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的江湖梦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武初混江湖时,刚过十六岁生日没几天。他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在街上混了几天,发誓这辈子永远不要像爸妈那样种菜卖菜,见人就一脸卑微地笑。
  那天黄昏,我和他妹小雯躲在他家后墙角,听他小声给我们讲述他如何经人引见,成了西园最大的混混、外号大头的小弟,直讲得两眼放光,双颊涨红,比中了大奖还激动。我和小雯看着他那干瘦如柴的小身板,同时发出不信任的嘲笑声。
  我和小雯有充足的理由嘲笑小武。那一年,我们跟着比我们大四岁、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小武上学时,被两个初一年级的学生拦住去路,我和小雯求救似的望着小武,指望他出头。没想到他却很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五毛钱,恭敬地递到其中一个学生手里:“老大,不成敬意!”他还扭头冲我们龇牙:“磨蹭啥,还等着老大亲自动手啊?”我和小雯只好乖乖地一人交了五毛钱才脱身。事后,小武解释说:“这叫好汉不吃眼前亏,知道不?如果让他们翻出我书包里的一块钱,那才亏大了呢!”
  可是此刻,小武讲得豪气冲天,拍着瘦弱的胸脯向我们许诺:“以后有哥罩着,看谁还敢欺负你们!”
  小雯不客气地提出一个我也疑惑的问题:“哥,混混都要打架吧,你打得赢谁?”
  这个问题让小武有点儿尴尬,他一愣,随即笑了:“哥不靠拳头,哥用脑子闯江湖。”
  后来,我和小雯知道了。小武说的靠脑子闯江湖,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见谁都叫哥。不管是比他年长的还是年少的,他见人一律缩为小弟。
  在外当小弟的小武最喜欢给我和小雯讲他混江湖的辉煌经历和见闻,或许只有在我们面前,他才能体会到被尊称为“哥”的美妙滋味。听得多了,我们也怀疑,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如何能从那些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里一次一次全身而退呢?
  小武诡秘一笑,故作潇洒地吐着烟圈,蛮有经验地说:“你以为你哥我傻啊,一看形势不对,脚底下赶紧抹上油溜呀。”
  就这个爱脚底抹油的小武,后来竟成了西园混混界的英雄。那次,西园与北园的混混在两区交界的一个台球室闹翻了,按江湖规矩下了战书,约定午夜时分在西郊水库前掐架。那天月黑风高,正是混战良机。小武借着淡淡的月色,像条灵活的鱼一样,在板砖和铁棍间躲来躲去,一不留神,躲到了大头前面。说时迟那时快,北园老大的铁棍呼啸而来,结结实实砸在小武的胳膊上,他惨叫一声,不省人事。
  醒来后的小武才知道,他无意中替大头,准确地说,是大头认为他替自己挡了一棍。大头说那一棍本来是直奔他面门而去,幸亏小武用胳膊挡了那么一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武用右胳膊骨折的代价,成了大头的救命恩人,比他年少的混混都改口叫他“武哥”了,这让小武感到很荣耀。
  但不久,小武和大头差点儿成了仇人。
  那是小雯第一次高考落榜,情绪很低落,小武特意约我陪小雯逛街散心。在市中心商业街,我们遇到了大头。就一眼,大头看上了小雯。
  大头要与小武结亲,小武说啥也不同意。逼急了,小武就向大头下了战书,两人打一架,谁赢谁带走小雯。
  这场约架轰动了整个西园混混界。据说那天观战的混混很多,都是抱着看小武笑话的心态去的。
  大头根本没把小武放在眼里,他志在必得,说自己半条胳膊就能把小武撂趴下。
  谁也没想到,小武掏出的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当然,那把匕首是不可能扎向大头的,而是扎在他自己胸前。他瘦小的身板站得绷直,目光直视大头,毫无平时的畏缩,一副不要命的样子。
  大头可不愿为了一个有点儿心动的黄毛丫头惹上人命官司,那场架最后以小武请大头吃了顿大餐而结束。老大的面子没丢,小弟的妹子没被带走,皆大欢喜。
  小武照样跟着大头混,無非是跟在一群混混后面虚张声势,到底也没有成为他梦想成为的人上人。
  小雯复读后考取了公安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小城下面的一个乡镇派出所工作。
  就在那年夏天,在西园混了十年的小武退出他立志扬名立万的江湖,金盆洗了手,盘了一个小店,卖起香烟啤酒牛奶豆花,和西园彻底断了联系。
  小武说,妹妹是人民警察,我这做哥的不能给妹妹丢份儿。妹子你瞧好吧,凭哥这脑子,早晚在商界混出样来。
其他文献
黄昏后的大漠,斑驳、诡异、蛮荒,感觉一切都是假象。出了帐篷,漫步在这样的天地里,看天光云色,群山起伏如练,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好像血液也融进这灰暗的暮色里。  那是七月里一个炎热的黄昏,天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地平线远处有电光闪烁,乌云开始密合。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沙暴即将来临,让我在陵园地下通道的照壁前避一避。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往返于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大漠与荒原之间,并对那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
