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承舞跃 润物无声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晓庆女士
  潛心於文化、艺术与教育行业二十四载有余,在利益交错的商业浪潮下,她拒绝从众式的填鸭式教学,创立多元化的香港文舞汇教育中心並积极参与各类传统文化群体,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合当下最新潮的元素,在创新与变化之中巧妙地弘扬中华文化。从幼童至成人,跨越年龄与阶层,她和老师们将爱心化为言行,寓教於乐,将东方思维方式传授给普罗大众,诠释华夏之魅。
  融汇文舞 拒绝从众
  初识“文舞汇”卻莫名地被那看似淡墨轻彩的Logo所吸引,伴随文舞交汇书法字体飘逸而出的弧形,如彩带般的光影摇曳於後,又恰似阴阳八卦之中的和谐分割,正如其通过音读、行姿、习字等基础锤炼,於潛移默化之中传授历史文化与文舞意形的能量守恒,並让人受益终身。
  及至浏览到文舞汇的宗旨“以文载舞、文承舞跃、以舞弘文、舞悦文传”,这种感觉愈发变得强烈。“以文化承载多元艺术形式,赋予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以多元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文化,以感恩喜悦之情传承传统价值。”正是这种思想的普惠,让进入文舞汇中心的每一位求知者,总能以最舒心的学习方式从文化的源泉中获取力量。
  作为文舞汇的创办人,张晓庆女士从小就与艺术结缘,幼年时受母亲熏陶喜爱並开始学习舞蹈。於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舞蹈编导期间,她已经开始思考肢体语言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表达情绪和思想,並崇尚创新与创意的艺术表达。她在青岛电视台从事了近四年的主持人岗位,後离开体制进入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北京长城国际影视担任广告策划,负责对外推广宣传,诸如德国莱卡相机的推广和营销等高端大型活动。再後来因为家庭角色的升级,随着女儿的降临让她有了新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也因此与家人定居香港。
  来港初期她也曾想过延续舞蹈事业,但机缘巧合之下,曾任青少年电视节目主持的她,因有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促使其语言艺术教学的事业之花率性绽放。
  据我们所了解,文舞汇教育中心是从事普通话、中文教学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机构,而张晓庆女士的语言艺术课程就是文舞汇的核心实力。在她引领下,文舞汇渐渐被视为香港以及内地教育产业中语言艺术培训行业的标杆。文舞汇教育中心的语言艺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团队均长期担任香港及内地各大朗诵比赛资深评判,同时也广受邀请参与录製普通话教材、影视作品配音等。
  不过这只是其中之一,文舞汇教育中心更像一个文化的丰富多产的矿藏,涵盖从语言艺术、舞蹈艺术到创意思维训练等多元化艺术授课形式。在中心内没有年龄的限制,而广泛地链接社会各团体,开展活动,设置了适宜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及至成人各阶段、各层次的课程,同时也开设有针对特殊需求的点对点服务课程、外派培训等特色课程。
  在与张晓庆女士交谈中,她极具感召力的声音总令人感受着如清朗的阳光照耀,让我们备感愉悦,她眼中的教育事业是一项非常艰巨但极富趣味性的快乐遊戏。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会吸引到孩子们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缤纷有趣的表现形式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只有让中华文化和年青一代的成长发生关联,让他们觉得中华文化与自身的成长息息相关,这才能成功地向下一代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许正因为有张晓庆女士这般以孩子的天性为根本,以文化传承为初心的教学理念的坚持贯彻和实施,在文舞汇教育中心内,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也正是来自那些孩童们的天籁般笑语和无邪的笑容,在这里教与学都是快乐的,是自由的,师生间互动感染,彼此增益。
  润物无声 寻根文化
  在利益交错的商业浪潮之下,被日益肢解的传统艺术文化总是不断地陷入各种困境,“造假门”“抄袭门”等哗众取宠式地博人眼球,无一不在向社会展现着世人的焦虑与不安,追本溯源大抵都是来自文化自信心的缺失,和自身价值的不确定。
  正如在香港这个备受歆羡与质疑的两极化城市,有人向往这里的繁荣经济,有人质疑它的“文化沙漠”属性。但在这个多元化的城市其实充满更多的可能性,而人们对於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也更加敏感於寻求来自根文化的安全感。
  “没有经济的文化是贫瘠的,没有文化的经济是空虚的。”深谙两地人文差異化,且已为人母的张晓庆女士,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长期遊走於两岸四地文化活动及遊学访问项目中,也因此看到了这座现代化城市所缺失的文化及艺术的养分,也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她自言在与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能单单是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提高,更需要一种健全的历史观、宏大的世界观、多元的价值观以及正确的道德观、笃定的人生觀。
