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是教育与管理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大措施之一,是本科教育机制的重大创新。但由于它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也在所难免。本文从导师制的困境、角色定位、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及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相应提出了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一些粗浅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机制问题困境建议
“导师”一词,源于英文的Tutor,原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其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1]。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一直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本科生教育管理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和辅导员制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是教育与管理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2]。本科生导师制试图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趋个性化和全面性,从而能够较好的应对因高校扩招而可能出现人才培养上的“批量生产”,或重量不重质的情况[3~4]。作为对现行授课制度的有效补充,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拓展了本科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从几年的探索及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就安徽理工大学弹药工程与爆破技术专业(简称弹爆)来说,以前只招收一个班30人左右发展到目前招收五六个班200~230人,(但教师人数差不多没有什么增加)虽然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缓解了急速扩容带来的一些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的谈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一、导师制的困境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全国各类型高校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一时间呈现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但繁荣的背后我们正面临着一些困境[5]。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生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似乎迫在眉睫,鉴于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初衷和动机无可置疑。
但仅有好的制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应首先解决好我们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遇到的困境:1)低师生比的困境,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在美国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导师资源的不足使得一些问题被忽视,本科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及生活模式的改变,加之当今社会价值观、思潮的混乱,大学生们急需获得一些来自学养深厚的教师的真诚建议,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老师为培养研究生自顾不暇,没有过多时间关注本科生的问题。还有部分导师鉴于学校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也往往无暇顾及本科生。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情况就会更加严重。2)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困境,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牛津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在中国“教学相长”的说法也由来已久,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只能逼迫老师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解放理性”,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易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逻辑思维和富于反思批判的精神[6~8]。3)何以有效实施的困境,学生有了导师,一些学生就事无巨细都去征求导师的看法,一些人也在质疑导师制,他们认为大学生已是成人,应该放手让他们独立的去面对生活,不能再像幼儿园那一套做法。因此,学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学生要把握好请教老师的限度,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
2.导师的角色定位
由于受到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些误区:1)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而学生的教育管理应是专职学生管理干部的事情;2)是不能处理好教师教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一些教师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其它事情则认为事不关己;3)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和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的教育与自己无关;4)不能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做导师是一种奉献,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不愿承担导师工作。
由此看来,中国的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来说,处于从属地位。虽然众多高校所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都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模仿国外大学复合教师角色的“导师组”,但严格说来,并不是这种复合教师角色要求导师对学生负有全面责任,且在国内高校导师基本上都是半义务性的,并没有明确的有关责任归属的规定。所以,国内部分高校导师并不真正符合复合教师的角色,只不过是在表面上具有它的一些特征而己[9~10]。本科生导师在国内高校中是最普遍的角色更像是服务员,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如帮助生解决在思想,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具体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就业等。这种类型的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建立起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固定联系,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导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导师的任职条件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能否良好运转,导师队伍是关键。因而务必要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从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教师均可成为本科生导师,这就存在一个本科生导师资格认定的问题。
认定本科生导师资格的标准与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息息相关,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高度的责任心,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导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烙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条件是最重要的。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实质上的难度,更多的是要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调查中也发现对导师制评价高的学生往往有高度责任心的导师[11~12]。2)较高的学术造诣,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解决“批量生产”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矛盾的必要条件。既然本科生导师定位于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导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3)一定的工作时间,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使本科生导师制不至于走过场。所以不能选择那些有很多科研任务或行政事务的导师,虽然他们从资格条件上符合本科生导师的要求,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也难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发挥,让他们安心做科研或者做行政,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他们个人,都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选择。4)职称要求,一般来讲,选拔本科生导师要有一定的职称要求,这种严格按高标准来选拔导师的制度,诚然是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的,但没有必要实行如此刚性的一刀切制度,把许多有知识、学生反应也很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评上相应职称的老师拒于导师大门之外。所以,导师资格选拔可以灵活一点,以便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导师队伍的行列,为人才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在实际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大学生活时,总会提到一两个对他影响重大的老师。师生比的升高导致教师资源的缺乏,也导致了优秀导师人才的稀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聘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外校的优秀教师来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如此,既可以缓解导师数量不足,又可以活跃学校学术氛围。对于任务繁重的教授,可以负责研讨课及科研活动的督导工作,以此作为导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4.导师工作内容及方式
