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阅读趋向。创新教学,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总结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以语文的本味来演绎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方法;实践;思考
新课程下,一方面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研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把握契机,从多角度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现提出我自己的一点浅见,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 尊重学生,让创新课堂充满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的学生因地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尊重学生,才能彰显孩子的阅读个性。
(一) 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选择自己喜欢并对理解和感悟起积极作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孩子们选择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有感情朗读的,有认真批注的,有边读边思考的,有根据内容画图的,有同桌交流的,有小组互助的……虽然学生们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课堂中孩子们的阅读创新能力就在这不同的方法中培养了。
(二) 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往往是多元的。例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因为学生的解读就很有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了,李大钊和李星华父女俩在法庭上配合默契,巧妙对敌,表现了李大钊的英雄气概。咱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老师,我们想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师:好啊。不过,咱们要来“竞争上岗”,谁能说出自己能读好这个角色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就选谁。
谁来读法官的话?
(由于法官是反面角色,所以举手的寥寥无几。)
生:我来读。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敲惊堂木,可见他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人,我能读出他的心虚。
师:谁来读李星华说的话?
生1:我来读。作者小小年纪,在面对那么凶残的敌人时,竟然一点都不害怕。
生2:我不同意她的说法。作者当时不是不害怕,文中写道:“我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其实她的机智和勇敢是受她父亲的影响。看到父亲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仍不屈服,还是像往常那样“平静而慈祥”,所以作者暂时忘记了害怕,保全了哥哥。
生3:我也同意敖筱的说法。
师:行,那就由敖筱来读。
那么,李大钊说的话谁来读呢?
(举手的人颇多,都想当正面人物。)
师(笑):这么多人竞争,我都不知道选谁了,你们帮我选吧。
(胡杰和彭轩的呼声最高。)
师:那胡杰和彭轩就PK一下吧。
胡:我觉得我能读好。因为我声音响亮,能把李大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正义感表现出来。
彭:老师,胡杰平时总是嬉皮笑脸的,不像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再说他长得白白胖胖的,哪点像刚受了刑的人?我看他演一个贪官还行。
(此话一出,全班哄堂大笑,连胡杰也憨憨地笑了。)
师:那你能读好吗?
彭:我能读好。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在法庭上表现出的平静与法官的气急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时要注意读出他的淡定和从容。
师:好,就由你来读。其余的同学也别闲着,你们读叙述语言,读完后评价一下他们三位的朗读。
……
生1:我觉得敖筱读得很投入,她在喊“爹”时,声音都有点颤抖,把作者当时既害怕,又想念父亲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生2:我认为彭轩也读得好。他读出了李大钊的镇静,就是声音不太饱满。
生3:我觉得郑洪读得更好。他不仅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还加上了动作,把法官的心虚和残暴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就得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个性课堂中“激情昂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以情促情,让创新课堂充满情智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有意识地创新教学课程来提高教学效率。任何一篇情感充沛的课文,都有着学生情感爆发的突破点,当教师借点升华,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藏戏》这篇文章时,因学生对遥远西域的戏剧非常陌生,我就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藏戏,并下载了相关的一些圖片和MV,甚至有学生还试着自己制作了藏戏的面具,学起了藏戏的唱腔。学生的学习空间得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书本转移到网络,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对课文情感得以有效的把握。在课堂上,再把其中的教学过程创新成藏戏表演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颜色的面具中体会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甚至再现了当年唐东杰布借藏戏建桥的过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参考文献:
[1]陈勇.创新教学的价值与操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2]苏福金.探究语文课堂生命教育的旋律[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9,(5).
[3]蒋军晶.课堂打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盛新凤.学生喜欢我这样教语文[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方法;实践;思考
新课程下,一方面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研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把握契机,从多角度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现提出我自己的一点浅见,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 尊重学生,让创新课堂充满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的学生因地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尊重学生,才能彰显孩子的阅读个性。
(一) 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选择自己喜欢并对理解和感悟起积极作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孩子们选择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有感情朗读的,有认真批注的,有边读边思考的,有根据内容画图的,有同桌交流的,有小组互助的……虽然学生们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课堂中孩子们的阅读创新能力就在这不同的方法中培养了。
(二) 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往往是多元的。例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因为学生的解读就很有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了,李大钊和李星华父女俩在法庭上配合默契,巧妙对敌,表现了李大钊的英雄气概。咱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老师,我们想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师:好啊。不过,咱们要来“竞争上岗”,谁能说出自己能读好这个角色的优势是什么,我们就选谁。
谁来读法官的话?
(由于法官是反面角色,所以举手的寥寥无几。)
生:我来读。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敲惊堂木,可见他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人,我能读出他的心虚。
师:谁来读李星华说的话?
生1:我来读。作者小小年纪,在面对那么凶残的敌人时,竟然一点都不害怕。
生2:我不同意她的说法。作者当时不是不害怕,文中写道:“我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其实她的机智和勇敢是受她父亲的影响。看到父亲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仍不屈服,还是像往常那样“平静而慈祥”,所以作者暂时忘记了害怕,保全了哥哥。
生3:我也同意敖筱的说法。
师:行,那就由敖筱来读。
那么,李大钊说的话谁来读呢?
(举手的人颇多,都想当正面人物。)
师(笑):这么多人竞争,我都不知道选谁了,你们帮我选吧。
(胡杰和彭轩的呼声最高。)
师:那胡杰和彭轩就PK一下吧。
胡:我觉得我能读好。因为我声音响亮,能把李大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正义感表现出来。
彭:老师,胡杰平时总是嬉皮笑脸的,不像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再说他长得白白胖胖的,哪点像刚受了刑的人?我看他演一个贪官还行。
(此话一出,全班哄堂大笑,连胡杰也憨憨地笑了。)
师:那你能读好吗?
彭:我能读好。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在法庭上表现出的平静与法官的气急败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时要注意读出他的淡定和从容。
师:好,就由你来读。其余的同学也别闲着,你们读叙述语言,读完后评价一下他们三位的朗读。
……
生1:我觉得敖筱读得很投入,她在喊“爹”时,声音都有点颤抖,把作者当时既害怕,又想念父亲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生2:我认为彭轩也读得好。他读出了李大钊的镇静,就是声音不太饱满。
生3:我觉得郑洪读得更好。他不仅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还加上了动作,把法官的心虚和残暴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就得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个性课堂中“激情昂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以情促情,让创新课堂充满情智
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有意识地创新教学课程来提高教学效率。任何一篇情感充沛的课文,都有着学生情感爆发的突破点,当教师借点升华,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藏戏》这篇文章时,因学生对遥远西域的戏剧非常陌生,我就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藏戏,并下载了相关的一些圖片和MV,甚至有学生还试着自己制作了藏戏的面具,学起了藏戏的唱腔。学生的学习空间得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书本转移到网络,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对课文情感得以有效的把握。在课堂上,再把其中的教学过程创新成藏戏表演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颜色的面具中体会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甚至再现了当年唐东杰布借藏戏建桥的过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参考文献:
[1]陈勇.创新教学的价值与操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5).
[2]苏福金.探究语文课堂生命教育的旋律[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9,(5).
[3]蒋军晶.课堂打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盛新凤.学生喜欢我这样教语文[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