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浓厚的家庭诗词氛围结硕果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2月1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下了帷幕,北京大学博士陈更以5∶2的优势战胜了中科院博士孙晓婧,夺得了总冠军。人们都很好奇:一个工科博士怎么成了诗词才女?她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呢?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新年鞭炮的硝烟还未散尽,陕西省咸阳市一户农家的堂屋里,一家人围着火炉兴致勃勃地看电视。随着电视中董卿的声音,几位嘉宾一起上台给冠军颁奖。电视机前,一个女孩站起身,欢快地从里屋拿出一个奖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看,就是这个!”“姐姐,你隐藏得够深啊!”弟弟笑着打趣,一把夺过奖杯,不停地摩挲着。爸爸则兴奋地喊道:“娃他妈,快把手机拿出来,咱们一家人跟奖杯合个影。”“对对对,是该合个影,娃儿得这个奖不容易!”奶奶随声附和道。大家站在镜头前,“咔嚓”一声,定格了这幸福的一刻。
  陈更1992年出生在咸阳农村,童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奶奶家前面是一座古旧的红砖瓦房,后面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这个简陋的屋子里,经常传出欢声笑语,也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春天的早晨,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惊醒了沉睡中的小陈更,她一骨碌从土炕上爬起来,趴到了窗沿上。窗外的那棵大枣树下,一群麻雀在蹦跳着啄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望着窗外啄食的小鸟,陈更不自觉地大声背起了奶奶教过的诗。声音惊动了地上啄食的麻雀,它们“呼啦”一声飞到了枣树上,跳着,叫着,叽叽喳喳的声音分外悦耳动听。听到陈更的声音,奶奶从外屋走进来:“我娃真乖,刚起床就知道学习了。”奶奶怜爱地一把扯过她,督促她穿上衣服。
  陈更的奶奶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勉强能够读书看报,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也算得上文化人了。她很重视对陈更的启蒙教育,一有时间,就把自己知道的诗教给陈更。通常,奶奶会一边干家务一边教陈更。陈更一句一句跟着念,不大一会儿,一首诗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睡觉前,躺在床上,奶奶会督促陈更把当天学的诗背一遍,再把前几天学的诗温习一遍。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就把陈更送进了村里的小学。那时,陈更已经能背几十首古诗了。
  陈更学习成绩优异,尤其喜爱阅读,爷爷随手拿回家的传单,她都会一字一句认认真真读完。有时候看到熟悉的诗句,她会惊喜地叫起来。看到陈更如此喜欢读书,爷爷向陈更打开了宝库。陈更高兴坏了,家里居然藏着一个巨大的书架,书架上都是书,有爸爸和姑姑小时候的课本,也有好看的杂志。在那里,陈更发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宋词全集》,在书中,她找到了奶奶教给她的所有诗词。以后,只要没有书读了,她就悄悄钻进那间屋子,从日上中天一直看到落霞满天。该吃晚饭了,奶奶站在家门口向远方呼唤:“更娃哦,回来吃饭啰……”陈更便悄悄从屋里钻出来,冷不丁出现在奶奶面前。
  爷爷是一个钳工,看到陈更总是埋头阅读不喜欢出去,怕她闷坏了,就在后屋过道的墙上砸进两个粗大的膨胀螺丝,把两根麻绳拴在上面,给她做了一架简易的秋千。陈更看书看累了,就坐在秋千上,脚使劲蹬地,身体一跃而起,仿佛荡入了云霄,然后落下来,带着一阵风。每当这时,她在书里看的诗就会一句一句冒出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陈更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是诗中的佳人,白衣青裙,衣袂飘飘。诗词浸润了她的整个童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小学毕业后,陈更跟着妈妈到了县城,进入育才中学读书。陈更的妈妈梁秋霞是沣东中学的英语老师,爸爸在纺织厂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她只好住在学校里。每到周末,妈妈都会带陈更去外面走走。
  一个周末,陈更和妈妈从一家正在开发的楼盘边走过,看到那个楼盘的外墙上悬挂着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长长的一行字:成大器者于大事未成之时洞悉天机。“更儿,你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妈妈赶快招呼陈更。陈更仰头看了看,思索了一下说:“这是让大家赶紧在商圈未建好时来购买商铺,等建好再买就来不及了,是不是啊?”妈妈笑着点头:“是啊,你看他们把话说得多漂亮啊!中国的语言文字魅力真是大。”陈更赞同地点点头。
  夏天的傍晚,爸爸带陈更外出散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爸爸感叹道。陈更抬头远望,夕阳的余晖洒在咸阳湖上,湖面碎金点点。她再看看爸爸,爸爸的背影很瘦,眼神迷离又失落。她听爸爸说过,爸爸年轻时因为家贫,不得已辍学,早早进了纺织厂工作。不过,他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床头总是放着一本书。他学生时期的课本,虽然已经发黄了,可还是一本本码放得整整齐齐。听到爸爸吟诗,陈更大脑中关于夕阳的诗句一下子涌现出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爸爸年轻时一定也有过热血沸腾的理想吧?陈更突然想起了杜甫的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一刻,她理解了爸爸,觉得几千年前那个落魄诗人杜甫,突然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陈更的父母都是爱书之人,他们不喜欢喧闹的地方,总是对书籍爱不释手。即使工作再忙再累,每天晚上,他们在睡前总会捧一本书看上几页。他们总是把书的封面擦干净,有时还要包上书皮,整齐地放在书架上。陈更3岁时,有一天,她在爸爸珍爱的一本书上用水彩笔胡乱涂鸦。爸爸回来看见了,脸色铁青,大声呵斥了陈更。从那以后,陈更再也不敢不爱护书籍了。
  初三那年,陈更从同学那里看到了一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随手翻开一页,她就被刘邦的《大风歌》吸引住了,那磅礴的气势、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她对历史上所谓地痞刘邦有了另一种看法。对那本书,陈更爱不释手,很想买一本,但看了看定价,要58元,够全家人半个月的菜钱了。那时候,家里还在还房贷,在每个月1000多元的房贷压力下,一家人节衣缩食。她踌躇再三,没有对父母开口,准备把整本诗抄下来。妈妈知道后,心疼地把她拉到书店,毫不犹豫地买下了那本书。陈更捧着书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书里的诗一首不漏地背下来。
