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时代的呼唤,而提问能力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素质。提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过于关注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另一种是盲目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但本文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应以学生提问为主,也需谨记教师提问对其有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对学生提问的促进意义,以及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对如何有效运用教师提问来促进学生提问提出建议,希望本文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英语课堂 教师提问 学生提问 促进意义
1. 前言
教学是师生互动、创新的动态过程,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的重要手段。“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被动回答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并且学生提问对其发展意义重大。无“问”,何谈新思想、新创造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创新的起点都是先发现问题,牛顿由于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为何会往下落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人都见过此现象,但牛顿提出了问题并研究,可见自主提问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内学者宋振韶也指出:“学生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语言交际与运用,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而提问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但纵观研究发现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于关注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另一种是盲目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中心理念下的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提问的主体,故过去不少学者只关注教师提问,对学生提问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但新课改后,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虽研究学生提问是一大进步,但存在一些学者盲目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的现象。过犹不及,片面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的引导,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
本文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问而非被动答才可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提问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促进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好问的意识和善问的能力。“以问促问”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观,即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意义。Edwards与Bowman也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提问会大大影响学生提问的频率和数量,有效的教师提问对引导学生提问至关重要。
2. 教师提问对学生提问的促进意义
2.1提供可借鉴的思考方向,增强其提问能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习惯主宰课堂,实施填鸭式教育不断给学生灌输词汇、语法知识等,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习以为常,教师是权威的理念也早已根深蒂固,多数学生存在思维定势,缺乏提问意识和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提问迫在眉睫。教师可针对课程中某内容作提问的示范,如在难点处、在模糊处、关键处等设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熟知的内容进行提问,可从多角度、变换多种方式进行截然不同的提问,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一方面,既可刺激学生的思考,提供提问的方向给予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所采用口语表述和语言组织也会给予学生参考,促进其口语的输出。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作为良好的示范,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方向,促进其提问技能的提高。
2.2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必须要为自己将要参与的活动找到足够的理由,才有动机来进行。学生提问是学生先在心中产生困惑,激发学习动机,进而不断感知差异,组织语言,从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新颖有趣的教师提问会营造出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其在心中产生认知驱动力,急于解惑,从而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当教师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问题,并表明无绝对评判问题好坏的标准,一切有困惑的皆可提出时,学生压力减轻,则易产生提问的兴趣。通过教师持续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会逐步地由模糊变为明朗,养成质疑并探索的习惯,打开不断认识新知识的通道,进而形成良好的提问能力。知识无止境,靠知识灌输学到的只是九牛一毛,学生要真正提高的是思维能力,而提问是思维的基石。
2.3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的启迪需要冲突,有冲突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疑问。若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在实际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提启发式、探究性的问题,或根据学生的回答采取间接反馈的方式进行反问或追问,不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则学生的疑问会接二连三出现。思维靠启迪而非灌输,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问题利于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问、追问或反问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作为诱导、点拨,“以问促问”的做法能较大程度地实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学生易生成新问题,之后在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过程中, 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许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此循环不断激发思维,利于促进学生提问的多样化。
3. 运用教师提问来促进学生提问的途径
3.1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主动的过程,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联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据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提问。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学生思维更为活跃,由此及彼,天马行空,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绝如缕。中西方的文化中大相径庭的比比皆是,亲属称谓文化、颜色代表的含义、动物的象征意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西方舅舅、伯伯、叔叔统称uncle?孙子、外孙都统称grandson?学生脑子中可能会提出疑问:“不区分开来是不是跟传统有关呢?是不区别对待的意思吗?进而会在之后探讨中了解到在西方不存在父系亲戚重于母系亲戚的观念,都是一视同仁的亲近。再如:教师提问“亚洲四小龙”的英文表达为什么是“The Four Asian Tigers?”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s呢?是不是Tigers 和Dragons有相似的地方呢?都代表什么文化内涵呢?在之后的探讨中,会了解到西方的老虎和中国的龙代表的含义接近,都是吉祥、健壮、伟大的化身,而龙在西方是邪恶的典型代表。此类有趣的教师提问会让学生印象深刻,除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了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了联想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3.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提问多样化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生提问是有力的学习方法。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的是问号,大部分伟大的发明都归功于此。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其不强调唯一标准答案,允许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需要符合i+1原则(Kranshen),做到不偏不怪,有的放矢,既适应学生原有水平,又需做进一步的思考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类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迸出新问题,而不假思索就可回答的或者难度过大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反而会破坏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创生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比较设疑、矛盾设疑等方式,创设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例如:在高一第二册的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教师提问Is it worth rebuilding the damaged cultural relics?这就是一道开放的辩论题。在此开放的问题背后,学生可能会发出新的疑问:If rebuilt, what is the big problem? If not, can the damaged cultural relics serve as a warning? 等等。开放性的教师提问更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自由思考,其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但需提出合理的理由。