导师指导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13]。1)思想引导要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及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习科研辅助引导,指导学生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爱好,按专业特点选修课程,制订分阶段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加科研,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科研素质的基本训练和实践能力的锻炼。3)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遵守社会公德。4)及时心理疏导,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走出不良状况,对情况严重的学生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行疏导,防止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伤亡事故。
在指导方式上首先导师要制订出书面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14]。1)集中指导,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个别指导,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沟通,寻找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3)有组织的进行小组活动,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野外实习、聚餐会讨论会等等。4)举行联谊谈心会,导师与所带的学生不定期地聚在一起进行联谊谈心,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话题涉及面广泛。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上形成良好互动。
5.导师制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各项实际工作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15~16]。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基于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被作为被动教育对象的情况而提出,其全新的培养模式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与改革发展的具体体现。而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本科生导师制则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采用是个性化教育方式,强调对个体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处事的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精神。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由此,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可以逐步由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粗放型的管理向细致型的引导转变。
当然,“本科生导师制”毕竟是新生事物,实行好本科生导师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它受客观实际的制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教育目标的制约,受将要被取代的旧制度的冲击。本科生导师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思想教育或教学管理的层面上,而是要把握育人的本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当根据不同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这是符合我国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的。我们始终相信本科生导师制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能创出一条新型的培养大学生的路子,最终达到提高大学教育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N一Seott,B一Stone.AFlexibleWeb一BasedTutorialSystemforEngineering,Math andSeieneeSubjeets.GlobalJournalofEngineeringEdueation.1998
[2]兰英,周克勇,等.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234-235.
[3]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4]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9-41.
[5]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77.
[6]W.GMoore.TheTutorialSystemandItsFuture.PergamonPress.1968
[7]W.5.Rouverol.TheTutorialSystem.JournalofHigherEdueation.1955Januar
[8]张庆如.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9]廖英.由导师的不同角色看复合维度导师制的实施[J]教育研究2006(9)
[10]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2006(9)
[12]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13]周萍等.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12).
[14]陈晓云、叶先宝:“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2期
[15]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6]王寿春.高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综合导师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14-16.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机制问题困境建议
“导师”一词,源于英文的Tutor,原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其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1]。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一直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本科生教育管理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和辅导员制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是教育与管理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2]。本科生导师制试图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更趋个性化和全面性,从而能够较好的应对因高校扩招而可能出现人才培养上的“批量生产”,或重量不重质的情况[3~4]。作为对现行授课制度的有效补充,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拓展了本科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从几年的探索及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就安徽理工大学弹药工程与爆破技术专业(简称弹爆)来说,以前只招收一个班30人左右发展到目前招收五六个班200~230人,(但教师人数差不多没有什么增加)虽然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缓解了急速扩容带来的一些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的谈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一、导师制的困境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全国各类型高校导师制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一时间呈现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象。但繁荣的背后我们正面临着一些困境[5]。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生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似乎迫在眉睫,鉴于此,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初衷和动机无可置疑。
但仅有好的制度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应首先解决好我们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时遇到的困境:1)低师生比的困境,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在美国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导师资源的不足使得一些问题被忽视,本科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及生活模式的改变,加之当今社会价值观、思潮的混乱,大学生们急需获得一些来自学养深厚的教师的真诚建议,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老师为培养研究生自顾不暇,没有过多时间关注本科生的问题。还有部分导师鉴于学校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也往往无暇顾及本科生。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情况就会更加严重。2)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困境,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牛津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在中国“教学相长”的说法也由来已久,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只能逼迫老师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解放理性”,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易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逻辑思维和富于反思批判的精神[6~8]。3)何以有效实施的困境,学生有了导师,一些学生就事无巨细都去征求导师的看法,一些人也在质疑导师制,他们认为大学生已是成人,应该放手让他们独立的去面对生活,不能再像幼儿园那一套做法。因此,学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学生要把握好请教老师的限度,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
2.导师的角色定位
由于受到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些误区:1)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而学生的教育管理应是专职学生管理干部的事情;2)是不能处理好教师教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一些教师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其它事情则认为事不关己;3)不能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和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的教育与自己无关;4)不能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做导师是一种奉献,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不愿承担导师工作。