期刊
一九四三年的一个下午,日落时分。沂蒙山脚下一个三角形的小山村。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里,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小女孩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假小子。小男孩也是圆脸,也红红的,只是性格有些腼腆。不看他们的穿着,很容易混淆俩孩子的性别。打花头巾的女主人,弯着腰在井台边淘米,不时看一眼玩耍的孩子。  女人打着眼罩望望西山,一轮红日像烧红的火盆正徐徐往山顶上落。女人放下瓢,起身到屋子里拿出一张煎饼,一撕
期刊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
期刊
乾隆十七年,潍县县令郑板桥为民请赈得罪权贵,一怒之下,挂冠回到兴化老家。一开始,不免失落,时间久了,反觉有一种闲散的美:虽然日子清苦点,但可随意泼墨,不仅可自娱,还可换银子买米。  郑板桥的画多是石竹兰,兴趣所至,性情所至,信手勾勒,涉笔成趣。将其字画裱了,挂于书房客厅,顿时便有一股清幽俊逸之气,立时将主人品位提升了不知几个档次。  当然,偶尔也有老友讨字画,但哪里是讨呢,往往拿了字画赞叹着,不经
期刊
世上的女人有两种:胸大的,胸小的。男人稍有区别:看似胸大的,看似胸小的。  看似胸大的,里面塞的是烂稻草。这是谁?我不说,你会晓得的。看似胸小的,是在故意窝着憋着。这又是谁?我也不说,你也会晓得的。  我刘邦在世人眼里,尤其在我那位西楚霸王项羽哥哥眼里,从来都是个没胸的小瘪三。嗨!姑且我就认下吧。为啥要认下?有没有胸自己最清楚,干嘛要让别人看出来?树大招风,胸大,自然招眼光。天下人的眼光都盯着你了
期刊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记不清挨了多少打,但打过以后。我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日子。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父亲打。  14岁那年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因为,那年秋季,父亲对我实施了一顿暴殴,让我的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非常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整整八年的时间里,我没
期刊
那是个春天。春早嫁给老憨的第二天,就到村外的岗坡上挖了棵酸枣树,在家门口旁边挖个大坑,担了满满两桶水倒在坑里,等水渗完了,就把酸枣树栽下去,培上土,把四周用脚踩实了。她累得满头大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捋了捋刘海,看着齐腰高的酸枣树亭亭玉立在自己家门口旁,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灿烂。  这时老憨从家里出来,顺手就把酸枣树拔了,撇在了一旁,说:“门口栽棵酸枣圪针干嘛哩!不当吃不当喝,光等着扎人呀?”又从
期刊
但见一人立于地上,头大臂粗,体阔腰圆,正使劲地抽着战马,战车宛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去。那人徒步飛奔,速度极快,恰如脚踏风火轮,一会儿就赶上了战车,然后双脚一蹬,一个鹞子翻身,便稳稳地窜上了战车,身子未见一丝摇晃。随着驾驾的驭马声,战车宛如一阵疾风,卷起尘土,飞奔向前。啊?众人惊呼,前面是悬崖峭壁。随着一声马嘶声,战车戛然而止,定睛看去,离悬崖边缘仅一步之距。好险!  战神!战神!战神!士兵们不禁啧喷
期刊
屋内,水生努力地把他爹的腳往热水浸,他爹较着劲把脚往外挣。寒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像锥子一样扎在父子俩身上。水生急了,爹呀,这都啥天气了,你还非得用冷水泡脚?水生不明白,被老寒腿折腾得死去活来的爹为啥拒绝泡热水?  今晚无论如何不能由着他了。这样想着,水生双手加了点劲,老爹别着身子与他僵持着拼死往外挣。水生火了,爹呀,你到底倔个啥劲?  老爹自顾自打来盆冷水把脚伸了进去,一声闷哼,他整个身子都抖了起来
期刊
母親在他面前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他才突然意识到,母亲已经很老了,需要一根支撑身体的拐棍。  他经常到外地出差。好多次,出发前,他都想起要给母亲买根拐棍的。可是,回到家时,他从大行李袋里掏给母亲的礼物,没有一次是拐棍。  终于有一天,给母亲买拐棍的事,在他脑子里扎了根。从此以后,他每到一个地方,办完公事,总要去老人用品店买根拐棍。  渐渐地,他的房间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拐棍,有竹子做的,有木头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