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轻视临摹教学重要性的倾向,指出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案例实验的探究,提出关于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思考,以致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并给以探索。
【关键词】:中学生;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
因受相当一段时间传统临摹教学的影响,在惯性下使中学生对临摹形成了认识上的僵化。如果不将这种传统训练进行创作性的转化,将会走向程式化的僵固观念。因此,本文商榷的出发点是对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实验进行分析探究,为其转化做一个尝试。
一、人物肖像画与临摹的概述
人物肖像画指具体描绘人物形象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在我国传统肖像画中被称之为“传神”、“写真”。在西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物肖像画的含义也不断演变,由早期追求“肖似”到后来追求以偶单一的“肖似”作为其评价的标准,如在《傅雷谈艺术》这本书中曾提到“肖像是某种图像,它记载了艺术家对模特个性的介入,同时它又是艺术家对模特性格的理解。”[1]说明了人物肖像画的艺术语言得到了丰富,除了对其形象的描绘之外,还表达了艺术家对其的主观处理与情感表达。
临摹是由“临”与“摹”二字组成的词语,所谓“临”指的是将范本置于面前,临写的人看范本上的构图、动态等方法,凝神对临,心领神会,下手照写。所谓“摹”是以透明纸张覆盖在范本的上面,照着范本上点画肥瘦的摸样一丝不苟地描摹。那在临摹中应注重“临”还是“摹”呢?南宋文学家姜夔曾在《续书谱》中写道:“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故也。”[2]进一步说明了,以“临”为主以“摹”为铺,要在临摹中有所收获有所创造,必须学其精神与美感。
二、以往临摹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摹教学是教师日常美术教学中的一种,比如仿照范画复制,让学生去临摹等。随着学校美术教育目的的转移,美术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使得临摹似由乎同等于“因循守旧”或压制创造力而遭遇冷对待,这可归于对临摹的思考与认识不足,探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因其教学手段混兮,把临摹与简笔画等同。1992年,中央电视台二台播放的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中运用了比较尖锐的教学方法,对已在形成中的一些儿童美术教育的错误倾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可见,从这时候开始临摹作为一种美术教学手段被滥用甚至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屠美如教授对此电视片也谈出自己的看法,她指出:“节目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封闭性的临摹教学法。这种临摹教学使孩子把学画和学写字等同,只能记住几个画过的物体形象,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束手无策。”[4]所以,将临摹的教学方法与简笔画混淆,使得模仿过于呆板,过于模式化,伤害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二是因临摹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而否定临摹本身。临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应当学习其借鉴功能,“教儿童学画的方法上,临画亦不是绝对不行的。不过不要令他们死临范本,须以铺助鉴赏为目的。”[5]而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指定单一的内容,而且要求临死范本,忽视临摹的借鉴功能,即学习在理解临摹作品的情况下抄临,对临摹的规范走向极端的异化。三是因重视临摹的技能学习,则以是否与临摹相一致作为评价的標准。“唉,这位同学临摹的作品与原作不太像呢!”这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经意间对学生说出的话语。从中可看出教师主要关注技能习得的方面,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忽视临摹也可以结合特定的创造意愿,以致以“像不像”作为对学生的临摹作业评价的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临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临摹教学,因使之顺应中学生美术学习规律,不可为临而临,不可停留于像与不像之间,“开拓出一个创造的境地,使儿童得到一种丰富的感觉,使儿童在他自己的世界得到富的趣味,使儿童得到敏锐的观察力,使儿童得到清新的感觉,使儿童在他自己的世界得到十分愉快的精神······”[6]这里提到的儿童也适用于中学生,更加注重目的性更为单纯的“非复制性”的临摹,建立一种新的临摹教学观并以此指导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
三、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目标
在服务于绘画目的,更超乎于绘画性目的的临摹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学生应能逐步做到改善和丰富绘画语言,提高美术表现能力;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美术知识;临摹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激发兴趣,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发展;开拓艺术视野,积累和丰富记忆表象,提高审美格调,促进艺术想象、形象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
(二)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原则