3.3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提问,提高其提问的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维果斯基指出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之后对其不断进行改造和重组,让学生生长出新知识,并迁移至新情境中。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倡导教育应贴近生活。一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真实材料的把握会更为透彻,对学习材料有着透彻深入的了解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是现实中鲜活的生命,学生的经验来源于现实,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提问更易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观察和体验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因此,教师需积极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真实材料,激起熟悉感,让其调动原有知识进行解释,解释不通时会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其不得不问。
英语教师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生活情况来进行提问,运用生活化的语料,通过生活素材去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其在真实语境中更好地思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这是我国外的笔友写的一封信,是关于他上个周末是怎么度过的,请问他是用的什么时态呢?怎么用的?”由于是基于日常事件,可能学生心理会有疑问:为什么英语谓语要用过去式,汉语动词却形式不变呢?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什么标志性的短语吗?等等。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比起简单地、生硬地运用脱离情境的例子来教授语法,其更利于学生在熟悉感中去积极探索未知,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知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语言。
4. 结语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学生提问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应以学生提问为主,重视教师提问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此,课堂中应重视运用教师提问来促进学生提问,英语教师须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索性的开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提问,以期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 柳娜, 李琴, 陈文存. 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行动研究[J]. 基础英语教育, 2007(12).
[2] 林小场. 对学生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09).
[3] 司马勇. 从“学答”走向“学问”[D]. 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王丹丹. 初中生课堂能力的培养[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5] 王爱勤, 冯振宇, 樊丽俭. 大学生“问题意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7).
[6] 杨香清.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及干预措施[J]. 外语教育研究, 2011(28).
[7] 周本兵. 有效激发学生提问,实现英语三维目标[J]. 宜春学院学报, 2007(12).
作者简介:梁小玲(1993-),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英语课堂 教师提问 学生提问 促进意义
1. 前言
教学是师生互动、创新的动态过程,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而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的重要手段。“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被动回答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并且学生提问对其发展意义重大。无“问”,何谈新思想、新创造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创新的起点都是先发现问题,牛顿由于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为何会往下落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人人都见过此现象,但牛顿提出了问题并研究,可见自主提问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内学者宋振韶也指出:“学生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语言交际与运用,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而提问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但纵观研究发现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于关注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另一种是盲目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中心理念下的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提问的主体,故过去不少学者只关注教师提问,对学生提问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但新课改后,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虽研究学生提问是一大进步,但存在一些学者盲目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的现象。过犹不及,片面推崇学生提问忽视教师提问的引导,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
本文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问而非被动答才可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提问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促进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好问的意识和善问的能力。“以问促问”才是真正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观,即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意义。Edwards与Bowman也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提问会大大影响学生提问的频率和数量,有效的教师提问对引导学生提问至关重要。
2. 教师提问对学生提问的促进意义
2.1提供可借鉴的思考方向,增强其提问能力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习惯主宰课堂,实施填鸭式教育不断给学生灌输词汇、语法知识等,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习以为常,教师是权威的理念也早已根深蒂固,多数学生存在思维定势,缺乏提问意识和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提问迫在眉睫。教师可针对课程中某内容作提问的示范,如在难点处、在模糊处、关键处等设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熟知的内容进行提问,可从多角度、变换多种方式进行截然不同的提问,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一方面,既可刺激学生的思考,提供提问的方向给予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所采用口语表述和语言组织也会给予学生参考,促进其口语的输出。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作为良好的示范,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方向,促进其提问技能的提高。
