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為旅遊城市而言,街道形象成為外地遊客進入澳門的第一感觀,其整潔美觀與否與城市生活垃圾能否得到有效處理息息相關。對於每天接待數以十萬遊客的澳門來說,其街道形象的把關又如何呢?於市民於遊客又各有一番怎樣的感與受呢?本期記者專程帶領讀者一起深入澳門各區,掃地毡式地尋找澳門街道的一個又一個城市垃圾“真面目”。
大型拉圾桶“尋寶”好去處
一直以來,本澳大型公共垃圾收集設施以藍色大型塑膠垃圾桶為主,據悉最高峰1600多個分佈在各街區,尤以街道狹窄旧區最多見,三數個一字排開的藍色大膠桶,在等待著各種生活垃圾的到來,是澳門街道獨有的風景,令很多人感慨的是,視覺上甚為碍眼的同時,更不時傳出陣陣異味,直接影響到路人的感觀。人潮人湧的大三巴街,手信店舖林立,某手信店製餅工場與數個大型垃圾桶僅一木板相隔,遊客在試吃手信的同時,卻要飽受垃圾臭味“薰陶”,真是無奈。民政總署為了維持各垃圾收集點的清潔,這些有蓋或無蓋的大型垃圾桶都貼有“禁止亂丟垃圾”的標語,或者設立“丟棄垃圾罰款600元”的指示牌,以警示市民在棄置圾垃時,務必將垃圾準確無誤地投入垃圾桶內,以避免影響市容及環境清潔衛生,違者有可能遭致罰款。雖然如此,現實中,很多的市民都為了貪一點方便,或者畏懼垃圾異味,寧願遠遠地將一袋袋垃圾作抛物線運動,能幸運入桶的不在話下,不能投中目標的垃圾自然满潟一地了。當然還有另一個更普遍的原因,就是當街上垃圾桶容納不下源源不斷的垃圾時,以致各區街道垃圾桶都出現垃圾推積如山,桶內桶外都為垃圾所包圍,自然大煞城市環境形象。
本刊記者一直關注到,本澳各區都有一批年長拾荒者選擇附近的垃圾桶為固定掃蕩目標,一些有蓋或無蓋的大型垃圾桶成為他們的“尋寶”好去處,如黑環區、三盞燈區、十月初五街……這些居民聚集的旧區,每日都有一班手推推車的公公婆婆出沒於垃圾桶周邊,或手持鐵枝或徒手翻查垃圾,一些居民棄置的生活用品、零食用品、鈻罐、紙皮等等“心水寶物”,堆满一車仔然後心满意足地離開,若尋不到所獲,就心有不甘地轉戰下一站的也大有人在。這些拾荒者自力更生支持環保工作固然值得讚許,然而以記者觀察,經過一翻“搜掠”之後的現場,無不是各式垃圾袋散落一地,甚至廚餘腐爛生果亦被隨意丟棄一地,積水、臭味也揮之不去……真是制造了一個沒有最亂只有更亂的垃圾堆。
壓縮型拉圾桶 “不就腳”遭冷遇
近年,隨著城市發展及人口的大幅增加,生活垃圾也大幅增加,民署因應現有大型垃圾桶設施難以負荷,開始在社區工作這方面做了努力,如於街道設置承載容量大十倍的壓縮式垃圾桶,而大大減少了舊式大型垃圾桶的數量,亦有限度地改善社區衛生環境。雖然,民署引進大型壓縮式垃圾桶,原意及出發點都是可喜的,不過,由於這類垃圾桶佔地更大,以澳門舊區而言很難找到適合地點設置,加上在選址上較以往更為集中,故往往距離民居更遠,以往居民只需行到樓下,就可丟棄垃圾,如今換了壓縮型圾桶,卻要行走數條街道,若是輕便的生活垃圾,倒只是來回行走的路程,但要是大件的垃圾,如家居垃圾,就是令人吃不消了。試想一下,辛辛苦苦搬一件大件家俬用品落街,還要走多几條街才到垃圾站,尤其一些年長者,出行已是不便,每天還要山重水遠地倒垃圾,真是一件苦差事。
