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录历史,比文字更鲜活的,是影像。
沙飞就是这样的一位记录者。如果他还活在世上,今年应该整整100岁。
在摄影史上,有一串关于他的评价:“沙飞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沙飞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
而沙飞的女儿,如今已至耳顺之年的王雁说:“当多数人还把照相机作为一种纪念、娱乐、消闲的玩意时,父亲较早地意识到它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他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他记录的是人民的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符号,只是一个爱国的摄影师而已。”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沙飞,其实更精辟的诠释了战地摄影界的那句名言“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
尽管他的生命到1950年戛然而止,但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一段历史:日寇的暴行、百团大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将士、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国际友人参观与工作、抗战胜利后的恢复生产......
在那个时代,关心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同程度地都有左倾思想,并与革命活动发生关系。沙飞的社会革命化摄影实践,成为左翼文艺青年投身革命队伍施展才能的范例。
“如果说拍摄鲁迅和白求恩,还有个人崇拜和感情在里面,那么长城等系列,就充分反映了他相机是武器的认识”。王雁说:“比如,《战斗在古长城上》,我们曾寻找到拍摄原址,当我发现那不可能是在战斗现场拍摄,而是摆拍时,也曾想不通,新闻摄影怎能摆拍造假?我开始关注中日战争期间敌我双方拍摄的照片。当看到多幅日军在长城上耀武扬威地挥舞着太阳旗的照片时,我理解了父亲:知道他为什么拍摄《长城》组照,留下的是什么--父亲当年用照相机把中国军队与万里长城组成了《义勇军进行曲》交响乐。他用真实生动的形象信息,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在国土大片沦丧、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在华北转战长城内外,顽强地守卫着阵地、坚持着抗战。”
在寻找和整理父亲作品的十多年间,王雁直言:“前辈用相机留住了历史,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整理和传播,虽然和父亲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过,毕竟他不到38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整理他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不仅只把他当成父亲,而是对他这样一个有丰富作品、丰富人生的历史人物产生兴趣了。”
当这段历史注定要被时间推向历史深处时,沙飞的作品,将更能体现他超越时空的持久价值。
以相机为武器
在抗日战争时期,沙飞是最早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他以相机为武器,视摄影为生命,忠实地用影像记录历史。从1937年到1945年,沙飞用镜头记录下八路军战斗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其中,既有日寇残暴行径的画面,也有八路军在陈庄战斗、百团大战等战役中奋勇杀敌的瞬间场景。他还奔走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到各个部队中进行实地采访,记录下了战斗间隙八路军官兵学习、训练、生产、生活的珍贵瞬间。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沙飞还将镜头对准根据地的广大民众,特别是那些反映后方群众支援八路军、踊跃参加八路军和各阶层参政议政以及军民互助的动人场景,体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暖流--记录聂荣臻与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在攻占井陉矿时,在战火中救出被日军遗弃的日本小姑娘。沙飞曾说:“战士们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荣臻司令员那里。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这个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198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及这组照片,中、日两国掀起寻找日本小姑娘的高潮,美穗子很快被找到。7月10日,美穗子及丈夫、三个女儿到北京,面谢聂荣臻元帅。她说:“中国人民是充满了人类友爱精神的人民。我能健康地活着,能来到这里,能见到将军,心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一些日本旧军人知道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感动和惭愧,更加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罪恶。”
沙飞就是这样的一位记录者。如果他还活在世上,今年应该整整100岁。
在摄影史上,有一串关于他的评价:“沙飞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沙飞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
而沙飞的女儿,如今已至耳顺之年的王雁说:“当多数人还把照相机作为一种纪念、娱乐、消闲的玩意时,父亲较早地意识到它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他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他记录的是人民的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他不是一个‘高大全’的符号,只是一个爱国的摄影师而已。”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沙飞,其实更精辟的诠释了战地摄影界的那句名言“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
尽管他的生命到1950年戛然而止,但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一段历史:日寇的暴行、百团大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将士、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国际友人参观与工作、抗战胜利后的恢复生产......
在那个时代,关心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同程度地都有左倾思想,并与革命活动发生关系。沙飞的社会革命化摄影实践,成为左翼文艺青年投身革命队伍施展才能的范例。
“如果说拍摄鲁迅和白求恩,还有个人崇拜和感情在里面,那么长城等系列,就充分反映了他相机是武器的认识”。王雁说:“比如,《战斗在古长城上》,我们曾寻找到拍摄原址,当我发现那不可能是在战斗现场拍摄,而是摆拍时,也曾想不通,新闻摄影怎能摆拍造假?我开始关注中日战争期间敌我双方拍摄的照片。当看到多幅日军在长城上耀武扬威地挥舞着太阳旗的照片时,我理解了父亲:知道他为什么拍摄《长城》组照,留下的是什么--父亲当年用照相机把中国军队与万里长城组成了《义勇军进行曲》交响乐。他用真实生动的形象信息,告诉全中国、全世界,在国土大片沦丧、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在华北转战长城内外,顽强地守卫着阵地、坚持着抗战。”
在寻找和整理父亲作品的十多年间,王雁直言:“前辈用相机留住了历史,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整理和传播,虽然和父亲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过,毕竟他不到38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整理他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不仅只把他当成父亲,而是对他这样一个有丰富作品、丰富人生的历史人物产生兴趣了。”
当这段历史注定要被时间推向历史深处时,沙飞的作品,将更能体现他超越时空的持久价值。
以相机为武器
在抗日战争时期,沙飞是最早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他以相机为武器,视摄影为生命,忠实地用影像记录历史。从1937年到1945年,沙飞用镜头记录下八路军战斗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其中,既有日寇残暴行径的画面,也有八路军在陈庄战斗、百团大战等战役中奋勇杀敌的瞬间场景。他还奔走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到各个部队中进行实地采访,记录下了战斗间隙八路军官兵学习、训练、生产、生活的珍贵瞬间。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沙飞还将镜头对准根据地的广大民众,特别是那些反映后方群众支援八路军、踊跃参加八路军和各阶层参政议政以及军民互助的动人场景,体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
暖流--记录聂荣臻与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在攻占井陉矿时,在战火中救出被日军遗弃的日本小姑娘。沙飞曾说:“战士们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荣臻司令员那里。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这个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198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及这组照片,中、日两国掀起寻找日本小姑娘的高潮,美穗子很快被找到。7月10日,美穗子及丈夫、三个女儿到北京,面谢聂荣臻元帅。她说:“中国人民是充满了人类友爱精神的人民。我能健康地活着,能来到这里,能见到将军,心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一些日本旧军人知道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感动和惭愧,更加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