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纸解忧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ff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初,同事小李就开始焦虑了。眼看“双11”就要来了,别人淘宝购物车里都是满满的商品,周围人谈的都是哪家衣服降价、哪套化妆品便宜,小李却觉得没啥可买的。她平时经常逛街,衣服、化妆品都不缺。可真要一点钱不花,她又觉得不划算,“都说这时候便宜,总觉得不买就是吃亏。”
  其实真想买东西的话,还是有需求的,比如零食、日用品等,今天不买明天也要买。可小李研究后认为,这些东西降价有限,除非囤上一大堆,否则算下来和平时的价格差不多。真正打折的都是衣服鞋子之类,但按照她的习惯,这些东西必须得试过才能买,直接看号买她还真没底。
  “双11”前两天,小李越发纠结。“双11”前一天,小李的焦虑值达到顶峰,上班时候总是重复问我们:“我要不也买点啥?啥都不买是不是太傻、太吃亏了?”搞得同事都不敢接她的话茬儿。
  后来还是领导出了个主意,单位卫生间的卫生纸快没有了,就让小李网购一把,过过瘾、解解忧吧!
其他文献
画家、学者陈丹青谈到电影创作难出精品时,曾说:很多部门先是出台很多不准,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拍,大家也就不敢拍,时间一长,就不想了;等哪天让你拍时,你就不会了。  这话说得简单又在理,放到生二孩这件事上,也很合适。  沈阳富民小区有一裱画作坊,坊主人和媳妇都60多岁。跟这两口子闲聊,听说他们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不由啧啧称羡。老板娘则忿忿地,“好啥呀好,罚惨了,工作都没了。”当年,她在沈阳木工工具厂
期刊
去年底,唐山松汀钢厂停产,2300多员工下岗。这或许是个案,但就这些员工来说,可就算下岗潮了。下岗潮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科学地谈、未雨绸缪地做。早谈比晚谈好,大家都有准备。如果下岗潮是国企重组的结果,那给民企更大发展空间以吸纳失业者,便属当务之急。工
期刊
我国施行了30多年的一胎化政策,已让无数父母把个人希望、家庭希望或家族希望叠加于独生子女身上;虽然没有兄弟姐妹来瓜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之爱,独生子女可以毫无竞争压力地独享、垄断,但他们也单独承担起了过去本该由兄弟姐妹分散承担的家庭使命和责任。他们是让人羡慕的一代,得到了那么多爱;也是令人心疼的一代,肩负多重重压。  唯有打破垄断,才能相对均衡,这是爱的均衡,也是使命和责任的均衡。单独二孩政策
期刊
诗曰:  天下奇事数不清,无缘和尚不登门。  掐指欲算明日运,信息高速走一程。  如果有一天接到电话,你被告知正在生病的妈妈吃一种某某药可能会有效果。而电话里的人你根本不认识,但他关于你的信息全部正确,你会怎么想?  如果有一天,你正在宜家兴致勃勃地逛家具,然后手机收到一条微信:《逛宜家会导致情侣分手》,你还会接着逛下去吗?  如果有不认识的人对你说,你的体重超标,因为你的朋友圈中胖子太多啦。你会
期刊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养孩子一直是夫妻行为,顶多算家庭和家族行为。1950年代,以马寅初为代表的一干学人试图把生养孩子上升为国家行为。怎奈极左路线不光没听进去,还把马寅初打成右派分子。  尽管如此,生养孩子这一夫妻行为最终还是成了国家行为。其实我国早在50年前就开始试行计划生育政策了,且于1973年在全国推行。在陈慕华、陈云等人推动下,我国在1978开始试行一胎化政策。1980年9月25日,中
期刊
对莫强这个案子,有两件事要搞清楚,一、莫强受到的伤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二、莫强是否属于因履行工作职责而遭受的暴力伤害。  先说第一个,莫强受的伤害是否发生在工作场所。《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作场所”,不仅是指职工从事主要职业活动的地方,还包括职工因工作需要或完成本职工作,应当经过或可能经过的那些区域。  在这起伤害案中,莫强的角色是三车间员工,他是奉班长之命,到四车间去借筐,后在四车间与老张抢
期刊
“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书上这一行字,让莫强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当初,仅仅因为借筐,他跟老张在车间动起了手,一阵拳脚下来,自己的脾摘了不说,如今想申请个工伤还一波三折。明明因为工作需要才出了事,怎么就不能认定为工伤?莫强想不通,只能求法院给个说法了。  莫强和老张这事,要从半年前说起。  莫强是某纺织科技公司三车间的老员工了,跟同事们处得都挺好;老张是七车间的工人,入职不到一年。他原先那家单位黄铺
期刊
在鼓励生孩子这件事上,各国的宣传手段差不多。  先看俄罗斯,俄政府印制了许多鼓励生育的宣传海报,张贴在街头。一幅海报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名妇女抱着3个婴儿;另一幅海报上印着一行俄文,翻译成中文是“爱国从家庭开始”。再来看韩国,家庭保健福利协会募集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标语,贴到公共汽车上大规模宣传。  宣传归宣传,重要的是很多国家意识到,国家既有人口需要,就要给愿意多生孩子的夫妻以经济辅助。比如在日本,每
期刊
我认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进企业后总会有失落感,觉得工作单调,机会少,看不到未来的前途。我不这么认为。  我曾问一名大学生,如果给你100个机会,给另一人1个机会。那么,谁更有可能把握机会成功呢?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了,因为我的机会比对方多得多,只要我能把握住一个,就可能会取得成功。“我成功的几率是对方的100倍呀!”  我告诉他,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下结论之前咱们先来听一个故事:有一位射
期刊
纠结的男人 34岁  我的家庭一向挺和谐:我博士毕业,在公司有股份,拿年薪;妻子很优秀,对我父母很好,前年还给我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可因为生二孩的事,我们有了矛盾。  自从我弟弟又生了女儿,我的父母就开始催促我和妻子再生一个“大胖小子”。但我们觉得有女儿就够了,妻子态度尤其坚决。母亲为了游说我们,常住不走,声泪俱下地搞情感绑架。  我心疼妻子,怀女儿时,她就很辛苦,生产时差一点大出血,后来又独自照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