由此看来,中国的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来说,处于从属地位。虽然众多高校所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都要求导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模仿国外大学复合教师角色的“导师组”,但严格说来,并不是这种复合教师角色要求导师对学生负有全面责任,且在国内高校导师基本上都是半义务性的,并没有明确的有关责任归属的规定。所以,国内部分高校导师并不真正符合复合教师的角色,只不过是在表面上具有它的一些特征而己[9~10]。本科生导师在国内高校中是最普遍的角色更像是服务员,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如帮助生解决在思想,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帮助学生选课,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具体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就业等。这种类型的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建立起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固定联系,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导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导师的任职条件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能否良好运转,导师队伍是关键。因而务必要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从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教师均可成为本科生导师,这就存在一个本科生导师资格认定的问题。
认定本科生导师资格的标准与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息息相关,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高度的责任心,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导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烙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条件是最重要的。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实质上的难度,更多的是要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调查中也发现对导师制评价高的学生往往有高度责任心的导师[11~12]。2)较高的学术造诣,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解决“批量生产”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矛盾的必要条件。既然本科生导师定位于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导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3)一定的工作时间,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使本科生导师制不至于走过场。所以不能选择那些有很多科研任务或行政事务的导师,虽然他们从资格条件上符合本科生导师的要求,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也难以使他们的价值得到发挥,让他们安心做科研或者做行政,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他们个人,都是一种更加负责任的选择。4)职称要求,一般来讲,选拔本科生导师要有一定的职称要求,这种严格按高标准来选拔导师的制度,诚然是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的,但没有必要实行如此刚性的一刀切制度,把许多有知识、学生反应也很好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评上相应职称的老师拒于导师大门之外。所以,导师资格选拔可以灵活一点,以便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导师队伍的行列,为人才的培养助一臂之力。
在实际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大学生活时,总会提到一两个对他影响重大的老师。师生比的升高导致教师资源的缺乏,也导致了优秀导师人才的稀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聘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外校的优秀教师来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如此,既可以缓解导师数量不足,又可以活跃学校学术氛围。对于任务繁重的教授,可以负责研讨课及科研活动的督导工作,以此作为导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4.导师工作内容及方式
导师指导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13]。1)思想引导要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及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学习科研辅助引导,指导学生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爱好,按专业特点选修课程,制订分阶段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加科研,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科研素质的基本训练和实践能力的锻炼。3)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遵守社会公德。4)及时心理疏导,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走出不良状况,对情况严重的学生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行疏导,防止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伤亡事故。
在指导方式上首先导师要制订出书面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14]。1)集中指导,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个别指导,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沟通,寻找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3)有组织的进行小组活动,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野外实习、聚餐会讨论会等等。4)举行联谊谈心会,导师与所带的学生不定期地聚在一起进行联谊谈心,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话题涉及面广泛。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上形成良好互动。
5.导师制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各项实际工作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15~16]。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基于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被作为被动教育对象的情况而提出,其全新的培养模式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与改革发展的具体体现。而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本科生导师制则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采用是个性化教育方式,强调对个体学生的全方位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处事的能力,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精神。这种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由此,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可以逐步由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粗放型的管理向细致型的引导转变。
当然,“本科生导师制”毕竟是新生事物,实行好本科生导师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它受客观实际的制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教育目标的制约,受将要被取代的旧制度的冲击。本科生导师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思想教育或教学管理的层面上,而是要把握育人的本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当根据不同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这是符合我国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的。我们始终相信本科生导师制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能创出一条新型的培养大学生的路子,最终达到提高大学教育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N一Seott,B一Stone.AFlexibleWeb一BasedTutorialSystemforEngineering,Math andSeieneeSubjeets.GlobalJournalofEngineeringEdueation.1998
[2]兰英,周克勇,等.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234-235.
[3]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4]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9-41.
[5]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77.
[6]W.GMoore.TheTutorialSystemandItsFuture.PergamonPress.1968
[7]W.5.Rouverol.TheTutorialSystem.JournalofHigherEdueation.1955Januar
[8]张庆如.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9]廖英.由导师的不同角色看复合维度导师制的实施[J]教育研究2006(9)
[10]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2006(9)
[12]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
[13]周萍等.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12).
[14]陈晓云、叶先宝:“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2期
[15]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6]王寿春.高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综合导师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14-16.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