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本文首先叙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过程,重点讨论了目前适用的订单式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没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祛、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
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1]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这是教育领域“订单式”培养与工商领域的“订单式”生产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校企双方的协调问题。产学研合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合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利益权衡和斗争的过程。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鸿沟,两者之间如何搭建更加顺畅互通的桥梁,同时学校本身在合作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应该做出怎样倾向性的争取和舍弃,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因此,校企双方必须积极寻求互惠互利互信的合作基础,建立“双赢”合作机制,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产学合作的长久不衰。
其次,其次“订单式”的形式问题。学校希望企业提早订单,但企业的人才需求时刻在变化。校企双方必须建立一种紧密的一体化的联络机制,在下“订单”时间、人才层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双方认可的可行计划。另外,在招生、学制、专业设置、学费收取等重大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征求广大高职院校意见;同时要站在支持和规范学校行为的角度,与企业及行业进行积极的沟通。包括对学生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如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转化,学生的深造与继续教育等都应有相应的机制。另外还有师资培养、资源共享、质量保障等方面更加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这些也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的建立
第一,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定制式”培养。在“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及时了解区域经济中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本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行业中的多个企事业单位为合作伙伴,与其建立较稳定的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接收并分析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聘请行业领域的专家、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相关的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加入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调整及实践教学等工作中来,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定期到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接触生产实际,使其进一步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及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合理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在课程体系上,可实施“2+1”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由学校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方面组织教学活动;第三年由学校联合定制企业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方面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把局限在学校里的模块课程教育延伸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改革传统的“学校包办一切”的培养模式,针对本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要求,邀请定制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定制式”培养的全过程来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平台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这两大模块构成了定制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2]。这两大模块具有“宽基础、活模块”的特点:“宽基础”不仅集合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且涵盖了与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活模块”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岗位呈动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专门的职业素质,在就业初期就能紧密结合企业具体的产品开展工作的毕业生。
第三,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每个专业都有专业指导小组,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院的相关专家组成,为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直接或间接参与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和调整,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为产、学、研的结合构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点。同时通过专业指导小组,为校企架起产学合作桥梁,加强校企联系。
第四,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建设,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教育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第五,教学过程当中,大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氛围。在不断探索推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这一模式的共性规律,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1-23.
[2]郭长华,刘建铭.对高职高专教育“订单培养”的理性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08).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没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祛、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
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1]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这是教育领域“订单式”培养与工商领域的“订单式”生产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实现人才规格的“适销对路”,其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这是衡量“订单式”培养的基本标准。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校企双方的协调问题。产学研合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合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利益权衡和斗争的过程。在学校的教书育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鸿沟,两者之间如何搭建更加顺畅互通的桥梁,同时学校本身在合作中如何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应该做出怎样倾向性的争取和舍弃,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因此,校企双方必须积极寻求互惠互利互信的合作基础,建立“双赢”合作机制,选择和创新合作形式,以保持产学合作的长久不衰。
其次,其次“订单式”的形式问题。学校希望企业提早订单,但企业的人才需求时刻在变化。校企双方必须建立一种紧密的一体化的联络机制,在下“订单”时间、人才层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双方认可的可行计划。另外,在招生、学制、专业设置、学费收取等重大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征求广大高职院校意见;同时要站在支持和规范学校行为的角度,与企业及行业进行积极的沟通。包括对学生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如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转化,学生的深造与继续教育等都应有相应的机制。另外还有师资培养、资源共享、质量保障等方面更加深层次的合作机制,这些也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机制的建立
第一,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定制式”培养。在“定制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及时了解区域经济中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本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行业中的多个企事业单位为合作伙伴,与其建立较稳定的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接收并分析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聘请行业领域的专家、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相关的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形式加入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调整及实践教学等工作中来,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定期到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接触生产实际,使其进一步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及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合理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在课程体系上,可实施“2+1”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由学校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方面组织教学活动;第三年由学校联合定制企业在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方面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把局限在学校里的模块课程教育延伸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改革传统的“学校包办一切”的培养模式,针对本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要求,邀请定制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定制式”培养的全过程来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平台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这两大模块构成了定制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2]。这两大模块具有“宽基础、活模块”的特点:“宽基础”不仅集合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而且涵盖了与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活模块”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岗位呈动态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专门的职业素质,在就业初期就能紧密结合企业具体的产品开展工作的毕业生。
第三,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完成。每个专业都有专业指导小组,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院的相关专家组成,为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直接或间接参与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检查和调整,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既尊重教学规律,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为产、学、研的结合构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点。同时通过专业指导小组,为校企架起产学合作桥梁,加强校企联系。
第四,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建设,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教育和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第五,教学过程当中,大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氛围。在不断探索推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这一模式的共性规律,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1-23.
[2]郭长华,刘建铭.对高职高专教育“订单培养”的理性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08).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