  为了让陈更领略古诗的意境,每年假期,妈妈会带陈更去外地旅游。爬上高山,陈更领略了什么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日在渭南城雨中漫步,她体会到了真正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古诗词中,她找到了自己的故乡:“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狂风吹我心,西掛咸阳树”“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其他文献
父母先送她学书法,可她坐不住,没写几个字,就打翻了装墨汁的碟子;又给她报过二胡、舞蹈等兴趣班,同样都没提起她的兴趣;后来发现她对棋的悟性好,就送她学习国际象棋,结果一不留神,竟成就了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  2020年7月10日,26岁的侯逸凡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任书,成为深大“史上最年轻”正教授。这位世界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北大学子、罗德学者、牛津大学教育硕士,被冠以“天
从小县城到大城市,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勤奋努力  “我买房了。”老何边吃菜边轻描淡写地说。  老何是我的高中同学,现在一所政法大学工作。趁他来京开会,我约他一起吃饭。  “多大的?”我问。  老何抬起头,露出标志性的微笑:“你猜猜。”  我笑了,想起多年前,他用同样的语气对我说过这三个字。  “100?”  “再大一点。”  “120?”  “再大一点。”  “150?!”我有点激动,不自觉地
美國的一项研究发现,运动可延缓黄斑变性的发生及进展,可预防青光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一些常见致盲眼病。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团队开展了两次小鼠实验发现,运动可以使小鼠眼部有害血管的过度生长减少45%。研究人员又做了进一步验证,证实运动减少了32%的眼部血管问题。  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视觉科学中心研究员布拉德利·盖尔芬德博士指出,运动明目可能是身体活动促进了眼部血液流量增加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事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并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后来,加德纳又补充为九种智能。  1.语言智能 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
4年前的一天中午,我送女儿去学校,顺带捎上了邻居家的女孩心怡。路上,心怡带着哭腔跟我说:“我妈不要我了。”我难以置信:“怎么会?”她说:“她都一天半没理我了。她跟我爸吵架了,说要我爸管我。我爸很蠢的,怎么管我?”  之前心怡的妈妈曾跟我吐槽,说她老公不管孩子不顾家,还常因夫妻矛盾迁怒于女儿,他们家就是典型的丧偶式家庭。心怡恐惧的眼神令我不安,除了担心她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担心我女儿茗茗。尽管我家并不
【编者按】  众所周知,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家庭充满正能量,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顺利、高效;相反,如果负能量占据上风,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妨碍孩子的成长。那么,家庭正能量包括哪些内容?家长应该怎样为孩子营造适宜的家庭气氛?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组织力量,对家长、教育专家、家庭问题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父母恩爱,孩子安心  河南省濮阳市家长张先生认为,家庭正能量首先是重视教育。接
去年9月,跟拍10年的纪录片《零零后》在央视9套播出,好评如潮,被观众称为“一部有温度的、值得天下父母都去看”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导演张同道想用这部作品告诉父母们一句话:孩子的世界,或许你不懂。事实上,这句话首先是张同道对自己说的。他与零零后儿子毛毛关系的改善,是对他10年辛苦的最好奖赏。  刚做父亲时,与大多数父亲一样,张同道也望子成龙,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位慈父。但是在与儿子的交往过程
我有将近20年教龄。在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逢二必乱”是一个规律。就是说,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前没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同时学生成绩普遍下降,包括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成绩也像坐上了滑滑梯,“刺溜刺溜”往下掉,让人心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分析了一下,并给出相应的破解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课程难度加深,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由以前的
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生字词、练习册、学习报,还有老师指定购买的各种学习资料。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加班”一两个小时写作业,语文、数学、英语,门门有“加餐”。孩子眼巴巴地想去外面玩,可作业没完成,只得委屈地趴在那儿写。童年的快乐,就这样淹没在了写不完的作业当中。  看着儿子每天愁眉不展、满腹委屈,我很难受。我清楚地知道,孩子天性爱玩、好动,这种被大量作业占据课余时间的学习方式违背孩
【于华章简介】  儿童养成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养成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习惯养成教育、教育信息化、家庭教育等。主持或参与了全国妇联、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等多项重点研究课题,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了“养成教育教导员”职业培训项目,出版了8本共150余万字的《养成教育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