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观六百余年的历史,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传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执著于“君子不器”的追求。
  博学
  今天的府学完整地保留了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建筑,庙学合一,加之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构成了“活”的教育博物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历史悠久的国子监辟雍前传来稚嫩洪亮的吟诵声。地方课程《弟子规》和校本课程《论语》《诗经》的精彩与校园内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耳畔。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更是当今中国文化的最强音,我们将经典诵读与明理、导行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国学文化的种子。
  古筝悠扬,茶香扑鼻。刘辉老师正全神贯注地上茶艺课。准备茶具、鉴赏茶叶、悬壶高冲、小口啜饮……饮茶者在茶味入口之前,就先品味到了茶道的美。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抓住“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敬茶、敬茶具、敬茶人”,扩展到尊重所有的人、事、物,以及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我们相信,这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浸润,更是一种净化。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我们开设了诸多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博学课程”,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结合班级特色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刘辉老师的茶艺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崇礼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载体和形式,深入挖掘优质的育人资源,以“崇礼”为德育观,注重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加深学生对“礼”的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一个重点:“礼”的教育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时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大意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不单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用“礼”来约束自己,在学好各项技艺的同时还要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真诚做人、以礼待人。
  一个亮点:“礼”的课程
  我们以“礼”的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抓手,丰实“礼”的教育内容,开发“礼”的德育教材,探索“礼”的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礼”的德育校本课程
  一个支点:“礼”的实践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通过入学礼、入队礼、毕业礼、学习礼、交往礼等,使学生从小就能学习并实践做人、做事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朴素的生活哲学,产生了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单纯愿望。“入学礼”是专门为一年级新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尊师、敬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他们迈好学生生涯的第一步。我们会在孔子像前向学生介绍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生平,师生共同在孔子像前行“四拜礼”,表达对孔圣人的崇敬之情,使大家在仪式中领略中华礼仪之邦的风范。之后,学生向自己的老师行“三拜礼”,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老师们一一还礼,表达与同学们在府学沃土上一同成长的愿望。
  德育应当明理,更需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触动、思想的净化,进而使学到的道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我们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以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我们指导学生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的给予和关爱,增强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去感知幸福—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另一方面,提醒学生算一算“辛苦账”:父母曾在自己的病床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书费、学费承载着父母多少辛劳和心血……计算个人成长成本,使孩子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孝心,多了一份爱心,真正使“孝敬”二字扎根在孩子的心里。
  同时,我们结合课程安排,不时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展“府学家长讲坛”活动,尝试通过这种“文化日计划”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对他人、社会的大爱精神。程玲老师作为主讲人在“家长讲坛”第三讲中,为同学们讲述了志愿者的故事,从关爱空巢老人到关心农民工子女,从“保护母亲河”行动到救助云南盈江受伤群众,从服务奥运到帮助打工子弟学生……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无私付出和始终挂在嘴角边的微笑,让“志愿”二字更加鲜活。一个个传播正能量的高大身影,让学生懂得到了平等、自信和助人的价值,感受到了人性之善的光辉。
  教育是生命力量的传递,是文化的滋养与润泽。六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教师传道之沃土,学生成长之摇篮。如今,师生与孔子为临,与圣人相伴,与府学同行,与世界相约,共享成长和快乐。
  【马丁一,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苗 培
其他文献
近日,新加坡幼儿培育署宣布,“小起点,大梦想”计划在2017年由来自550家幼儿园的3.4万名学前儿童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共筹集20万新元现金用于捐赠,创下历史新高。该计划由幼儿培育署发起,旨在鼓励幼儿园为儿童搭建创新、问题解决和发挥独特优势帮助他人的平台,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积极而负责任的公民,并在今后生活中取得成功。该计划鼓励幼儿使用他们自身的资源和创造力回馈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
尽管是一部以说理为目的的科普著作,但对两位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感到叹服的同时,更是在这本自然著作中,感悟到一些人生乃至哲学层面的深意。思索得越深入,对江泓与董子凡合著的这本《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越是爱不释手,夜中难眠的时候,时常进行翻阅。  老庄哲学在自然界中的真实折射  诚然,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揭露世界的客观性,与文学作品那种地地道道的情感体验存在着天然的差别。但这并非意味着,科学与艺术之间
只有德育課程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与学生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相吻合,才能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性情,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1]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化,而教化必须依赖于符合学生道德心理需求和道德认知规律的特定载体,德育课程
越有意义的活动,我们搞得越有意思,孩子们才会把它珍藏在记忆的深处。  工作到现在,我已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不但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且还能和学生一起收获成功。  精彩的亮相  开学第一节班会课,很多孩子连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熟悉起来,我在班级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介绍会。  第一环节“猜猜我是谁”,教室银幕上展示这
“德育不应是一种灌输式、硬着陆式的德育,而应是浸润式、软着陆式的德育。孩子就像河苗,水质好了,就能滋养河苗健康成长。”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副局长沙勇说。湖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水网密布,身处湖州,能明显感受到浓郁的水乡特色。在谈到德育时,不少学校都提到“滋养”“浸润”的重要。湖州四中副校长谈琦虹说,四中德育的关键词是“和润”,和风潜行、润物无声,德育是要浸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之中的。
在富庶广袤的江淮平原有一座城,“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 000多年历史,她曾有个很美的名字:静海。城外,浩浩荡荡、奔腾入海的是长江,恰似蛟龙;城内,蜿蜒曲折、流淌千年的是濠河,宛若翡翠。那里居住着一群人:他们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他们崇文重教、爱惜子女。馥郁绵长的翰墨书香,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人文资源,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教育之乡——南通。如果说今天南通的教学质量是一块高
在教育实践中,常听到有人询问甚至质问:既要“德育为先”,又要“教学中心”,如何是好?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坚持“教学中心”,才能确保“德育为先”。  “教学中心”是“德育为先”的前提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导致德育工作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
本研究旨在揭示韩国教师创设和谐语言课堂氛围所采用的策略。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语境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韩国教师是在改变师生关系和对话形式的过程中,创设出了持续互动、和谐融洽的语言课堂氛围。其最主要的策略是:第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对话;第二,在师生互动时适当表现出幽默;第三,规避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第四,表现出对学生的同理心。这项研究拓展了我们以往的简单认知——采用言语和非言语相结合的方法来营
8月25日至27日,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教育人士以“健康中国 积极教育”为主题,共同探讨国内外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科技、經济等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  会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清华大学H-LAB幸福科技实验室,依据大数据,推出2017年“幸福中国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过去3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
摘要:本研究对济南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师德意识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师德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2)师德意识内容发展不均衡,在事业、学生、同事、自身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师德意识整体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师范生师德情感女性高于男性;(5)参加实习的师范生师德意识优于未参加者。文章基于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