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尝试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e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语言都是文化的反映,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有时非但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还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要掌握两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题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04年江苏高考题阅读理解A主要介绍人们埋葬一名在Titanic号沉船事件中遇难的孩子并借助DNA弄清其身世的故事。其中第2条阅读理解题是:
  What is probably the boy’s last name?
   A. Schleifer B. Eino C. Magda D. Panula
  很多学生误选 B,因为文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叫Eino。他们认为last name就是指“名字”。而在英语中,名在前,姓在后,与汉语中的姓名顺序相反。last name/family name/surname表示“姓”,first name/given name表示 “名”。从文章的第二段可知孩子的母亲叫Maria Panula, 在西方多数国家,妇女婚后将姓氏改为夫姓,故孩子姓Panula,正确答案应选D。这道似乎是送分的题目却创下了失分率之最。从考后的抽样中发现,该题的平均得分只有0.24分,得分率仅为12%。这与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施。
  
  一、联系生活,渗透文化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不断渗透英语文化,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新学期开始教师到一个新班级上第一节课总少不了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此时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姓(last name/family name/surname)和名(first name/given name)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姓和名的排列顺序并与中国人的姓和名的排列顺序相比较。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明确如何称呼自己,并学会区别Mr.(先生)、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Ms(女士)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在英语中只有professor, doctor, mayor, president, chairman以及一些表示军衔的词,如captain, colonel才可以和姓连用,如:Professor West, Doctor Smith, President Ford, Captain Cook等,而其它表示职务和身份的名词(如teacher, engineer, director)是不能像在汉语中那样加上姓氏后当称呼使用的。在教师作完自我介绍后,可安排学生作自我介绍,互相介绍,或向其他同学介绍新老师,并要求学生遵照相应的礼貌规则“Always introduce a boy to a girl, a man to a woman, and a junior to a senior”。生活化的活动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用英语与人交际,既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又感受了英美文化的气息。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的: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生活化的语言活动具体地诠释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语言教学原则。
  
  二、利用教材,了解文化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强,内涵丰富,语言材料涉及了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这为学生了解文化提供了基础。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文化差异性,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例如Module 6 Unit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的交际功能目标是了解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国家的禁忌习俗,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与该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要求他们说出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些国家的文化,并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描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加以比较,让学生切实感受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阅读“短路”。
  例如:Module5 Unit3 Reading 讲的是人们对克隆人的不同看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On the other hand, many people, including some scientists, disagree and fear that if mankind interfers with nature in this way, they may be on their way to producing a real-life Frankenstein’s monster.” 学生对“Frankenstein’s monster”感到困惑,不能理解。在教案设计时,可以以介绍这一文化背景为切入口导入这节课。首先用多媒体投影出Frankenstein 这本小说的封面及作者的图片并询问学生:Have youever read the novel“Frankenstein” by Mary Shelly? 如果学生回答“No.”。教师可接着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story?”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已被激发出来,也许他们会大声地回答“Yes.”。此时教师可顺水推舟地把故事作简单介绍。Frankenstein is a scientist. He creates a monster by experiment. The monster is kind, and ready to help others. But he is not accepted by the society just because of his ugly appearance. People around him refuse his kind offer and turn him down. Some even drive him away. He is eager to get love and happiness, but unfortunately what he gets is merciless chasing. He asks Frankenstein, the scientist to create a monster like himself so he can have a company, but again he is refused. In all his life he lives a miserable life. At last he cannot bear all these. He chooses to avenge humans. At last he dies together with his creator, Frankenstein. 接下来,教师可继续用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进行询问,如:If Frankenstein knew what would happen, would he still create the monster?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human cloning? 通过提问和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的主题, 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结合读写,感知文化
  
