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回声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编者、教师、学生这三者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三峡美在何处?
  
  《三峡》全文共四段,一百五十多字。第一段总写三峡风光,三峡之美在哪呢?最能体现三峡之美的是什么呢?三峡之美,美在人文,美在历史,美在自然的风光。但自然的风光不是仅凭一句“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就能体现得出的。美是需要人去感受才能体会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屏幕所显示的三峡当然美,但它不是从书中让学生感受到的,而是我们教师硬把它拉扯过来的。在三峡风光中,点缀在沿江两岸的巫山云雨、神女峰、香溪、八宝寨、半都城、白帝城、张飞庙、葛洲坝等等。如果要让学生感受,那也是教师用画面另外展示,从文中是体会不到的。
  文中的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给人的感觉就是夏天“水大、水急”,看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也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在作者对春冬季和秋季的描写中,如果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描写,简直就是牵强附会。冬天,是山寒水瘦,万木凋零,草枯叶落之时,然而作者却把它描写成“清棘峻茂,良多趣味”。诚然,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但不能脱离现实。在对现实的描写中,笔者更不敢苟同。一些教师或评论的分析中,把三峡的秋季分析得凄清而又冷落、悲情。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努力引导学生去慢慢品味。我觉得,这简直是误人子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呢?
  
  二、三峡什么季节最美?
  
  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记忆里唤起与作品所描写的相类似、相接近的各种表象,并通过学生的想像,再造出作品语言描绘的形象。那么在春夏秋冬中,什么时候三峡最美呢?
  著名作家方纪在《三峡之秋》中写道:三峡之秋是热情、明丽、轻快的。它充满了成熟的气息;它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它有着明丽的色彩。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那累累的果实,散发出一种清香——如果我们再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那我们更能感受到秋天的三峡是:山如翡翠,经霜的秋草如满山的杜鹃,江面在太阳的照射下是浓雾滚涌,云蒸霞蔚。
  在《三峡》中作者这样描绘:(秋天)“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高崖上的猿在没有外在的威胁时是不会哀转不绝的,它们正在它们的天堂里过着它们无忧无虑的生活,饮山泉,采野果,优哉乐哉,何来哀愁!而我们却要说它们悲,并引导学生平白无故地去感受这样的美,这岂不是闲来无事白忙乎?我们得让学生明白,秋天的三峡是最美的,如果是去旅游,可不要错过了这大好的时光哟!那么,作者为何这样描写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到它所描写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进行评价。
  
  三、谁流泪?
  
  当郦道元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来到三峡,看到这沟通天府之国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时,他无非是想告诉人们:夏天这里的航运是不行的,非常危险的,只有春冬季方便。至于郦道元所描绘的“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悲悯的眼泪,是谁的呢?它既非渔者的,那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渔者正扯着大网忙于收获,哪有空去擦眼泪;也非行者的,行者正被两岸如画的风光所吸引,笑都来不及,也不会悲;是郦道元为长江上的船工而流下的悲悯之泪!七百里长的三峡,顺流而下已需时日,而再逆流而上,家中的妻儿更是望眼欲穿。一首现代的流行歌曲《纤夫的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已让我们感动不已,更何况在那自然条件艰苦的年代。长江上的船工,他们是多么的辛苦,纤绳所牵引的是生命和幸福。半山腰上,那巴掌大的脚印,既是船工们的汗水滴成的,也是他们的眼泪滴成的。如果我们弄清了这是谁在悲,为什么悲,那么我们不是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体验生活,更好地珍惜今天,创造明天吗?
  当我们弄清了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后,我们就不会给学生留下疑问。当他们以后在八年级(上)语文书中接触到《巴东三峡》和以后接触到《长江三日》等文章时,他们才不会愤然地说:怎么以前的老师是瞎蒙我们的呢!
其他文献
在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作为教育主流的今天,有许多人认为惩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人也赞成这种观点。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见惩罚教育也是专家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我
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演示过程。笔者认为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美      首
作为班主任,谁都希望自己班的学生人人升学,而且进入重点学校。可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制约,人与人的智力、能力等方面总有一定区别。现实中每个学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长其善而救其失,扬其长而制其短。”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应注意态度正确、方法得当,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器。  道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21—1764)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具有现实主义思想;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Janee Austen 1775-1817)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作者几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世间平凡琐碎之事,并以婚姻为主题,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道理,但在这些平凡的事后面深刻地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两个作者
[摘要]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心罰”,扭曲人性,认为对有过错的学生要从“心爱”的角度进行教育;“心爱”如清泉甘露,能拯救心灵。并提出摒弃“心罚”,用心爱播撒甘露感化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罚心爱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令法规明文强调,教师不得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如今诸如罚学生跑步、晒太阳、抄书(单词)、课堂上坐小板凳、打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上好政治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因此,本人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听同一位老师讲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各人的学习效果却不尽相同。出现这样差异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主要在于“第三层次学习”的不同。  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依照循序渐进可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首先,上课听讲为“第一层次学习”,它主要表现为接受性学习,听课质量的高低是基础,这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其次,课后作业是“第二层次学习”,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再次,知识深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且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每年不能少于八十万字”。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少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放弃了课外阅读。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更有责任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精读、
学校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班主任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管理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有一些体会,想谈一下,与同行共勉。    一、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学生都愿意表现自己,追求上进。当发现他们平时的行为与众不同时,班主任不能随意怀疑他们。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语气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表示说话人对发生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持有的态度或看法。英语中有三种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其中,虚拟语气表明假想的、不真实的情况或一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本文就虚拟语气在高中阶段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一总结。    一、虚拟语气在状语从句中的应用    (一)虚拟语气在“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的应用  (1)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从句谓语动词用过去式,碰到be的形式用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