不過,記者於提督馬路、高士德區一帶所見,自從壓縮型拉圾取代舊有大型垃圾桶後,現場明顯非常幹淨,完全沒有了過往多個垃圾桶長期爆滿的現象,為何如此?難道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少了?同一時間,記者又發現到,不少唐樓大廈門口,多了一袋又一袋的垃圾似在等待清潔工人來清理,令人懷疑是不是居民不約而同的指定動作?此外,不少街角的行人道小垃圾桶,亦是經常爆满,入夜後有人更將一袋袋垃圾置於垃圾桶旁,令行人也不得不為之側目。一些街邊的商戶索性將棄置的紙皮等垃圾順手放在行人道垃圾桶周邊,使得行人要側身才可行過,心生怨言又無門投訴。
街道垃圾房 一道城市風景
以現時所有的公共垃圾收集系統中,封閉式街道垃圾房算是唯一令人對之刮目相看的,皆因這些垃圾房頗為“討好”的外觀設計,因為民署部門為配合旅遊城市的形象,很多街道垃圾房都以彩色馬賽克拼貼成各種圖案,有的還於屋頂栽種各種氣味芬芳的植物,儘管在本澳擁擠的街道一角,霸佔了一垃圾小王國,不過,外表的美觀卻讓人不由得心生一份贊同:原來垃圾房也可建造得如此的美觀!這是很多遊客和很多本地市民不得認同的,特別南灣區、高士德等區的垃圾房,被喻為馬路中間一道養眼的風景線。
不過,與上述旅遊區商業區相比較,其他居民區垃圾房就沒有如此的好風景了,一是選址上,二是建築外觀美化上,三是現場環境的維護上,後者遠遠比不上前者不說,甚至有的垃圾房屋前屋後有老鼠出沒,也是時有所聞。有居民甚至乎因為擔心紫外線幅射,每每經過垃圾房門口,都會有意繞道而行。
大型家居垃圾 周街亂棄惹人厭
長期以來,同樣備受街坊埋怨的,是周不時有市民隨意棄置大型家居垃圾的現象。一些公共大廈的門口,街邊垃圾站及馬路邊,都是市民選擇棄置大型家居垃圾的地點。特別是歲末年終,很多市民都有換新家俬的習慣,如床褥、床架、書枱、書櫃、雪柜、電視等等,因為屬大體積物件,往往難以搬動而被隨意棄置於大廈門口周邊,更有甚者,一些住戶索性將大件垃圾棄於馬路邊,等待清潔工人的清理。於是,令很多人都習以為常的是,自家大廈門口總是有那麼幾件阻街的家居垃圾,阻塞要道之餘,又影響大廈周邊環境。
不過,並不是所有清潔工人都會主動地清理這些動輒二、三人才可合力搬動的物件的,所以,很多時都會有不少街邊的家俬雜物,數日都沒有人清理。當然,雖然是冇人要的垃圾,有時也會吸引一些途人尤其拾荒者的極大興趣,而執返屋企環保利用,或轉手賣向二手店舖賺取小小金錢。往往這時候,令人討厭的垃圾廢棄物又被循環利用,成為下一手的最愛。
垃圾影響市容 執行力存疑
澳門地小人多,垃圾處理問題又是市民生活及出行都要面對的,民署一直有針對亂丟垃圾的處罰條例,並在很多大型垃圾桶放置點都放置有罰款指示牌,以警示市民在亂丟垃圾前三思並作出正確的行為。不過,這些對市民而言是否有約束力,卻令人存疑。尤其是節假日、週末,不管是遊客區還是居民區,不是垃圾堆滿垃圾桶,就是垃圾桶周遭傳出難聞臭味,居民無奈接受現實的同時,內心裡想說的是:一切盡在無言中。
針對“垃圾”這個看似不起眼“面子工程”問題,一直引起各界的關注,有意見認為要由根源做起,例如引入“污染者自付”的條例,環保局也提出“源頭減排”的構想,不過始終未有任何實際行動落實。未來,會否將城市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集?會否要求廢舊家俱等大件垃圾按規定時間定點收集?……都有待有關當局建立一套有效的統籌機制,以解決垃圾影響市容這一老大難題。
