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是为了不教”、兴趣和习惯培养等教育理念,即便放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造性。笔者结合高中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就如何在高中艺术生的数学教学中践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数学;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92-2
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是为了不教”。他的《教育杂谈》、《晴窗随笔》和《受教育的与改革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地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发展过程。在叶圣陶先生看来“教”是前提和手段,“不教”则是目的。“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拥有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为了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解决逐步达成对复杂问题的解决,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把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教师通过改变问题情境,有层次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体验、探索,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整合、扩充,从而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以达到化解难点,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通过解的个数来判断,另一种是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下面我们围绕这两种方法,从课本题出发,通过不断改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总结提炼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问题的通性通法,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解决之道,真正实现“不教”的目的。
直线与圆的问题,我们从点的变化,到斜率的变化;从问题的变化,到方法的变化,逐层推进。问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关注到通性通法,用好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关建量,把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针对艺术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点带面,融会贯通,通过学习一点,让学生掌握一片。教学中还要抓住灵魂,授生以渔,从而提高艺术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这位从苏州走出去的文学巨匠、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教育主张、理念和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迸发着无尽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充分领会先生的思想,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激发艺术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一题多变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杨斌.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5).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数学;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92-2
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是为了不教”。他的《教育杂谈》、《晴窗随笔》和《受教育的与改革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地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发展过程。在叶圣陶先生看来“教”是前提和手段,“不教”则是目的。“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拥有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为了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有序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解决逐步达成对复杂问题的解决,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形式,把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教师通过改变问题情境,有层次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体验、探索,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整合、扩充,从而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以达到化解难点,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结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通过解的个数来判断,另一种是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下面我们围绕这两种方法,从课本题出发,通过不断改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总结提炼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问题的通性通法,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解决之道,真正实现“不教”的目的。
直线与圆的问题,我们从点的变化,到斜率的变化;从问题的变化,到方法的变化,逐层推进。问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关注到通性通法,用好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一关建量,把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针对艺术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点带面,融会贯通,通过学习一点,让学生掌握一片。教学中还要抓住灵魂,授生以渔,从而提高艺术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这位从苏州走出去的文学巨匠、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教育主张、理念和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迸发着无尽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充分领会先生的思想,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激发艺术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一题多变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杨斌.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