1、适龄性。人物肖像画的摹本选择应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健康、造型简洁、构图简单、难度适当,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
2、感受性。教师在授课时应事先明确临摹作业的教学目标,比如为了学习人物肖像画的构图方法或者人物比例和动态,要简单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讲解临本创作的时代背景、风格、文化内涵。不要求学生临摹得绝对酷似,而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或细腻,或粗犷,甚至在颜色或造型上会与摹本不一致,都是学生个性、感受以及表现特点的反映,或课理解为是学生的某种创造力。与之相关的评分标准也应是宽容的。
3、可选择性。在摹本的可选择性之外,也因注重材料工具的可选择性,中学生的临摹学习不是专业化技法学习,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一些绘画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所以在临摹时不可能要求学生是采用专业化的工具、材料和方法。应当降低技法要求,让学生选用自己较熟悉的绘画工具和绘画形式,达到一定的临摹效果即可。如用水彩临摹色彩作品,用铅笔或圆珠笔临摹线描作品等。
4、典型性。摹本应选择第一流的世界名作,这些举世公认的名作在构图、造型、色彩、用笔和表现力等方面所洋溢的艺术感染力是低层次的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当学生得知是临摹世界名作时,其学习态度会格外认真。无论学生最终临摹结果如何,其幼小心灵所得到的记忆表象终将是最高层次的。
5、知识性。对中学美术教学来说,临摹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为了能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及其有关的美术知识,比如通过临摹来认识构图知识、色彩知识或人物表情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临摹是手段,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或美术知识才是目的。为此,应交系统地介绍有关的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美术常识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摹本表现特色的领会,对作品内涵以及有关知识的认识,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也会有助于临摹质量的提高,这对初中学生尤为重要。
注释:
[1]傅雷 《傅雷谈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 繁体竖排版》 上海社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2012年版第390页
[3]蒋良 《美术的教学选择》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4]《关于电视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的座谈纪要》载《中国美术教育》1992年第6期
[5]陈之佛《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载《教育丛刊》1934年1卷1期
[6]陈之佛《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载《教育丛刊》1934年1卷1期
【关键词】:中学生;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
因受相当一段时间传统临摹教学的影响,在惯性下使中学生对临摹形成了认识上的僵化。如果不将这种传统训练进行创作性的转化,将会走向程式化的僵固观念。因此,本文商榷的出发点是对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实验进行分析探究,为其转化做一个尝试。
一、人物肖像画与临摹的概述
人物肖像画指具体描绘人物形象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在我国传统肖像画中被称之为“传神”、“写真”。在西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物肖像画的含义也不断演变,由早期追求“肖似”到后来追求以偶单一的“肖似”作为其评价的标准,如在《傅雷谈艺术》这本书中曾提到“肖像是某种图像,它记载了艺术家对模特个性的介入,同时它又是艺术家对模特性格的理解。”[1]说明了人物肖像画的艺术语言得到了丰富,除了对其形象的描绘之外,还表达了艺术家对其的主观处理与情感表达。
临摹是由“临”与“摹”二字组成的词语,所谓“临”指的是将范本置于面前,临写的人看范本上的构图、动态等方法,凝神对临,心领神会,下手照写。所谓“摹”是以透明纸张覆盖在范本的上面,照着范本上点画肥瘦的摸样一丝不苟地描摹。那在临摹中应注重“临”还是“摹”呢?南宋文学家姜夔曾在《续书谱》中写道:“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故也。”[2]进一步说明了,以“临”为主以“摹”为铺,要在临摹中有所收获有所创造,必须学其精神与美感。
二、以往临摹教学存在的问题
临摹教学是教师日常美术教学中的一种,比如仿照范画复制,让学生去临摹等。随着学校美术教育目的的转移,美术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使得临摹似由乎同等于“因循守旧”或压制创造力而遭遇冷对待,这可归于对临摹的思考与认识不足,探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因其教学手段混兮,把临摹与简笔画等同。1992年,中央电视台二台播放的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中运用了比较尖锐的教学方法,对已在形成中的一些儿童美术教育的错误倾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可见,从这时候开始临摹作为一种美术教学手段被滥用甚至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屠美如教授对此电视片也谈出自己的看法,她指出:“节目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封闭性的临摹教学法。这种临摹教学使孩子把学画和学写字等同,只能记住几个画过的物体形象,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束手无策。”