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明确的道德认知,进而满足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让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习惯,本文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让习惯养成走向主体自觉。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仪式感;习惯养成;主体自觉
仪式感就是主体在进行仪式活动中产生的感性活动,即仪式和人的情感发生了沟通,并且将想要传达的理性精神通过仪式活动传达给主体,让其产生情感体验。从古至今,通过仪式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的形式一直较为流行。在学校教育中,仪式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成长,让他们获得幸福体验,帮助学生塑造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最终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现阶段学校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化、碎片化、机械化等,使得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当前习惯养成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通过带有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体悟习惯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就需要通过特色活动来实现,而其也是可以将仪式感体现出来的有效載体,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加强活动中的仪式感,让他们获得体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比如学校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定期选出几名校园礼仪员,负责站在校园内的楼梯口、过道等地方,引导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校园规定上下楼,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通过自己文明的行为去引导和感染其他学生。学生在刚开始做礼仪员时都会很感到新鲜,会给负责,但是随着时间边长,学生自然会有所放松,学生们也会和他们进行嬉笑逗闹,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职责没有感到强烈的神圣感,没有得到关注及尊重,在这一活动中就缺乏仪式感,因此要想增强仪式感,学校礼仪在升旗仪式中增加这一活动的仪式感元素,强化学生参加活动的道德认知。在升旗仪式后,进行礼仪员的绶带交接仪式,由主持人对新交接的学生进行介绍,并且让他们上台完成宣誓,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为这一活动增加更多的仪式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所具有的责任感,宣誓还可以让少先队员对文明礼仪有新的认识,进而自觉的想要规范及表现自己,争取也当上礼仪员,这种自觉的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要更有作用。
2在生活中挖掘带有仪式感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的习惯
学生是在生活细节中逐渐养成习惯的,学校常规的习惯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不能够做什么,如上课不能讲话、上下楼梯不能蹦跳、吃饭时不能讲话等,而这种规则式的教育成果往往都不是很理想,学生无法养成习惯,换一下这就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练习,进而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并且要采取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在生活细节中融入仪式感就是一种有效途径,也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觉得这一刻具有独特的意义,进而产生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养成习惯。比如就学生中午饭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存在挑食问题,还有的学生吃饭时还要逗闹等情况,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就需要将仪式感元素加入其中[1]。首先,在吃饭前可以加入冥想环节,教师告诉学生都有什么菜,让学生收拾好桌面,铺上餐垫之后进行冥想,去想象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辛苦,做菜师傅的辛苦,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容易,进而产生感恩的情感,之后再让学生洗手吃饭,在洗手时要按照顺序排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对学生的感恩情感进行升级,教师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这一行为是在尊重粮食,也是尊重劳动者,加深学生的认识。之后就要倡导光盘行动,让学生喜欢吃什么要什么,能够吃多少盛多少,养成不浪费粮食的习惯。在吃饭中加入具有仪式感的感恩环节,学生就会保持感恩的心情吃饭,遵守吃饭纪律,安静的吃饭,还能做到轻放餐具。一个很普通的环节中加入了仪式感元素之后就会变得不一样,可以触碰到学生内心善美的道德情感,而去主动养成习惯,长期如此,这种道德需要就可以转换成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通过文明偶遇让学生的习惯得到提升
将仪式感加入到生活细节后,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习惯中体现出带有仪式感的文明行为,甚至有时的文明行为会超出教师的引导范围,这被叫做文明偶遇,当出现这种时机时,教师应该要抓住机会进行教育,从中提炼仪式感,给学生树立道德示范榜样,进而让这种文明偶遇可以经常发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比如,很多学生在看见教师后都会主动的打招呼,但是有的学生不管什么场合都会大声热情的跟老师问好,如果是在公共场合,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无疑是有问题的,而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看见教师时,会微笑的进行问候,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可以让这名学生上台,用他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中打招呼要注重仪式感,如果距离很近,那么只需要用两个人可以听到的声音打招呼即可,如果距离较远,就可以相视一笑或者挥手来打招呼,避免打扰到别人。在这一教育中,加入了仪式感,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也会发生变化,在校园中排队集合时可以安静的进行,在公共场合能够做到控制自己的音量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文明偶遇经常会发生,教师则需要及时的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从其中挖掘及提炼隐含的仪式感,能够树立道德榜样,培养学生的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仪式感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可以将仪式感融入到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产生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养成自觉性,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杜金艇.走向主体性管理让师生焕发生命光彩[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13(3).
[2]张爱廷.班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2014(10).
