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题材纪录片的视角转换及价值建构探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some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和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故宫有着辉煌恢弘的建筑风貌,以及至高无上的历史意义.我国“故宫”纪录片的创作题旨相对统一,试图描摹出六百年沧桑岁月中“看见”与“看不见”的紫禁城,着眼于外物的迁流变幻和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形成“变”与“不变”的错落之感.自第一部故宫题材纪录片《北京紫禁城》(1962)横空出世以来,关于故宫的纪录影像开始迭代更新.其中,《紫禁城》(1985)和《故宫》(2005)是两部不得不提的重磅作品.《紫禁城》开全景式实录故宫之先河,以故宫相关人物、建筑、文物为引,讲述明清两代历史之兴亡.《故宫》则将故宫作为帝后御花园的至尊、宏阔、神秘渲染到极致,所引史料详实、主线明晰,是精英视角下历史纪录片的集大成之作.“微纪录”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近十年来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2012)、《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故宫新事》(2017)、《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八大作》(2020)等作品,擅于以微言抒大义,网络微纪录片的传播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故宫主题上.其叙述视角由宏观整体,转至微观局部,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短、平、快”的观看方式,明显体现出向年轻受众倾斜的意识.今日的故宫题材纪录片旨在贯通今古,以真实再现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回归到“人”的故事讲述上,重感人文情怀的温度,成功召回了大众文化对纪录片文本的解码意识.
其他文献
在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以鲜活的扶贫故事为基础,以宏大创作格局关注乡村振兴,用真实、细腻的叙事手法勾勒扶贫干部群像,实现了“扶贫先扶志”的生动表达.电影《天地之间》采用“青春化”叙事策略,践行回归朴素的创作理念,用影像的方式向扶贫干部致敬,叙事内容与影像画面相互交织,描绘了精准扶贫的山乡画卷,立体呈现了秀丽的乡土中国.
期刊
雨果·明斯特伯格是电影学界最早研究电影理论的理论家之一,当他在1916年完成《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时,学界还没有任何先前的范例可以借鉴.在此之前,他以在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成绩引人注目,研究范围转向电影之后,他的著作也分为电影美学和心理学两部分,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明斯特伯格的一系列著作主要从素材、方法和形式三个基本方向入手,从形式主义角度阐释了电影的心理学与美学原理,令当时认为电影是一种粗俗娱乐方式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期刊
西部片这个概念发轫于美国,指以美国西部为地理背景,根据西进运动时的很多奇闻轶事创作出来的影片.[1]19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西部开发计划,许多来自东部的普通人大规模前往西部地区,掀起了一轮淘金热,好莱坞以此为背景拍摄了许多宣扬美国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精神的影片.后来一些学者将“西部”这一用法移植于一些中国影片中,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西部题材影片与美国的西部片虽则都是以两国西部地区为拍摄背景,但其间蕴含的文化意涵却大相径庭.
期刊
儿童文学教学中,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对儿童文学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输出展示,更是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创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指导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二,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回归童真;三,创编方式的指导先易后难,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四,针对句式、选词、押韵的指导;五,针对意象选择的指导;六,针对素材的选择指导。
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是在当今世界影坛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现实本质的深度关切,围绕着生命、苦难、真相等宏大的哲学母题展开.在创作前期,贝拉·塔尔以传统现实主义的视角切入真实的匈牙利社会,以纪录片式的视角关注社会底层民众与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贝拉·塔尔开始以更加个人化与风格化的独特电影语言,利用电影影像进行更加深刻的现实沉思.
期刊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共性与精神理念,具体表现为行孝尽忠、责任意识、民族归属感、乡土观念、爱国主义等.家国情怀“以天下一体为逻辑基础,以忠孝一体为价值凝练,以经邦济世为社会实践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价值理想”[1].近些年来,家国情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旋律电影中,如《我和我的祖国》《消防英雄》《攀登者》等,纵观这些主旋律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往往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同样,电影《守岛人》当中也对家国情怀进行了充分的表现,但与上述绝大多数主旋律电影所不同的是,
期刊
在新的话语文化形态下,主旋律电影需遵循影像创作规律,以时尚话语形态来表达宏大叙事主旨,使观众充分体会其中彰显的感染力与戏剧性.[1]塞罕坝是具有特殊含义与文化象征的场域,在三代造林人的努力下,塞罕坝从沙漠到绿洲,从贫瘠荒芜到塞上明珠,造林人用艰苦奋斗的伟大壮举书写了生态中国的最美画卷.以塞罕坝建设故事为创作基础的主旋律电影《那时风华》,创作视角独特,镜头画面优美,主旨表达鲜明.影片生动描述了塞罕坝建设者们抗风沙、斗饿狼的壮举,塑造了以唐学燕、李建设、苏铁和郑百团等为代表的青春热血人物.该片将情感表达与时代
期刊
随着中国纪录片类型多年来的发展,这个概念的语境本身在不同的媒介发展时期产生了一步步的变化.随着一系列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先后登上大银幕,纪录片这个类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在反映重大社会议题和探讨文明演变的问题上搭建了广泛的舆论平台.相比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登上大银幕的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多地采纳了电影的叙事手法.作为电影类型片的分支之一,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因此越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事实上,在影视作品中,“伪纪录片”的手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媒介方式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变革,纪录片的叙事话语问题再一次出现在
期刊
由腾讯视频出品的《此画怎讲》将自身定义为我国首部“名画真人番”纪录片,指明了本片的创作意图和形式创新,在创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解读阶段,已颇具青春时尚的潮流气息,引用了许多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古与今的碰撞、中国古典传世名画与现代真人演绎的结合,或将成为《此画怎讲》探索名画艺术内涵与价值外延的核心途径.本片每集时长仅有5分钟,每周一次性更新5集,这种“少量多次”的更新方式,加快了纪录片出现在大众眼帘的频率,与青年群体的接受观念十分契合.纪录片还主打幽默轻松的小剧场风格,以“短、平、快”的叙事策略迎合融媒体时代用
期刊
在双减大背景下,如何更加高效、高质量的提升课堂质量,这一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教育行业重点关注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也逐步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纵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模式,教师们更多、更常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即通过多背诵、多作业、深化记忆来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但是,此类教学方式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性,属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产物。为此,如何更好的构建高效课堂,转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营造教学氛围、增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开拓思维、形成合作学习、增加质疑和激活思维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