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高职教育的创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学校组织保障、课程设置、深化企业参与等途径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涯辅导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校企合作包括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模式,将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贯穿于校企合作之中,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全面、全程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辅导问题分析
从总体来看,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发展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设置不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趋势,很多高职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不充足,事情繁杂,使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生涯辅导。
1.2 师资队伍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承担,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难以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能给予学生简单的指导,在学生个人目标及职业方向上不能给以实质性的指引。
1.3 就课程设置而言,现行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无法满足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但主要局限在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并没有开展实质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缺少中间环节的大量指导,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学校在三年级才有实践环节。虽然有的学校在课程学习中开设了包括实习、实训和参观等环节,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实践性较差。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架构等依然缺乏直观印象。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就业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2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对策分析
2.1 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职业生涯辅导校内涉及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处、院系、教务处等多个部门,校外则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内外部同时着手,由就业指导中心和校企合作部门牵头,系部就业和教学负责人进行配合,督促教研室和辅导员等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同时,应该引入校外企业单位,建立起协作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整个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处配合就业指导部门,联络各行业企业单位、编制企业资源库、制定出职业生涯辅导大纲;院系就业、教学负责人与企业单位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意见;院系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制定出体现不同行业、专业要求和不同年级特色的就职业生涯辅导体系;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2.2 形成以专业教师+校外人员的复合型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和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整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良好平台,通过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实践,改善知识与能力结构,积累职场经验与认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高职职业生涯辅导的模型,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分析和比较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5种主要模式,认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要采取适合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见表一)。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强调学生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在于开设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行“导师制”。能力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转岗的迁移能力;“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等,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第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的模式。“2+1”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能力。一是通过收集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的资料,结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的品质。二是通过《民法》、《劳动法》等课程教学,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三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专线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第四,“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在人、财、物具有优势的某一企业合作办学,学校由企业管理,共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学院模式职业生涯辅导培养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强化,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践体验、校内外技能大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等来实现。
第五,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政府、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合作教育项目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不但合作方要有共同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理念,还需要学校实现全方位培养,采取多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合作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成强,谢嘉雯.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探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张荣,探索“三个结合"高职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3]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期.
[4]黄红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一期.
[5]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作者简介:
刘利(1981-),女,汉族,重庆合川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本文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初探》(2010kyqd02)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涯辅导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校企合作包括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模式,将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贯穿于校企合作之中,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全面、全程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职职业生涯辅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辅导问题分析
从总体来看,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发展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设置不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趋势,很多高职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不充足,事情繁杂,使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生涯辅导。
1.2 师资队伍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承担,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难以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能给予学生简单的指导,在学生个人目标及职业方向上不能给以实质性的指引。
1.3 就课程设置而言,现行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无法满足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但主要局限在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并没有开展实质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缺少中间环节的大量指导,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学校在三年级才有实践环节。虽然有的学校在课程学习中开设了包括实习、实训和参观等环节,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实践性较差。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架构等依然缺乏直观印象。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就业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2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对策分析
2.1 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职业生涯辅导校内涉及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处、院系、教务处等多个部门,校外则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内外部同时着手,由就业指导中心和校企合作部门牵头,系部就业和教学负责人进行配合,督促教研室和辅导员等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同时,应该引入校外企业单位,建立起协作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整个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处配合就业指导部门,联络各行业企业单位、编制企业资源库、制定出职业生涯辅导大纲;院系就业、教学负责人与企业单位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意见;院系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制定出体现不同行业、专业要求和不同年级特色的就职业生涯辅导体系;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2.2 形成以专业教师+校外人员的复合型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和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整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良好平台,通过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实践,改善知识与能力结构,积累职场经验与认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高职职业生涯辅导的模型,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分析和比较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5种主要模式,认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要采取适合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见表一)。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强调学生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在于开设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行“导师制”。能力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转岗的迁移能力;“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等,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第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的模式。“2+1”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能力。一是通过收集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的资料,结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的品质。二是通过《民法》、《劳动法》等课程教学,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三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专线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第四,“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在人、财、物具有优势的某一企业合作办学,学校由企业管理,共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学院模式职业生涯辅导培养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强化,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践体验、校内外技能大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等来实现。
第五,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政府、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合作教育项目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不但合作方要有共同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理念,还需要学校实现全方位培养,采取多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合作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成强,谢嘉雯.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探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张荣,探索“三个结合"高职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3]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期.
[4]黄红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一期.
[5]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作者简介:
刘利(1981-),女,汉族,重庆合川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本文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初探》(2010kyqd02)阶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