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者,毛泽东从经济运行机制、工业化之路等方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要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两步走;逐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 工业化 现代化 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代表,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难可贵的探索。这个探索基本围绕经济运行机制的选择和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展开。
  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普遍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次,苏联高度集中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成为我国重要的借鉴。再次,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根据地建设和解放区管理经济的做法成为建国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经验。最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单一,成为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社会基础。这一高度集中的“仿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建国初期乃至“一五”时期,因其适合国情,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同时,它也强化了人们把计划与市场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念,这种体制的弊端在随后日益凸显。
  毛泽东关于中国走工业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此后,他又明确指出:“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①在发展工业化的方针上,新中国经历了一次从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转变。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觉察到苏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的独立思考,其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强调要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开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论十大关系》的工业发展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在文中,毛泽东首次把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此后,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这是符合当时我国所处历史条件的,可以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要同时并举。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主体”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的“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是同生产关系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这是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也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胜利,
  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大致分两步走。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问题的思考虽然发生过认识上的反复,经受了一些挫折,但整体而言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仍然是卓有成就的。
  1955年3月,毛泽东曾提出在国民经济很落后的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指出可能经历十五年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②这里,毛泽东从国情出发,初步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5年12月,毛泽东提出要加快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左”倾错误全面形成,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1960年冬天,党中央和毛泽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到1966年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分两步走,先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但这一战略设想很快被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所打断。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逐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在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就中国经济结构合理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第一,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鉴于苏聯和东欧各国因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排斥农业和轻工业造成的弊端,毛泽东认为:以重工业为中心,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1962年,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把工农业关系概括为“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第二,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逐步实现工业地区布局结构合理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当时,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帮助后进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毛泽东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促进了内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但由于对战争形势作了过分估计,因而也存在着规模过于庞大,投入过多,建设不配套,投资效益差的问题。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逐步实现农业、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毛泽東指出,在经济发展中要顺利实现工业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来保障,这就必须加强国防建设,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但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国防工业。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鉴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毛泽东提出,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自主权利;毛泽东认为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问题上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存在他甚至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在对待商品经济问题上,尽管没有摆脱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思想框架,但针对中国国情,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是要缩小,而是要扩大。
  第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1958年6月,毛泽东在一份批示中完整地论述了工业化道路中自力更生的方针,这就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③此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强调工业化道路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不要外援,不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郑重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毛泽东还指出这种学习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必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坚持的方针。此外,毛泽东还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应当加强政治民主化,并创造出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他认为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是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实施的政治保证。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指出要采取“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
  总体而言,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及实践经验的限制,虽然毛泽东难以更深刻地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特别是难以深刻揭示经济体制模式及经济结构模式对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影响,不理解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但是他对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毕竟开启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为后来人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路,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留给后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其他文献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综合多民族国家的现状,制定出民族区域自治方针,通过不断地开展民族工作、实施民族政策来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提高民族生活质量,从而从制度上、生活上,保障及支持少数民族的发展,以获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认同。文章就渝东南少数民族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上分析当前民族认同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政策 身份认同 渝东南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
【摘要】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在总体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产业意识淡薄、人才缺乏、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消费需求不足等。因此,建议转变思想观念,打造强势品牌,强化人才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文化消费,以实现河北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文化产业以其具有“绿
【摘要】近年来,古老的戏曲艺术受到来自快捷方便的电子信息的强烈冲击,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戏曲事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一个全国性难题。戏曲走向旅游市场,重新探索市场,争取新的观众,不失为一个传统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好办法。  【关键词】文化旅游 桂剧 开发利用  近几年,全国各地有多家戏曲团体进行旅游演艺市场探索。从2010年《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
[摘要]在美国开始实行70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之时,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也正快速迈进,但专家对于我国应选择何种金融监管模式各执一词。通过分析我国金融业对统合监管模式选择的现实依据,借此提出在我国建立金融统合监管模式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金融统合监管混业经营金融监管改革监管模式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金融与外界的联系
工科研究生到企业兼职,一方面能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另一方面,企业兼职拓宽了资助渠道,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更易被研究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经济结构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投资结构、对外开放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齐齐哈尔市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21世纪我国缩小贫富差距、平衡收入分配的重要举措,而公共产品供给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有利于制定政策时因地制宜
【摘要】保障农民现实的平等地位,是增强农民权利意识的基础。实现平等,首先有赖于立法上的平等,即通过科学的立法程序保障,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对各方利益平等地重视;从而将宪法上的平等转化为具体制度中的平等,将法律文本上的平等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平等。  【关键词】农民 平等权 保障措施    作为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当前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发展仍处于从应有权利和法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