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的“问题导学”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式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语言积淀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该如何实践问题导学。
一、有效发问,激发探究思维
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蕴涵在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借助问题,使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文本的突破口。
(一)借题发问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带有较强的问题性,教师可以以题目为突破口,或设问或引导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由题目出发,师问:老师认为本课的题目应该这样写,放大“山”字,你是否同意?如同意,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如果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们还会说到放大“移”字和“愚公”。通过课题的辨析,可以使学生理清以下内容:移山的艰难包括愚公的老迈,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人力的单薄,还有他人的质疑(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激发,有效借助问题去探究文本,能抓住文章的题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
(二)疑中发问
语文教学时,当学生出现思维困惑时,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释疑。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两人的态度一样吗?写他们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愚公人物形象,与愚公形成对比)师问:有这么多的困难都阻碍着愚公,却没有阻止他移山的决心,可见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目标专一,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师问:通过对比,又可以看出智叟是个怎样的人?(除了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还会有学生说到智叟也有其“智”的地方,自然引出下一个辩论环节)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单靠理解字面意思还是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挖掘、感悟,学生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而“问题导学”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能起到重要的点拨作用。
二、适时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题导学”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 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借助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之中。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对于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谁智,千百年来人们都争论的喋喋不休,今天就让我们来个辩论赛,对这个问题来一番唇枪舌剑吧!(将两个班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愚公实愚,智叟实智。反方观点:愚公真愚,智叟乃智。学生各持观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教师小结:其实,愚公是大智若愚,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去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这和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体现在以下的诗句中:(幻灯片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巩固拓展学习空间,把学生引向生活大课堂
学生通过自己梳理所学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同时,巩固落实,完成当堂检测题目,当然当堂检测题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另外,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不绝的源泉。
以《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发问:有人说“愚公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当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联系自身学习经验,或者联系当下社会,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当代社会依然需要愚公精神,尤其是面对中考的我们更应该发扬愚公精神,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力争上游,这样才能决胜于中考。
总之,要让“问题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语文教师更多的积淀,更全面地把控“问题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创新的构建课堂探究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文本,探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莫里.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5]李伟根.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新音符[J].语文天地,2011.
作者简介:张静,女,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中教一级,现任教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式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语言积淀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该如何实践问题导学。
一、有效发问,激发探究思维
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蕴涵在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借助问题,使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文本的突破口。
(一)借题发问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带有较强的问题性,教师可以以题目为突破口,或设问或引导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由题目出发,师问:老师认为本课的题目应该这样写,放大“山”字,你是否同意?如同意,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如果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们还会说到放大“移”字和“愚公”。通过课题的辨析,可以使学生理清以下内容:移山的艰难包括愚公的老迈,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人力的单薄,还有他人的质疑(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激发,有效借助问题去探究文本,能抓住文章的题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
(二)疑中发问
语文教学时,当学生出现思维困惑时,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释疑。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两人的态度一样吗?写他们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愚公人物形象,与愚公形成对比)师问:有这么多的困难都阻碍着愚公,却没有阻止他移山的决心,可见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目标专一,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师问:通过对比,又可以看出智叟是个怎样的人?(除了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还会有学生说到智叟也有其“智”的地方,自然引出下一个辩论环节)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单靠理解字面意思还是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挖掘、感悟,学生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而“问题导学”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能起到重要的点拨作用。
二、适时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题导学”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 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借助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之中。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对于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谁智,千百年来人们都争论的喋喋不休,今天就让我们来个辩论赛,对这个问题来一番唇枪舌剑吧!(将两个班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愚公实愚,智叟实智。反方观点:愚公真愚,智叟乃智。学生各持观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教师小结:其实,愚公是大智若愚,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去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这和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体现在以下的诗句中:(幻灯片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巩固拓展学习空间,把学生引向生活大课堂
学生通过自己梳理所学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同时,巩固落实,完成当堂检测题目,当然当堂检测题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另外,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不绝的源泉。
以《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发问:有人说“愚公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当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联系自身学习经验,或者联系当下社会,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当代社会依然需要愚公精神,尤其是面对中考的我们更应该发扬愚公精神,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力争上游,这样才能决胜于中考。
总之,要让“问题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语文教师更多的积淀,更全面地把控“问题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创新的构建课堂探究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文本,探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莫里.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5]李伟根.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新音符[J].语文天地,2011.
作者简介:张静,女,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中教一级,现任教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