  要学好英语就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众多的阅读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有这样一首英文哲理小诗:
  A Wise Old Owl
  by Edward Hersy Richards
  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
  The more he saw the less he spoke;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读到这首小诗时,我让学生思考:在我国,猫头鹰(owl)也称为夜猫子,专门在夜间出来活动,由于其啼声凄厉,迷信的人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和灾难联系在一起,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不可以用其它的鸟来替代诗中的owl呢,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得出结论不可以,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猫头鹰被视为聪明、严肃、沉着、冷静的化身。在鸟类和兽类发生纠纷时,猫头鹰是它们的法官;遇到危险时,它们也总是向猫头鹰征求意见,故而有习语as wise as an owl。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不免就会闹出笑话或误会。通过这些笑话误会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如:
  Everywhere is beautiful
  A foreign friend didn’t know that Chinese people say “Nali, nali” to show modesty. Once when he attended a wedding of a young Chinese couple, he praised the bride that she was beautiful, the bridegroom replied “where, where”. The foreign friend got confused, and then he answered “Everywhere is beautiful, for example: the hair, the eyes, the ears and the figure…”
  这个笑话反映了中西方人对于赞扬的不同回应。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受到赞扬,一般是予以否认或者自贬以示谦逊、礼貌。而按照英美的文化习俗,在一般情况下,受到称赞的一方总是愉快地接受并向对方表示感谢。
  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常常产生一种误区,误认为每一个汉语词语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单词,并喜欢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孤立地记忆词义,而忽略了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许多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如果生搬硬套,势必会造成交际的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将汉语中的“望子成龙”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英美人士若看到此表达很可能会感到诧异,因为“龙”(dragon)在中国人看来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但若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英美人士就可以获得与汉语读者相近的理解。另外在汉语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成语,其中许多喻义与英语中的喻体大相径庭,若片面孤立地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则会造成误解,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两种表述的差异。
  
  四、开展活动,拓展文化
  
  由于学生对外国文化一般没有亲身体验,仅靠教师讲解抽象的文化知识,有时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文学作品,观看一些浅易的原版电影,学唱一些英语歌曲,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中文化信息量大,涉及生活面广,而且从中能观察到很多“语用”现象,这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体验英语国家文化。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和观赏电影时,很容易进入欣赏者的角色,而一旦进入欣赏者的角色,也就进入了学习者的角色。
  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当然包括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不同文化的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防止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语用失误,最终达到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殷志勇《英汉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第1期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李迅 《浅析以动物为喻体的英汉文化差异》[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9期
  5.蒋杰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6.李敏《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方法》[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阶段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和几种有效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第二课堂、意义、活动形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以使学生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展现才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不断加速。英语,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掌握了英语就意味着把握了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截止2008年,我县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上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然而,小学英语还处在摸索阶段,教学上鲜有教学理论研究,有的教师用教中学的方法来教小学,使一些小学的英语教学陷入了误区。随着语言知识难度的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即“四不”,考试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编,教师基本不讲,学生基本不练,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关注翻译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能力;并就如何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翻译;英语综合能力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外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外语交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应用各种策略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 效率 策略 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知识向智力转化
期刊
摘要: 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解释英语阅读教学中内容图式在学生学习,理解与掌握阅读的技能与方法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探讨教师如何在此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与如何通过此理论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  关键词: 图式理论,背景知识,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    英语阅读无论是在英语的学习,考试或日常生活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语阅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图式理论的研究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使得英语阅读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当今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敞开了学习的大门,同时也是对新型的教师所发出的挑战。为此,很多中职英语教师都在进行各种各样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尝试。以RICH的全新视角探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旨在激发对这一问题的新的思考。   【关键词】RICH;中职英语;英语教学法;英语课堂    中职英语教学
期刊
摘 要:针对初中英语朗读教学被忽视的现象,本文提出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英语朗读 概念 做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听力)、说(口语)领先、读(阅读)、写(写作)跟上的语言学习规律,好像没朗读什么事似的,于是忽视英语朗读的现象出现了,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自然地不再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学生不愿大声朗读了,班内出现了读书难
期刊
在上课前,教师们往往采用歌曲热身或课前交谈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使学生情绪高涨,快速地进入“角色”,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这种课前的交流亲近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感到单调。  如何使这种课前的交流更有目的性,更实用一些呢?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又包含课文内容的课前会话,既可以作为揭题的引子,又可以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更为复
期刊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高校英语听力教材基本上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而编写的,因此听力课的课堂教学也是围绕此目标,通过大量强化试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课堂上老师往往先是介绍生词,然后播放对话或短文等,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从几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空、判断正误或者简短问题回答等,最后老师再给出正确答案。以往的这种“放录音——做题目——对答案”的听力教学方
期刊
摘要:用英语思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本文介绍了8种培养高中生用英语思考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译”、重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尽量用英语授课、注重背诵、让学生造句、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强化视听训练和增加学生用英语思考的实践。  关键词:思考;心译;背诵;造句;日记    “用英语思维即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常用的表达方式思维。” (马俊明,1985)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胡春洞说:“学英语而不学用英语思考,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