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记不清挨了多少打,但打过以后。我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日子。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父亲打。
  14岁那年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因为,那年秋季,父亲对我实施了一顿暴殴,让我的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第二天,我又累又饿,非常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整整八年的时间里,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
  母亲不许父亲再打我,父亲便用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因为我一旦吃肉,就会出现条件反射式的呕吐,母亲整天唉声叹气,说我那超瘦型的身材与长期吃青菜有关。后来,我犯了错,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惩罚我吃肉。没想到,渐渐地,我对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我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
  父亲很少与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他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三两肉,让母亲做肉汤给我喝。原来,他大半夜都是去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是,我依然没跟他说过多余的话。
  那年考大学,我没考上像样的学校,是在家乡上的大专,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着。
  我大专毕业后,在一家工厂工作,虽说厂里三千多人只有几个大专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不与我说话。
  将近21岁的那一年,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进行英语本科的自学考试。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父亲帮我买的,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不知从哪里开始。
  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所有英语本科课程。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母亲说话。
  后来,一家外地的中学聘请我去当英语老师。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去了,他買了我们两个人的票;他下了车,我也跟着下车,依然没有一句话。
  我看着他扛行李的背影,竟有了几分佝偻──这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岁了。
  送他回家时,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路上小心。”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长途汽车站牌下的人很多,十分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路上小心!”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深情对视。
  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因为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他站在车下,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他上车。
  父亲坐的车开动了,然后远去,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那次,他拍了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70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老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是他津津乐道的事。
  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是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应该的。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候那样不上进,我会比您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不要紧的,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六岁的黑子听了,在一旁撅着小嘴说:“爸,您真敢打我?我到法院告状去。”母亲听后,在一旁笑成了一朵花儿。
其他文献
小伙子买了辆二手奔驰,做起了网约车的生意。  这天,他接了个单,乘客竟是前女友。一路上,兩人相对无语,小伙子专心开车,而前女友卻表情纠结,仿佛在做思想斗争。  到达目的地后,前女友轻声地对小伙子说:“我们还能回去吗?”  小伙子愣了一下,说:“你确定?回去还得加20块钱。”  选自《中年读者》
期刊
王叔,又在守星星呐?老王昂着头,在小区广场上快站成雕塑了。我看着他,习惯性地跟他打招呼。  老王是被儿子从乡下接进城享福的,跟我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他常给我描述乡下的夜晚星星挂在浩瀚的天空中有多漂亮,我都当传说听。从记事起,别说星星,就连太阳我都没见过,如果不是有手机看时间,我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  明晚到我家楼顶来守吧,几率大点。我又说。  谢谢!老王很感激,他知道我家住顶层,有楼梯去楼顶。  守
期刊
台南,思炎别墅。大厅里,白发苍苍的父亲像雕塑一樣坐着,他的目光久久地盯着一张画稿。思绪飘过那战火紛飞的抗战岁月……  父亲是国军的退役中将,给八路军连长画一幅画像,是他一生的夙愿。因此,我特地请来了知名的老画家。  这画是根据父亲的那一篇回忆录描写的一次战斗场景画出的初稿,随着父亲表情的变化,老画家心情忐忑。  收回思绪。父亲顶了一下老花镜,走到油布前,轻轻地抚摸着,先是一阵激动,之后皱眉对画家说
期刊
放了鞭,过了年,正月十六,吃过东家海爷的“开年饭”,掌柜们就要收拾自己的行囊,奔赴各自的商铺了。  都说海爷家的“开年饭”不是用嘴吃的,里头的道道儿,忒多!掌柜的稍不留神,筷子没戳到正点儿,碍了老爷子的眼,一句难听的话泼你脸上,那面子还挂得住?所以,甭看“开年饭”上的菜品多,盘压盘、碗摞碗的,有的却只能看,不能吃。就说桌子上的鱼吧,一臂长的红烧红鱼,头朝东家,香气四溢,可你动一下试试!年年有余(鱼
期刊
最近,我一直在做着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的女人跟男人和孩子,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女人去了一個溢满花香的地方,回来后,孩子不见了,男人也不见了,她每天都在拼命地寻找,却始终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我时常困在梦境里,却不能确定梦境中的故事是否与我有关。  当我再次被梦惊醒的时候,一阵风吹了进来,我感到微微的凉,昏暗的屋子却有了亮光,紧接着,我看到了梦中的男孩,高了些,也瘦了些,他慢慢走了
期刊
黄昏后的大漠,斑驳、诡异、蛮荒,感觉一切都是假象。出了帐篷,漫步在这样的天地里,看天光云色,群山起伏如练,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好像血液也融进这灰暗的暮色里。  那是七月里一个炎热的黄昏,天气闷热得令人窒息,地平线远处有电光闪烁,乌云开始密合。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沙暴即将来临,让我在陵园地下通道的照壁前避一避。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往返于蒙古草原和河套平原的大漠与荒原之间,并对那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
期刊
一九四三年的一个下午,日落时分。沂蒙山脚下一个三角形的小山村。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里,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小女孩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假小子。小男孩也是圆脸,也红红的,只是性格有些腼腆。不看他们的穿着,很容易混淆俩孩子的性别。打花头巾的女主人,弯着腰在井台边淘米,不时看一眼玩耍的孩子。  女人打着眼罩望望西山,一轮红日像烧红的火盆正徐徐往山顶上落。女人放下瓢,起身到屋子里拿出一张煎饼,一撕
期刊
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
期刊
乾隆十七年,潍县县令郑板桥为民请赈得罪权贵,一怒之下,挂冠回到兴化老家。一开始,不免失落,时间久了,反觉有一种闲散的美:虽然日子清苦点,但可随意泼墨,不仅可自娱,还可换银子买米。  郑板桥的画多是石竹兰,兴趣所至,性情所至,信手勾勒,涉笔成趣。将其字画裱了,挂于书房客厅,顿时便有一股清幽俊逸之气,立时将主人品位提升了不知几个档次。  当然,偶尔也有老友讨字画,但哪里是讨呢,往往拿了字画赞叹着,不经
期刊
世上的女人有两种:胸大的,胸小的。男人稍有区别:看似胸大的,看似胸小的。  看似胸大的,里面塞的是烂稻草。这是谁?我不说,你会晓得的。看似胸小的,是在故意窝着憋着。这又是谁?我也不说,你也会晓得的。  我刘邦在世人眼里,尤其在我那位西楚霸王项羽哥哥眼里,从来都是个没胸的小瘪三。嗨!姑且我就认下吧。为啥要认下?有没有胸自己最清楚,干嘛要让别人看出来?树大招风,胸大,自然招眼光。天下人的眼光都盯着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