大型拉圾桶“尋寶”好去處
一直以來,本澳大型公共垃圾收集設施以藍色大型塑膠垃圾桶為主,據悉最高峰1600多個分佈在各街區,尤以街道狹窄旧區最多見,三數個一字排開的藍色大膠桶,在等待著各種生活垃圾的到來,是澳門街道獨有的風景,令很多人感慨的是,視覺上甚為碍眼的同時,更不時傳出陣陣異味,直接影響到路人的感觀。人潮人湧的大三巴街,手信店舖林立,某手信店製餅工場與數個大型垃圾桶僅一木板相隔,遊客在試吃手信的同時,卻要飽受垃圾臭味“薰陶”,真是無奈。民政總署為了維持各垃圾收集點的清潔,這些有蓋或無蓋的大型垃圾桶都貼有“禁止亂丟垃圾”的標語,或者設立“丟棄垃圾罰款600元”的指示牌,以警示市民在棄置圾垃時,務必將垃圾準確無誤地投入垃圾桶內,以避免影響市容及環境清潔衛生,違者有可能遭致罰款。雖然如此,現實中,很多的市民都為了貪一點方便,或者畏懼垃圾異味,寧願遠遠地將一袋袋垃圾作抛物線運動,能幸運入桶的不在話下,不能投中目標的垃圾自然满潟一地了。當然還有另一個更普遍的原因,就是當街上垃圾桶容納不下源源不斷的垃圾時,以致各區街道垃圾桶都出現垃圾推積如山,桶內桶外都為垃圾所包圍,自然大煞城市環境形象。
本刊記者一直關注到,本澳各區都有一批年長拾荒者選擇附近的垃圾桶為固定掃蕩目標,一些有蓋或無蓋的大型垃圾桶成為他們的“尋寶”好去處,如黑環區、三盞燈區、十月初五街……這些居民聚集的旧區,每日都有一班手推推車的公公婆婆出沒於垃圾桶周邊,或手持鐵枝或徒手翻查垃圾,一些居民棄置的生活用品、零食用品、鈻罐、紙皮等等“心水寶物”,堆满一車仔然後心满意足地離開,若尋不到所獲,就心有不甘地轉戰下一站的也大有人在。這些拾荒者自力更生支持環保工作固然值得讚許,然而以記者觀察,經過一翻“搜掠”之後的現場,無不是各式垃圾袋散落一地,甚至廚餘腐爛生果亦被隨意丟棄一地,積水、臭味也揮之不去……真是制造了一個沒有最亂只有更亂的垃圾堆。
壓縮型拉圾桶 “不就腳”遭冷遇
近年,隨著城市發展及人口的大幅增加,生活垃圾也大幅增加,民署因應現有大型垃圾桶設施難以負荷,開始在社區工作這方面做了努力,如於街道設置承載容量大十倍的壓縮式垃圾桶,而大大減少了舊式大型垃圾桶的數量,亦有限度地改善社區衛生環境。雖然,民署引進大型壓縮式垃圾桶,原意及出發點都是可喜的,不過,由於這類垃圾桶佔地更大,以澳門舊區而言很難找到適合地點設置,加上在選址上較以往更為集中,故往往距離民居更遠,以往居民只需行到樓下,就可丟棄垃圾,如今換了壓縮型圾桶,卻要行走數條街道,若是輕便的生活垃圾,倒只是來回行走的路程,但要是大件的垃圾,如家居垃圾,就是令人吃不消了。試想一下,辛辛苦苦搬一件大件家俬用品落街,還要走多几條街才到垃圾站,尤其一些年長者,出行已是不便,每天還要山重水遠地倒垃圾,真是一件苦差事。
