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tobac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藤学先生曾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基本任务是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中陶冶美好情感。“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相互倾听、思考、辨析的过程中,让朦胧的思维明亮起来,让正在形成的知识清晰起来,以实现语文学习的目的。
  一、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让语文学习“慢一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懂得在关键的地方,肯花时间让学生打开思路,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这个活不是指形式上的活,如搞些小组讨论,更主要的是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比如多问“你是怎么想的?”,多引导学生阐述“我的理解是……”“他的想法是……”“我认为还能这样想……”。这也许会让语文的学习过程变得“慢一些”,它有助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由不会到会、由粗糙到精细的过程,并让我们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更有效。关注这些,比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具有教育价值。
  和孩子们一起研读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文章在面对险境乘客疯狂涌向救生艇的混乱局面后出现了一段船长和机械师以及大副的简短对话。我问,在这段对话中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孩子们说“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关爱弱者”等等,我又追问:船长对大副下命令之前和机械师的简短对话你觉得用意何在?我的本意是让孩子们感受船长的处置谨慎而果敢。他们思考了片刻,竟然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认为哈尔威作为一名资深而优秀的船长,对此时的意外以及会引发的状况应该是了如指掌的,此时的对话与其说是自己了解状况,不如说是给混乱的人群下了一剂猛药,也为第二个命令的下达作好铺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胁之以威,导之以行,道之以德。此时,船长的形象愈加高大丰满。读了无数次这篇课文,从来没有理解到这样的高度,为孩子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点赞。都说老师能走多远,才能把孩子带多远,突然发现他们也在带着我走得更远。
  二、打开学生的生活之窗,让语文学习“真一些”
  课堂中通过勾起学生的生活回忆,“还原”生活画面,让丰厚的语言在学生心中升腾,留下深深的印迹。
  在执教《月光启蒙》一文时,赏析句子: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人的雕像?
  师:你见到的这些雕像都是什么材料的呢?玉石的见过吗?
  师: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就成了一尊雕像了呢,而且是一尊玉石雕像?从这个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人的雕像?”将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从文本中读出所熟悉的生活画面,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词语间的距离,使学生对“雕像”这一词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校里、公园里甚至街道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人物雕像。同时,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你们说的这些可都是有杰出成就或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啊!这些人在大家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怀念他们,尊敬他们,所以把他们塑成雕像。”然后又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感知“玉石”,教学中赋予词语以生命力,让学生感受“玉石雕像”的真正内涵,感受母亲在孙友田心中崇高的地位,学生的理解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样丰厚的词语教学定然能在学生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语文学习“美一些”
  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扇窗,只有打开这一扇窗,教育才能触及心灵深处。所以,真实的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移步换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的生命历程中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学生心灵深处的舞蹈,呈现出了语文学习最美的一面。
  教学《狐狸和葡萄》一文,有如下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看书上的画,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葡萄怎么样;这么诱人的葡萄,狐狸想不想吃,从哪里可以看出;狐貍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么样,狐狸心里怎么想。
  师: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办?
  (众多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想了一定的办法,看来一定能吃到这个葡萄。但是,狐狸是怎样去做的呢?
  (齐读描写狐狸的句子,理解“无望”)
  (齐读“他边走边回头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狐狸自欺欺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生:狐狸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承认现实,只能自己欺骗自己。
  生:狐狸很虚伪,不诚实,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上述教例,立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感受,教师用换位体验的办法,让学生深入体会狐狸的内心世界,了解狐狸内心的希望、焦灼、痛苦,以及希望落空后的巨大的失落,了解狐狸从满怀希望到无望,以及最后产生自欺欺人这样一个“变态”式想法的心理转变过程,从而对狐狸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换位移情,学生的思维和文章合拍,情感同作者共鸣。在这里学生的心灵游走在思维和情感的边缘,认知和情感将得到和谐发展,情感被思维激活,思维因为情感激活而愈发深刻,对寓意的个性化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就呈现出多维发展的趋势。学生或进入思维深处,产生哲学和社会生活的思考;或走向情感的旋涡,或爱,或恨,或愁……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呈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学习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唯有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训练点,才能不断提升课堂的参与率,才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作文一直以来就在语文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表達这三方面的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黄金时期。他们既善于形象思维,又有丰富的情感,所以帮助他们打开写作思路,训练、提高孩子的说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着手培养他们的说写能力呢?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趣性强,其中就蕴藏着丰富的说写资源。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因“材”
期刊
2016年8月6日,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天津站)中,为了竭力倡导求真务实的语文教学,即“真语文”,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我们国家从1949年到现在,语文学的教育始终处于各种各样争论、学派流派当中,到现在为止有几十种流派。比如一些老师认为诗重要,就提出诗意的语文,要把语文讲得像诗一样;有的老师认为情境重要,就穿插各种情境。其实语文不是流派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特点:培育人文情怀,积累语言素材,发展思维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小学语文应该着眼于全人教育,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传统语文课堂,我们只专注一本教材,把一篇课文嚼得七零八碎,好像越碎越显出老师钻研教材之深。一堂课一篇课文,一学期一本教材,期末测试一张试卷,我们的语文课教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以至于有些同学大学毕业时,连一份简历都写不好。
期刊
每当拿起课本仔细研读时,我总会被作者不俗的写作功力所折服,为文中幽远深邃的思想所震撼。之后便急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体会文章之妙。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并不能顺利地进入情境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索之后,恍然发现,我从一开始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学习不是主动选择的,再加上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经验,所以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便会相对较弱。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提高自己的诵读欣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的微风中尽情散发自己表达能力的花香。  一、晶帘动——拓展阅读,提升诵读欣赏能力  教学中,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运用机智、灵动、准确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自我的生成、个性的展现和价值的认同。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随时发生着对话,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
期刊
什么是简单?简单可意为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单”了,课堂教学就更清晰,教师就更容易驾驭,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那这样的“简单”,就不“简单”了,它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魅力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各个部分简明清晰,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轻松起来,同时让效果更加明显起来。  让学习简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关
期刊
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写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忽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破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还能让学生有效融入课文
期刊
习作原是生命本真体验的一种自然流露,体验可以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舞蹈。  一、融入生活,捕捉刹那的灵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1.参与生活,激情的诞生  学生习作的激情来自于生活的激情。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然后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去。因此,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