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幸福师生同步成长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幸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与实验》系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课题《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验》之子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心灵飞扬、激情涌动、心灵对话、自由展示、不断生成的生态课堂,从而促进生师(包括老师)自然、自在、自由地幸福成长。
   本课题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更是在探索被“应试教育”捆绑下的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育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紧迫形势下的一种“突出重围”的语文教育新策略。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课题?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倍加尴尬:
   早在36年前的吕淑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我国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27年前,当时的国家教委(现在改为国家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组织实施“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抽取样本得出的结论却很难堪:
   (1)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总体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
   (2)字的书写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
   (3)理解能力、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能力大大弱于记忆能力;
   (4)写作成绩不理想,最突出的是审题能力较差,内容不充实。
   23年前的1991年,江苏省某市级教研室对小学毕业班语文状况作了一次小范围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最差的班正确率只有5%,好的也只有30%,书写工整率仅达到17%,作文病句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0%。
   为什么实施本课题研究,因为社会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沉重忧思:
   17年前的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在“世纪观察”栏目中刊发了三篇署名文章,认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歪点子一意孤行”,“不止害一个人,而是害了一代人”!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响,
  随后杂志社邀请了北京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师范大学教授和教材审定委员等20多人参加了主题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当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走进死胡同:“事实上,语文在中小学里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双方压力最大,问题最多,但效果最差。”他们一致担心“语文教育的误区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到的其它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甚至误入歧途。”
   15年前,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又批评语文教学“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
   2005年,温家宝探望病危的钱学森,有了揪心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就在2014年4月,由语文出版社主办、即墨一中承办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在青岛举办,会上,来自河北的一位二三十岁的女教师,在讲台上,面对20多名第一次见面的山东即墨中学初二学生,“深情”地讲起了散文《斑羚飞渡》。音乐、图片、PPT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得让人眼花缭乱。
   她姣好的外形,投入的状态无疑打动了很多观众。台下一位老师忍不住发了条微博,被实时打上背景墙:燕赵人民的骄傲!
   时隔不久,署名王旭明的一条微博也上了墙:“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
   王旭明说:“当今中国语文教育之现状,需要的不是鼓励和肯定,而是反思和批评,这样才能对语文教育进行抢救性扭转。”他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面临着“四重危机”, 在他眼里,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危机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假”,用一句话形容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
   教材危机表现为强化话题,却忽视知识传授;强化学生活动,缺技能训练。
   第一重教学危机表现为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只是实现教师教学的灵魂的手段,但现在造成光顾了热闹,就像河北的那位女教师,又是图画又是放音乐又是PPT,不断煽情,上课像演戏,需要学生配合老师,跟着老师的感慨走,而忽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第二重危机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在王旭明眼里,更多的教师满足于应试,去迎合各种时髦的趣味。
   第三重危机是各级教育系统的领导对语文的行政干预造成了新的危机。现在的领导都爱听语文课,仿佛谁都懂,不断地发指示,但有些指示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造成行政化的危机。有些行政领导喜欢声光电,喜欢表演,觉得时髦,大家一哄而上。
   第四重危机是考试制度的欠合理,老师的更多精力用于应付考试。
   探索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生态语文教育,构建幸福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健康成长,这才的我们当下最重要的课改任务。
其他文献
学困生是班级中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影响面广的一小群人。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优等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班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辍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下面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谈我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点滴经验:    一、建立学困生档案,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做到有的放矢。  
期刊
我所说的“绿色作文”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为重点的,以创新为核心的读写并重的开放型的作文教学。绿色作文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写作理念。   一、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实施,引发了教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写作教学远远背离了课改理念。其主要表现为:   1、作文命题单一化。每次作文老师命题,几时人写一个题
期刊
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重要意义。清代文学家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正确认识,理解与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字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项基本技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里有不少通假字和古今字,这对接触文言文较少,不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有些学生翻译文言文时,常常以现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去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字义。例如,把“孰为汝多知乎”的“知”误解为
期刊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每个老师应该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也静心思考和梳理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与学生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内容,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一堂课中我们要精心准备与学生生活能发生联系的内容。   比如,对于有些课文的理解,我会结合班级实际或学生生活实际,把知识点迁移出来,通过联
期刊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和人文色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好文章,所以作家王蒙说;“写文章要敢于打破旧框框,要敢于创新,一粒沙那么大的新,一粒微尘那么大的新,也比一座山那么大的俗套子有价值。”作文要想写出新意,我认为主要是要做到题材新,立意新,而引申法和反弹琵琶法,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两种最常用、最实用的方法。   一、引申法   所谓“引申”,就是对某一题材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挖掘
期刊
现代社会的发展己经使得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知识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人的主体地位的需求与自我认同感的不断增强。从我国教育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中去看,其中不乏优秀的东西,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人类主体自我观照的心理需求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期刊
在清代除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享誉我国小说之界外,还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样轰动至极。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以极尽嘲讽之妙笔,用辛辣刚劲之语言,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儒林世界,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其为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纵观全书,我个人认为最具讽刺色彩的莫过于《范进中举》这一精彩片断了。   略窥题目:范进,人名,这让我想到周进,两人异姓同名。“进”在读书人眼中应该代表着进取或暗合中进士之意,由名而
期刊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文言文古诗文教学成了阅读教学的难点。然而,写得好的现代文,使用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大部分来自文言文的作品,文言文对语言的丰富,对自身语言的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灵活运用恰当的教法,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钱老师不仅是处理文、言材料,而是把它当作文,钱老师从文章的角度,理解感悟这样大的背景
期刊
作文占中考、高考的近“半壁江山”,近几年凭一篇好作文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中考、高考得满分作文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表明写一篇好文章极有可能改变命运。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认为没什么可写,无从下笔。的确,写作是一种复杂、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生活积累、材料选择、立意结构、遣词行文等一系列脑力活动。一直以来,尽管师生们辛苦努力,却往往“油去灯不亮”,作文教学水平
期刊
纵观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爱国主义这样的一种优秀传统,我们中华民族亦不例外。爱国主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在发挥着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语文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基本思想感情。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