不過,記者於提督馬路、高士德區一帶所見,自從壓縮型拉圾取代舊有大型垃圾桶後,現場明顯非常幹淨,完全沒有了過往多個垃圾桶長期爆滿的現象,為何如此?難道是居民的生活垃圾少了?同一時間,記者又發現到,不少唐樓大廈門口,多了一袋又一袋的垃圾似在等待清潔工人來清理,令人懷疑是不是居民不約而同的指定動作?此外,不少街角的行人道小垃圾桶,亦是經常爆满,入夜後有人更將一袋袋垃圾置於垃圾桶旁,令行人也不得不為之側目。一些街邊的商戶索性將棄置的紙皮等垃圾順手放在行人道垃圾桶周邊,使得行人要側身才可行過,心生怨言又無門投訴。
街道垃圾房 一道城市風景
以現時所有的公共垃圾收集系統中,封閉式街道垃圾房算是唯一令人對之刮目相看的,皆因這些垃圾房頗為“討好”的外觀設計,因為民署部門為配合旅遊城市的形象,很多街道垃圾房都以彩色馬賽克拼貼成各種圖案,有的還於屋頂栽種各種氣味芬芳的植物,儘管在本澳擁擠的街道一角,霸佔了一垃圾小王國,不過,外表的美觀卻讓人不由得心生一份贊同:原來垃圾房也可建造得如此的美觀!這是很多遊客和很多本地市民不得認同的,特別南灣區、高士德等區的垃圾房,被喻為馬路中間一道養眼的風景線。
不過,與上述旅遊區商業區相比較,其他居民區垃圾房就沒有如此的好風景了,一是選址上,二是建築外觀美化上,三是現場環境的維護上,後者遠遠比不上前者不說,甚至有的垃圾房屋前屋後有老鼠出沒,也是時有所聞。有居民甚至乎因為擔心紫外線幅射,每每經過垃圾房門口,都會有意繞道而行。
大型家居垃圾 周街亂棄惹人厭
長期以來,同樣備受街坊埋怨的,是周不時有市民隨意棄置大型家居垃圾的現象。一些公共大廈的門口,街邊垃圾站及馬路邊,都是市民選擇棄置大型家居垃圾的地點。特別是歲末年終,很多市民都有換新家俬的習慣,如床褥、床架、書枱、書櫃、雪柜、電視等等,因為屬大體積物件,往往難以搬動而被隨意棄置於大廈門口周邊,更有甚者,一些住戶索性將大件垃圾棄於馬路邊,等待清潔工人的清理。於是,令很多人都習以為常的是,自家大廈門口總是有那麼幾件阻街的家居垃圾,阻塞要道之餘,又影響大廈周邊環境。
不過,並不是所有清潔工人都會主動地清理這些動輒二、三人才可合力搬動的物件的,所以,很多時都會有不少街邊的家俬雜物,數日都沒有人清理。當然,雖然是冇人要的垃圾,有時也會吸引一些途人尤其拾荒者的極大興趣,而執返屋企環保利用,或轉手賣向二手店舖賺取小小金錢。往往這時候,令人討厭的垃圾廢棄物又被循環利用,成為下一手的最愛。
垃圾影響市容 執行力存疑
澳門地小人多,垃圾處理問題又是市民生活及出行都要面對的,民署一直有針對亂丟垃圾的處罰條例,並在很多大型垃圾桶放置點都放置有罰款指示牌,以警示市民在亂丟垃圾前三思並作出正確的行為。不過,這些對市民而言是否有約束力,卻令人存疑。尤其是節假日、週末,不管是遊客區還是居民區,不是垃圾堆滿垃圾桶,就是垃圾桶周遭傳出難聞臭味,居民無奈接受現實的同時,內心裡想說的是:一切盡在無言中。
針對“垃圾”這個看似不起眼“面子工程”問題,一直引起各界的關注,有意見認為要由根源做起,例如引入“污染者自付”的條例,環保局也提出“源頭減排”的構想,不過始終未有任何實際行動落實。未來,會否將城市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集?會否要求廢舊家俱等大件垃圾按規定時間定點收集?……都有待有關當局建立一套有效的統籌機制,以解決垃圾影響市容這一老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