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识字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l7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的欣赏和创作,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树立学生美好的理想。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小学所有的教材都有美育内容。我在教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发现从汉字明快的读音、形象的结构、丰富的字义上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素质。于是,我把识字课上成一堂融识字、美育于一体的综合课。
  一、“音”中促“美”
  中国的每个汉字都有明快的读音,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易读错音,错音听起来使人觉得很别扭,很不舒服,这就显得不美了。于是,我通过比较美与不美对学生进行感受美的教育。
  如“子”的读音是平舌音zi,读起来清晰有力,和“桌”合在一起读轻声,轻轻带过,给人以轻快之感。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易混淆,不分平舌音、翘舌音,读成zhi,这样,“桌子”读起来就较难听。于是,我把桌子(zi)和桌子(zhi)放在一起,让学生每个读两遍,说说你觉得哪一个好听。通过比较,学生能分辨出好听与不好听,这就使学生感受出美与不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感。久而久之,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逐步提高了。
  二、“形”中促“美”
  写字是识字的一个重要部分,写字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更要把字写得美观。这种审美感不能硬塞给学生,因为学生对字的结构规律难以领会,有的只是依样画瓢,还有不尽美之处。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浅显的比喻、直观的显示和生动的故事配合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
  如“他”字是左右结构,“亻”应写得小点,而“也”写得大点。于是,我讲了个小故事:一天,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来到一个房里,他们要分房子,小朋友想一想,谁的房子应该大一点?答案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我再板书“他”,学生便易于接受。这样运用浅显形象的比喻、简短的故事很快让学生掌握了“他”字的间架结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在学生余兴未尽之际,再让学生说说怎样写好“地”“清”“河”,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对这一类型字的结构有一定的掌握。
  再如“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可拆成三部分:“木”“又”“寸”,我把“树”字剪成三个字形,让一个学生像玩积木那样“拼字”,其他同学评价:拼成的“木又寸”字和写的“树”字在结构上哪个好看,哪个和谐?继而又问,为什么不好看,应该怎样改?学生通过比较,争先恐后地回答:“只要将‘木’和‘又’的捺改成点。”这样,一个和谐一体的“树”字就呈现在眼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左中右结构的字的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分析“灯、秋、把……”这些字的结构,并练习书写,进行巩固。这样,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合法度又漂亮,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初步欣赏美的能力。
  汉字形象的结构是一种美的结合,老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汉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在习字中得到美的感受。
  三、“义”中促“美”
  每个汉字都表达一定的意义,老师应该让学生逐个体会、明白。与此同时,我们应善于挖掘字义中含思想情感美的因素,让其渗透到教学字义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
  如“爱”是“喜爱、热爱”的意思,在理解“爱”的意思时,可让学生在组成的词(喜爱、热爱、爱护……)中去体会。“热爱”就是非常爱,让学生说出热爱谁。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这对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树立雄心壮志,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又如“己”是“自己”的意思,在讲解“己”的字义时,我举出了“舍己救人”“先人后己”两个词语。然后讲解词义:“舍己救人”就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别人。“先人后己”就是做任何事先考虑别人,最后想到自己。最后,我举出班内在这些方面做得较好的学生。这样,联系实际,使学生从小心中有了别人,能为别人着想,升华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老师的教字,学生的识字无时无刻不接触到音、形、义,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大好机会。当然,在识字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如执笔、运笔、章法等,这些我们也不能忽视。
  苗双荣,河北乐亭县闫各庄镇闫各莊中心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宋学孟的《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那个苦涩的年代。至于“教什么”已不成问题,但是要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字里行间里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还是有点难度。《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时先要让学生了解苦难。  高尔基说
期刊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入了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的一篇随笔——《山中避雨》。文章叙述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自己真切體悟了古语所说“乐以教和”(即音乐的魅力在于教育感化人,使人们和谐相处)的道理。选文第4自然段用了插叙,笔者认为保留此处“插叙”值得商榷。选文第4自然段内容如下(其中方括号内为插叙内容):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
期刊
古典小说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那厚重的历史意蕴、丰满的人物形象、独具特点的严辞风格,都会使人产生目不暇接之感。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对古典小说也多有涉及,其中《草船借箭》一文歷来都是保留篇目,本文以此篇为例,对小学语文篇章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以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分层,并非是对学生的分层,而是对教材文本的分层,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
期刊
由于地缘和文化的关系,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中学生作文写作素养较低,作文堂课缺乏有效教学研究与成果应用。2009年,笔者参加了学校课题《中学生写字与作文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工作,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借助指导学生自主作文学习的途径,反思自己以往那种指令性的传统作文教学法的不足,重新分析学情,定位教情,吸收新课程改革“用教材教”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组织教材和二次开发课本教材展开作文教学,培养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过去以书面形式为主的交际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如竞争上岗、招聘、求职等活动,口语交际成为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交流活动,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表达训练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任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教师独霸讲台一讲到底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早已被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所取代,自主课堂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教学实践中,语文自主课堂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名,“放手”让学生自由随意地阅读,没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学前指导;有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讨论、表演、争吵……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甚至谈论交流的都
目前,人们对语用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起语用,许多教师都会说自己是如何重视语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等等。但是,重视语用教学并不意味着语言训练要脱离教材孤立的进行,语用教学只有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效果。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
期刊
“专题学习”是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建设的一大亮点。每册教材设计一到两个专题,围绕“专题”确定阅读参考内容,以“文章选读”“资料参考”等为阅读文本,设计“思考讨论”“观察联想”“活动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既有内容选读,又给学生留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拓展了阅读教学内容,又将课内与课外的语文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既科学地利用了课堂教学资源,又创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充分留白于教师和学生,满足
字词教学滑向“边缘化”,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转向更为开明、活泼的方向。面对字词教学的转变,教师在求新求变的前提下,容易陷入一些教学的误区。本文对造成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  一、“边缘化”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字词教学陷入“边缘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字词
期刊
翻开任何一部宋词选集,我们都会大量地看到“雨”的飘洒,听到“雨”的声响,感到“雨”的情韵。词人们种种的志趣情怀,离情别绪,喜乐哀愁,似乎都随雨而来随雨而去。婉约也好,豪放也罢,又都何曾少了“雨”呢?“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周邦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等等,不胜枚举。虽说唐诗中也有“雨”的意象描写,但数量程度远不及宋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