2.2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必须要为自己将要参与的活动找到足够的理由,才有动机来进行。学生提问是学生先在心中产生困惑,激发学习动机,进而不断感知差异,组织语言,从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新颖有趣的教师提问会营造出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其在心中产生认知驱动力,急于解惑,从而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当教师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问题,并表明无绝对评判问题好坏的标准,一切有困惑的皆可提出时,学生压力减轻,则易产生提问的兴趣。通过教师持续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会逐步地由模糊变为明朗,养成质疑并探索的习惯,打开不断认识新知识的通道,进而形成良好的提问能力。知识无止境,靠知识灌输学到的只是九牛一毛,学生要真正提高的是思维能力,而提问是思维的基石。
2.3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的启迪需要冲突,有冲突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疑问。若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在实际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提启发式、探究性的问题,或根据学生的回答采取间接反馈的方式进行反问或追问,不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则学生的疑问会接二连三出现。思维靠启迪而非灌输,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问题利于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问、追问或反问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作为诱导、点拨,“以问促问”的做法能较大程度地实现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学生易生成新问题,之后在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过程中, 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许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此循环不断激发思维,利于促进学生提问的多样化。
3. 运用教师提问来促进学生提问的途径
3.1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主动的过程,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联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据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提问。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学生思维更为活跃,由此及彼,天马行空,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绝如缕。中西方的文化中大相径庭的比比皆是,亲属称谓文化、颜色代表的含义、动物的象征意义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西方舅舅、伯伯、叔叔统称uncle?孙子、外孙都统称grandson?学生脑子中可能会提出疑问:“不区分开来是不是跟传统有关呢?是不区别对待的意思吗?进而会在之后探讨中了解到在西方不存在父系亲戚重于母系亲戚的观念,都是一视同仁的亲近。再如:教师提问“亚洲四小龙”的英文表达为什么是“The Four Asian Tigers?”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The Four Asian Dragons呢?是不是Tigers 和Dragons有相似的地方呢?都代表什么文化内涵呢?在之后的探讨中,会了解到西方的老虎和中国的龙代表的含义接近,都是吉祥、健壮、伟大的化身,而龙在西方是邪恶的典型代表。此类有趣的教师提问会让学生印象深刻,除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了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了联想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3.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提问多样化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生提问是有力的学习方法。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的是问号,大部分伟大的发明都归功于此。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其不强调唯一标准答案,允许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需要符合i+1原则(Kranshen),做到不偏不怪,有的放矢,既适应学生原有水平,又需做进一步的思考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类问题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迸出新问题,而不假思索就可回答的或者难度过大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反而会破坏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创生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比较设疑、矛盾设疑等方式,创设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例如:在高一第二册的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教师提问Is it worth rebuilding the damaged cultural relics?这就是一道开放的辩论题。在此开放的问题背后,学生可能会发出新的疑问:If rebuilt, what is the big problem? If not, can the damaged cultural relics serve as a warning? 等等。开放性的教师提问更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自由思考,其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但需提出合理的理由。
3.3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提问,提高其提问的深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来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维果斯基指出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之后对其不断进行改造和重组,让学生生长出新知识,并迁移至新情境中。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倡导教育应贴近生活。一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真实材料的把握会更为透彻,对学习材料有着透彻深入的了解是教师有效提问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是现实中鲜活的生命,学生的经验来源于现实,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提问更易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观察和体验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因此,教师需积极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真实材料,激起熟悉感,让其调动原有知识进行解释,解释不通时会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其不得不问。
英语教师需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生活情况来进行提问,运用生活化的语料,通过生活素材去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让其在真实语境中更好地思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这是我国外的笔友写的一封信,是关于他上个周末是怎么度过的,请问他是用的什么时态呢?怎么用的?”由于是基于日常事件,可能学生心理会有疑问:为什么英语谓语要用过去式,汉语动词却形式不变呢?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什么标志性的短语吗?等等。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比起简单地、生硬地运用脱离情境的例子来教授语法,其更利于学生在熟悉感中去积极探索未知,也更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知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语言。
4. 结语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创新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学生提问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应以学生提问为主,重视教师提问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此,课堂中应重视运用教师提问来促进学生提问,英语教师须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探索性的开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进行提问,以期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 柳娜, 李琴, 陈文存. 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行动研究[J]. 基础英语教育, 2007(12).
[2] 林小场. 对学生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09).
[3] 司马勇. 从“学答”走向“学问”[D]. 西北师范大学,2006.
[4] 王丹丹. 初中生课堂能力的培养[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5] 王爱勤, 冯振宇, 樊丽俭. 大学生“问题意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7).
[6] 杨香清.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及干预措施[J]. 外语教育研究, 2011(28).
[7] 周本兵. 有效激发学生提问,实现英语三维目标[J]. 宜春学院学报, 2007(12).
作者简介:梁小玲(1993-),女,广西钦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