  在她看来,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印跡都是在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传承下来的,远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是需要一个漫长而耐心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而任何知识学习的基本动力都源自於好奇心和兴趣,如何培养孩子们在互联网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的时代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探求和追寻的求知欲是重中之重。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魅力,她在香港教师团体、青年团体、学生团体中搭建了一个可以触摸到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将传统文化与青年一代的生活、工作、学习交融互动。诸如,“愿·圆元宵文化集市及喜乐会”的文化艺术主题活动,借动漫基地的平台开展了互动课堂体验式的文化集市形式;以及“中秋赤柱聚会——中华服饰街拍及华服赏乐派对”,通过穿着中华传统服饰进行街拍和中华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会的形式,把全港各界喜爱中华文化的年轻人凝聚到一起。   与此同时,张晓庆女士也是中华民歌艺术推广协会重要推动者,她积极将各种现代流行演绎方式与民歌艺术相融合,绽放独属於民歌艺术的华章。他们还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创意大赛”,用Rap唱《三字经》、用功夫操来演绎《弟子规》、用朗诵剧来再现《木兰辞》,将太极文化与现代舞结合等等,将经典智慧与当代艺术手法无缝融合,给予了全新、有趣的演绎。
  此外,他们还通过各类互联网社交途径加大文化教育的普及,长年在脸书与喜马拉雅FM上进行教学方式及哲学理念的分享,帮助更多的父母及孩童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更全面的家庭养育理念,並形成属於东方的家庭教养思维模式,引导家长在面对孩子关於人生哲理方面的提问范畴时,能夠正视来自孩子和自身的问题,真正地和孩子共同成长,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自身的成长功课。
  不难看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若能在互动玩耍乐趣中,顺其自然地接受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启迪,那将是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幸运。张晓庆女士也提及以朗诵的方法来进行的背诵不失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背诵看似枯燥,但若加以朗诵这种表演艺术,以及正确有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对文章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演绎,便如同播种,经历萌芽气候,随着各种历练养料的助力,最终得以茁壮成长。朗诵艺术看似简单,卻是一个完整的个人认知及逻辑体系升级的完整过程,所涉及的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文学作品,注重个人理解与情感的投入,将作品的人文特性和思想精华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培育种子成长的过程开始总是比较漫长,但心中的种子一旦开始发芽,便会成为孩子们未来生命成长和人生际遇时刻的贵人,护其终身,受用终身。
  逸舞飞扬 舞悦文传
  除了要处理文舞汇教育中心内日常事务以及各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协会及团体活动,张晓庆女士还创立了一个非牟利的舞蹈团体——“逸舞飞扬”,召集了许多爱舞的年轻人一起用挥洒自如的肢体语言去解读中华文化的信息。
  因为在香港有很多机会让年轻人都接触跳Hip-Hop、Jazz等现代舞蹈,所以她也希望能为同样对中国舞蹈感兴趣的人们提供自由的舞动空间。而逸舞飞扬成立至今,除了培养具有专业舞蹈技能的舞者外,也向零舞蹈基础人士授课,如今队伍也愈发的庞大,累计下来教授的学生百餘名,遍佈香港各个阶层与年龄段。
  除此之外,张晓庆女士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评级香港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致力推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她在舞蹈训练中,时常会给学员们讲解不同的民族舞蹈背後所蕴含的文化,通过舞蹈反推文化,从历史、地域、习俗入手让学员了解各种民族舞蹈的形成,而非机械性的训练而成。她也喜欢在舞蹈里插入一些现代或者其他地域舞蹈元素,如在新疆舞里融入中东肚皮舞元素,提升观赏性与趣味性。
  由於舞团本身是非牟利性质的,团员们参加演出拿到的费用都会用作团内开支,团员们也非专职,日常工作也異常繁忙,但每個人都是因为兴趣聚集在一块,没有义务卻都自觉承担团内工作並尽心排练舞蹈,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也经常借助舞蹈的形式进行社会筹款,用於支持公益事业。
  不过,舞团也只是一部分,张晓庆女士本人极为热心於社会公益活动,她与友人先後参与捐助了三所希望小学。在“全港普通话教师义工联盟”的团队中推广诵读经典的活动以及排练“弟子规功夫操”的排练活动等类似活动。文舞汇也会不定期举办读书会、座谈会、绘画班、朗诵交流和比赛等,形式灵活互动地在青年中形成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氛围,让更多的青年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和每一个参与活动的青年人一起舞出不一样的青春。