[4]所以,将临摹的教学方法与简笔画混淆,使得模仿过于呆板,过于模式化,伤害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二是因临摹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而否定临摹本身。临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应当学习其借鉴功能,“教儿童学画的方法上,临画亦不是绝对不行的。不过不要令他们死临范本,须以铺助鉴赏为目的。”[5]而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指定单一的内容,而且要求临死范本,忽视临摹的借鉴功能,即学习在理解临摹作品的情况下抄临,对临摹的规范走向极端的异化。三是因重视临摹的技能学习,则以是否与临摹相一致作为评价的標准。“唉,这位同学临摹的作品与原作不太像呢!”这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经意间对学生说出的话语。从中可看出教师主要关注技能习得的方面,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忽视临摹也可以结合特定的创造意愿,以致以“像不像”作为对学生的临摹作业评价的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临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临摹教学,因使之顺应中学生美术学习规律,不可为临而临,不可停留于像与不像之间,“开拓出一个创造的境地,使儿童得到一种丰富的感觉,使儿童在他自己的世界得到富的趣味,使儿童得到敏锐的观察力,使儿童得到清新的感觉,使儿童在他自己的世界得到十分愉快的精神······”[6]这里提到的儿童也适用于中学生,更加注重目的性更为单纯的“非复制性”的临摹,建立一种新的临摹教学观并以此指导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
三、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目标
在服务于绘画目的,更超乎于绘画性目的的临摹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学生应能逐步做到改善和丰富绘画语言,提高美术表现能力;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美术知识;临摹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激发兴趣,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发展;开拓艺术视野,积累和丰富记忆表象,提高审美格调,促进艺术想象、形象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
(二)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原则
1、适龄性。人物肖像画的摹本选择应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健康、造型简洁、构图简单、难度适当,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
2、感受性。教师在授课时应事先明确临摹作业的教学目标,比如为了学习人物肖像画的构图方法或者人物比例和动态,要简单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讲解临本创作的时代背景、风格、文化内涵。不要求学生临摹得绝对酷似,而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或细腻,或粗犷,甚至在颜色或造型上会与摹本不一致,都是学生个性、感受以及表现特点的反映,或课理解为是学生的某种创造力。与之相关的评分标准也应是宽容的。
3、可选择性。在摹本的可选择性之外,也因注重材料工具的可选择性,中学生的临摹学习不是专业化技法学习,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一些绘画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所以在临摹时不可能要求学生是采用专业化的工具、材料和方法。应当降低技法要求,让学生选用自己较熟悉的绘画工具和绘画形式,达到一定的临摹效果即可。如用水彩临摹色彩作品,用铅笔或圆珠笔临摹线描作品等。
4、典型性。摹本应选择第一流的世界名作,这些举世公认的名作在构图、造型、色彩、用笔和表现力等方面所洋溢的艺术感染力是低层次的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当学生得知是临摹世界名作时,其学习态度会格外认真。无论学生最终临摹结果如何,其幼小心灵所得到的记忆表象终将是最高层次的。
5、知识性。对中学美术教学来说,临摹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为了能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及其有关的美术知识,比如通过临摹来认识构图知识、色彩知识或人物表情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临摹是手段,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或美术知识才是目的。为此,应交系统地介绍有关的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美术常识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摹本表现特色的领会,对作品内涵以及有关知识的认识,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也会有助于临摹质量的提高,这对初中学生尤为重要。
注释:
[1]傅雷 《傅雷谈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历代书法论文选 繁体竖排版》 上海社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2012年版第390页
[3]蒋良 《美术的教学选择》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页
[4]《关于电视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的座谈纪要》载《中国美术教育》1992年第6期
[5]陈之佛《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载《教育丛刊》1934年1卷1期
[6]陈之佛《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载《教育丛刊》1934年1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