[3]王淑芬.主体自觉:儿童成长的重要素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仪式感;习惯养成;主体自觉
仪式感就是主体在进行仪式活动中产生的感性活动,即仪式和人的情感发生了沟通,并且将想要传达的理性精神通过仪式活动传达给主体,让其产生情感体验。从古至今,通过仪式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的形式一直较为流行。在学校教育中,仪式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成长,让他们获得幸福体验,帮助学生塑造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最终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现阶段学校在学生习惯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化、碎片化、机械化等,使得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当前习惯养成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通过带有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体悟习惯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就需要通过特色活动来实现,而其也是可以将仪式感体现出来的有效載体,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加强活动中的仪式感,让他们获得体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比如学校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定期选出几名校园礼仪员,负责站在校园内的楼梯口、过道等地方,引导其他学生可以按照校园规定上下楼,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通过自己文明的行为去引导和感染其他学生。学生在刚开始做礼仪员时都会很感到新鲜,会给负责,但是随着时间边长,学生自然会有所放松,学生们也会和他们进行嬉笑逗闹,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职责没有感到强烈的神圣感,没有得到关注及尊重,在这一活动中就缺乏仪式感,因此要想增强仪式感,学校礼仪在升旗仪式中增加这一活动的仪式感元素,强化学生参加活动的道德认知。在升旗仪式后,进行礼仪员的绶带交接仪式,由主持人对新交接的学生进行介绍,并且让他们上台完成宣誓,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为这一活动增加更多的仪式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所具有的责任感,宣誓还可以让少先队员对文明礼仪有新的认识,进而自觉的想要规范及表现自己,争取也当上礼仪员,这种自觉的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要更有作用。
2在生活中挖掘带有仪式感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的习惯
学生是在生活细节中逐渐养成习惯的,学校常规的习惯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不能够做什么,如上课不能讲话、上下楼梯不能蹦跳、吃饭时不能讲话等,而这种规则式的教育成果往往都不是很理想,学生无法养成习惯,换一下这就需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练习,进而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并且要采取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在生活细节中融入仪式感就是一种有效途径,也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觉得这一刻具有独特的意义,进而产生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养成习惯。比如就学生中午饭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存在挑食问题,还有的学生吃饭时还要逗闹等情况,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就需要将仪式感元素加入其中[1]。首先,在吃饭前可以加入冥想环节,教师告诉学生都有什么菜,让学生收拾好桌面,铺上餐垫之后进行冥想,去想象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辛苦,做菜师傅的辛苦,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容易,进而产生感恩的情感,之后再让学生洗手吃饭,在洗手时要按照顺序排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可以对学生的感恩情感进行升级,教师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这一行为是在尊重粮食,也是尊重劳动者,加深学生的认识。之后就要倡导光盘行动,让学生喜欢吃什么要什么,能够吃多少盛多少,养成不浪费粮食的习惯。在吃饭中加入具有仪式感的感恩环节,学生就会保持感恩的心情吃饭,遵守吃饭纪律,安静的吃饭,还能做到轻放餐具。一个很普通的环节中加入了仪式感元素之后就会变得不一样,可以触碰到学生内心善美的道德情感,而去主动养成习惯,长期如此,这种道德需要就可以转换成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通过文明偶遇让学生的习惯得到提升
将仪式感加入到生活细节后,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习惯中体现出带有仪式感的文明行为,甚至有时的文明行为会超出教师的引导范围,这被叫做文明偶遇,当出现这种时机时,教师应该要抓住机会进行教育,从中提炼仪式感,给学生树立道德示范榜样,进而让这种文明偶遇可以经常发生,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比如,很多学生在看见教师后都会主动的打招呼,但是有的学生不管什么场合都会大声热情的跟老师问好,如果是在公共场合,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无疑是有问题的,而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看见教师时,会微笑的进行问候,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就可以让这名学生上台,用他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中打招呼要注重仪式感,如果距离很近,那么只需要用两个人可以听到的声音打招呼即可,如果距离较远,就可以相视一笑或者挥手来打招呼,避免打扰到别人。在这一教育中,加入了仪式感,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也会发生变化,在校园中排队集合时可以安静的进行,在公共场合能够做到控制自己的音量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文明偶遇经常会发生,教师则需要及时的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从其中挖掘及提炼隐含的仪式感,能够树立道德榜样,培养学生的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仪式感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可以将仪式感融入到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产生习惯养成的道德需要,养成自觉性,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杜金艇.走向主体性管理让师生焕发生命光彩[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13(3).
[2]张爱廷.班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2014(10).
[3]王淑芬.主体自觉:儿童成长的重要素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