其他文献
卢业惠先生  一位文化工作者,他博览群书,富有才气,集记者、编辑、设计师、文艺家於一身;他有胆有识,能说会做,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懂分寸,不拘泥,褒贬世事,是非分明;他有大智慧、大格局,笔直善良,真诚宽容,直语一席触心弦,良言一句暖三冬。人生一世,他谨慎落笔,认真写好每一词、每一段,让全篇精采。  妙笔著文章 出口齿留香  汉字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因为文字,中华民族
期刊
黄北金先生  一位与艺术结缘,与艺术为伍的豁达之士。很难想象,一位主理装修工程行业的佼佼者,竟然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黄北金先生就是这位成功跨界发展且得到书法艺术家拥护的企业家,他开设有听泉馆艺术品一人有限公司,将各种艺术珍品聚集於此,让热爱艺术的人找到心头之好,让艺术家将自己的佳作推向社会,散发艺术的芬芳,为澳门艺术的繁荣发展倾注了一份心力。  艰辛创业,立足澳门装修业  1979年,阔别家乡,从
期刊
邓梅巧云女士  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现今致力於宗亲联谊及国粹文化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在她的身上可以寻见文人、商人与善心的融合点,她有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感,也有着从事商贸事业带来的智慧积淀以及共享精神,更有着相信因果轮回大道並以正心修德的坚守。她以文化为主菜,以素食为佐菜,於浮躁现世,尽心也精心为世人烹饪一碗碗“文化素食”。  养心素食 内藏千秋  在急功近利、追求眼球效应的当下,总能催生出
期刊
日前,供职於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姜文国教授因其在“国际癌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伦敦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王储查尔斯亲王亲自授予的2017年度“大英勳章”, 成为首位获得这一荣誉勳章的原籍为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大英勳章全称为“大英帝国最傑出成就勳章”,也称不列颠帝国勳章,主要颁予在艺术、科学、医学、体育、教育、商业和金融等领域长期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其贡献对人類及人类生活有重大积极影响。据了解,姜文国
期刊
郑善武先生  中华传统太极拳的忠实推动者与传承者。机缘巧合之下,他与太极拳结下了深厚情缘,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拳友,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健康的体魄,练就了平和的心态,也真正体会了“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含义。十五年来,他德艺双馨,不但在两岸四地的各大太极赛事中频获殊荣,更创建了善武太极学会,用心授拳,将陈式太极正脈传承。  结缘:从“老人拳”到拳不离手  没接触过太极拳的人,都感
期刊
麦锦超先生  与香港书法名家陈更新先生並誉为“书画孖宝”。年幼接触书法後,他笔耕不辍,打下深厚的书法功底;九十年代已入选当代香港艺术双年展;退休後全身心投入书画的研习,如痴如醉,尽享瀚墨之乐,既能入帖,又能出帖,既能师古,又不泥古,寓行草入隶书,古为今用,走出一条新路。  割捨不断的翰墨情缘  读书时代,麦锦超先生就对书法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他说,几十年前香港学习书法的人极少,所幸学校还能开设书法课
期刊
李晓湖先生  民间私人收藏家。知足常乐的他走在岁月的路上,一路繁花似锦,在历经一番如日中天的事业发展之後,逐渐褪去商业的繁华,将自己沉浸於收藏名人字画与扇面的艺术之中,研究、结集出版,一边享受艺术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精神上的享受,过着艺术相伴的清閒、温暖的日子,一边保护着一批中国书画艺术遗产。  他说:“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很不容易,总是要留下点什麽。”已经出版的两本书,及正在编著的《前贤文札·诗牍
期刊
黄特平先生  是著名葡萄酒品牌“百利达”的第二代掌门人。  “我们的成功秘诀是:用心做好每一瓶酒。”百利达由黄特平先生的父亲创立以来,一家三代为之苦心经营,只为打造酒中精品。今日的百利达,是澳洲葡萄酒领军者,它从大洋洲而来,立足香港,进军内地,在国际知名评酒大赛中累计所获国际奖项已超500项,成为新世界葡萄酒品牌中的典范之一。多年的奋斗,百利达在黄特平先生的带领之下,深深扎根中国内地,前途似锦。 
期刊
蔡德安先生  是一位以艺术养生、以艺术为乐的艺术坚守者。因年少执念,蔡德安先生沉浸於艺术世界半个多世纪,为之痴迷。他自幼喜习舞龙狮,长大之後专注传统工艺家具雕刻製作,是一家大型出口传统工艺家具厂的管理人。2004年,他全身心投入艺术海洋中,习书法、国画、篆刻、装裱,行草皆佳,水墨颇灵,篆刻深得要领。近年,他将之前专业化为兴趣,埋身木雕传统工艺,精雕细琢,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且乐在其中,以艺术装
期刊
张肇桓先生  很年轻,因他才二十岁,大学还未毕业;而他又不“年轻”,因为他比一般的年轻人思想更为成熟,敢为人先並创办了肇才教育。他既有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敢想敢做,又有企业家的远见与睿智。他目标明确,投身教育行业,並立志做不一样的、“全面定製”的教育中心。热情澎湃,有的放矢,在未来的事业领域里,他依然敢拼,因为——年轻无极限。  办肇才教育,圆学子梦想  2017年6月8日,肇才教育开幕典礼暨鸡尾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