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探源》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既兼顾《氓》诗歌体裁的特点,反复涵咏,推断文意,又要把握女主人公性格变化的过程。《氓》是一篇有关女性婚恋的古远作品,借助对诗歌主旨多重解构,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善待自我,行走人生。
  【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女主人公性格及变化过程。2、探究婚姻爱情悲剧根源,敲响警世之钟。
  【教学重点】女主人公性格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诗歌主题多重性。
  【学法指导】品读探究法 对比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每当我读到《氓》这首古远的民歌,总会想起东北女作家萧红女士的一句话: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却是繁重的。男权社会里,女人总会受到很多威压,带有很多负累,很少用自觉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欣喜的是,《氓》的女主人公面对屈辱的婚姻,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果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女主人公性格变化过程,进而探究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源头,以及她所引发的女权精神!
  二、探讨女主人公的性格。
  【设计理念】属于课堂主问题设计,探究人物性格,引发对主题的思考。
  (一)前两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我:柔情、痴情;氓:憨厚、狡黠;两者性格差异以及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为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三至五节的内容引发你怎样的联想?(由桑叶的变化,让人联想到爱情由幸福到不幸的变化,联想到女主人公年老色衰的过程,为后文男子悔婚作铺垫;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迷恋爱情。同时一个"靡"字写尽了她婚后的勤苦辛劳,氓的冷酷无情与第二节中婚前态度构成对比,而此时她却得不到家人的眷顾,在生活中没有同盟,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也揭示了婚姻悲剧的根源。)
  (三)第六节女主人公性格是如何变化的?(少年时的幸福与违背誓言对比,"淇则有岸"来暗示她的觉醒——决定和他恩断义绝,"怨"字更充分变现她的刚强和果决。)
  【评述:人物性格发展过程及其作用】
  (由一个柔弱、勤劳的女性,逐渐转变成坚强、刚烈个女性。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深刻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使诗歌主旨逐渐深化。)
  三、探究诗旨: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了什么?(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认识到不能和男子沉迷于爱情,在婚恋问题上,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四、拓展探究诗旨:
  讨论:你认为这场婚姻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一)从氓的角度。
  氓变心说。婚前: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来即我谋、将子无怒;婚后: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婚前急切、忠厚,得到爱后,始乱终弃——人是思变的动物,任谁也难留住完整一世的爱情!)
  (二)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分析。
  1、女主人公失去自我。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女主人公因迷恋男子的感情而丧失理智,失去自我的判断力,在夫家不受尊重,也不为自家兄弟理解,这是她悲剧的根源。
  分析: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我们在谴责别人变心的同时,大概自己的心早就变了:当爱来临的时候,最危险的不是爱上负心的人,而是在爱面前,自我首先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本心,迷失了自己,缺少尊严感,被遗弃的可能性自然加大。
  现代女性情感专家苏芩说:女人都逃不过男人对自己的好,这恰恰是许多悲剧的根源。
  2、年老色衰说。桑之未落,其也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任你是如花美眷,也留不住一世倾情的爱恋!
  (三)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
  1、男尊女卑思想——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2、社会伦理道德观——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3、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可见情感是体制的产物!再富丽的爱情也要经历社会风雨的考验!
  请参看这幅画:
  分析:在男权社会里有一种人,必须用匍匐的姿态礼拜男权,她们必须让思想愚钝,去屈从社会给予的牵制和压榨……她们是第二人,永远做不了第一人,她们就是一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
  如果用现代观点来看《氓》,不啻为一篇典型的女性文学,探讨的是男女之间永恒的情爱和平等关系,甚至是一篇古老的女权宣言!
  【设计理念】对主题进行多重构建,但要突出社会制度这一角度。
  五、畅所欲言: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如何走过爱的河流?
  那么,在文明社会,年少轻狂的我们,应该如何走过爱的河流呢?
  (在爱的洋流里,总有风起浪涌,总有气旋流变,我们要学会用温情化解不堪,学会用智慧解除危难,学会用勇敢担负道义,学会用自信重塑自我、超越他人,保持个人恒久的魅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
  温馨提示:爱情中,许多人的成长,都是因"伤害"的成全;真正的心智成熟,不是对往昔的回忆,而是对未来的憧憬;强悍你的内心,永不言怕!)
  【设计理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做新时代的杰出女性!
其他文献
现在的社会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一些成绩差、升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甚至是不想读书的学生才被迫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这样的局面就容易形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较差。但此期的学生年龄阶段为16~18岁的区间,情绪和情感特别丰富,表现出具有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思维极其活跃;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体验的强度也加大。如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控制好学生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一浅谈:  1激发兴趣,渗透情感  首先,让学生课前入情。作为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一个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堂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导语不仅要符合课堂内容,最重要的是将情感蕴含在其中,如果在第一
期刊
教学的认识过程是以现成的学科认识成果为对象,而后人无需也不可能重复科学认识成果形成的全部过程。但是 ,对待科学的认识成果,必须表现出与抽象性且具体化了的人类活动相符合。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化,并明确这一哲学原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首先要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任何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
期刊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激发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
期刊
在课堂的环境中,教师应当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的场所,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就能思维尽情的飞扬。多年来,教育界的前辈们都在探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快乐,然而许多老师处于对教学任务和课堂秩序的考虑,不感放开,常常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呢?现将我的一些经验与关于广大同仁交流。  1生活融于数学  新课标上
期刊
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既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益的课外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对于巩固、凸显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
期刊
小学美术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情感的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要调动儿童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造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这几年一直从事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增强趣味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其工作性质和对象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用计算机来快速准确的绘图能力。目前,如何使学生熟练有效的运用计算机来绘制工程图样,就成为AutoCAD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1学好AutoCAD,经验不可少  经验是掌握技能的捷径,是永久的生活老师。拥有它,学生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生学好AutoCAD,对学生最有效的经验是:  1.1一定的几何作图基础
期刊
【摘要】认真书写数学作业,是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养成统一规范良好习惯的需要,更是为今后打下坚实基础的需要。因为小学是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不能只重视学生作业做得是否正确,还应该重视他们的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重视学生在草稿本上的书写质量。2.重视学生在作业本上的书写质量。3.重视学生在练习册上的书写质量。4. 重
期刊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故事情节动人心弦,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学生一读就懂。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爱"这个字眼,以"爱"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爱,体验爱,接受爱。因此,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