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及演奏艺术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改编于一首广东乐曲,主要以轻柔,流畅、抒情为主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并结合多年钢琴教学经验,对《平湖秋月》这首作品从民族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索作品的演奏艺术风格,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平湖秋月;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民族特色
  一、引言
  古曲 《平湖秋月》描写古代人文雅士淡薄名利,追求安逸生活的一种人生观。曲调采用江浙一代的民间音调,又吸收了广东粤曲的风格,流传在广东粤剧中。作曲家在改编成钢琴作品时,保留了原曲的基本结构,并通过现代作曲的技术理论,把中国民间音调融入到钢琴作品中,提高了原有的艺术品味,使音乐更加具有生命力、表现力。
  二、中国钢琴作品《平湖秋月》
  (一)作曲家陈培勋
  陈培勋(1921—2006),广西合浦人,出生于香港。自幼随叔父陈德光学习钢琴,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卖杂货》、《思春》、《双飞蝴蝶变奏曲》、《旱天雷》、《平湖秋月》,交响诗《心潮逐浪高》、《从头越》,音画《流水》、幻想序曲《王昭君》、交响乐《我的祖国》、《清明祭》等。其中《从头越》曾获国庆三十周年创作一等奖,《清明祭》获第一届全国交响作品优秀奖。
  (二)《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及演奏艺术
  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写于1975年,是作曲家陈培勋的代表作钢琴曲,该作品在原曲的基础上更加赋予表现力,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注重音乐思维贯穿发展的逻辑性,反映出现代音乐的审美意识,运用五声的多声部织体,明亮、华美的色彩和饱满的和声背景,将迷人的湖光月色,如诗如画的体现出来。
  在作品的开头,作曲家注明悠扬、宽阔、优美、明朗地这四个形容词,暗示着作曲家希望这首乐曲是一个抒情、柔美、如歌的作品。演奏者不仅要注重旋律线条、声部层次、和声织体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及准备把握作品的内涵和风格,通过音色、力度、速度、踏板等演奏手段来表现乐曲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求达到完美的意境。
  (三)总结
  1、从音乐表现的角度
  这首乐曲在音乐表现上占主要位置,一首作品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反映出音乐语言的性格,同时反映演奏者对作品是否深入的理解。用独特的民族韵味展示在人们面前。
  乐曲的开始音响效果应该是悠扬、轻柔的,力度也标明为p,根据上面所分析的第一部分整体效果以优美的意境为主,突显右手的主题色彩。而第二部分发生了变化,主旋律在左手,通过右手的琶音效果来回应左手的主题,在这个部分的音色效果是以灵活、流动为主。在第三部分中,音色的效果发生了起伏的现象,旋律的线条起伏使后面的旋律更加流畅,层次鲜明,通过用装饰音来给音乐添加动感,在听觉上增添了一些鲜活感,这段整体音乐的把握就是通过一层层的起伏渐渐的推向后面的高潮,为第四部分的高潮
  部分做准备。在演奏第四部分时要赋予歌唱性的旋律,高音区敏锐而自信,这样音色才更加明亮富有神采。尾声部分又恢复了平静,这部分的音乐要表现出小心翼翼,逐步走向结尾,通过右手的颤音效果和左手的音阶式慢慢的推向了平静,最终在极轻的音色里又回到了原来安静而柔美的气氛中,给人一种遐想,想要进入那美妙而虚幻的梦里。
  2、从演奏的审美角度
  这首乐曲主要是以抒情性旋律为主题,需要弹奏的柔却不虚,轻而不飘,要用手指慢而深地触键,力量自然转移,这样才能弹奏出透明、圆润、优雅的音色。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节奏和乐感有着深刻的民族特性,在演奏中把握了民族的表现手法,才能使这整个作品展示出它應有的艺术风格。演奏者必须树立多声融合的立体感,传统音乐的线条感和民族性的演奏理念,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整首作品的内涵与民族风格,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发挥的恰到好处。
  意境和韵味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因素,“意境”是表现音乐作品的外部特征,而“韵味”则是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气质,它们是构成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基本内容。这首作品通过深入的理解后,把握作品的整体音乐思想和情绪是演奏乐曲的关键,许多中国钢琴作品中都带有一些象征性的意义,在其表象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而这首作品就是以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作曲家的内心感受。
  三、结论
  《平湖秋月》这首作品,从欣赏的角度,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要求来演奏,有很多地方是无法表达出作品的味道和作曲家的用意。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作品的背景,通过我们内心所表达出的情感来体会作品中的韵味。所以说,想要把中国作品演奏的更加出色,需要我们从内心表达出那份真挚的感情,将那份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与作品合二为一,在演奏作品的同时更加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童道锦.陈培勋钢琴作品选集——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系列[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1 [1].
  [2]彭基巨.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及演奏艺术[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4].
  [3]周为民.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与演奏特征[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4期 [3].
其他文献
【摘要】宋代瓦舍勾栏做为文艺演出的固定场所,是民间专业艺人的生活舞台。其出现是我国城市文化生活转入以个新时期的重要标致之一。宋朝出现了正式的戏剧演出场所,宋代瓦舍中勾栏的出现标志着城镇剧场的形成,对于中国戏剧和说唱伎艺的发展均有相当大的促进。  【关键词】瓦舍勾栏;杂剧百戏;剧场  一、瓦舍勾栏的名称由来及历史背景  瓦舍,亦称瓦子,来源于隋唐时期的城市“戏场”,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隋唐时期城防制度
期刊
【摘要】中国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数千年,自有她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经营特点,其宗旨乃是以笔墨语言为中心,且在于她对色彩的“不敏感”,特别是在水墨山水一类。自隋唐山水画发展以来,除青绿山水之外,其余的基本上仍是以墨色为主,即便是重彩山水,其色彩也不过是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几种少许颜色,许多文人士大夫更是摒弃了色彩,走向飘逸洒脱的笔墨游戏之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中国画也正经历着在继承优良传统下的改
期刊
【摘要】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器具的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益阳小郁竹器因其郁口小、工藝精、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而闻名。本文从材料美、工艺美、装饰美三方面阐述益阳小郁竹艺之美。  【关键词】小郁竹艺;材料美;工艺美;装饰美  益阳地处湖南省中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更是孕育出了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术
期刊
本文通过对绥棱农民画民间艺术品的现状的研究,发现农民画之乡很多,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山东聊城等等。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绥棱农民画至今天为止已经度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这长达一百年的历史之中,社会的模式、民众的意识、生存环境都在翻天覆地的改变着。因为自己本身的原因和外延市场牵制的影响,随着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绥棱农民画在当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绥棱农民画应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动画中出现的老年人形象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年角色特点,探讨当代中国动画中老年人形象设计的缺憾与问题,结合国外优秀角色塑造案例,试对中国动画中老年人形象设计进行研讨和商榷.  【关键词】中国动画;老年人形象;动画角色塑造  一、前言  受限于年龄原因,大多数动画中老年人的形象,尤其在动画一开始,都无法通过夸张的表情、频繁的肢体姿态变化来展现。同时,在回顾某一部动画
期刊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没有上下文,一直争议不断。蒋绍愚(2010)根据各种不同的解释及其支持者归纳出以下四类。  其一,攻击异端,这就有害了。(蔡节、程树德)  其二,攻治异端,这就有害了。(皇侃、朱熹)  其三,攻击异端,其害则止。(孙奕)  其四,攻治异端,其害则止。(焦循)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历来的分歧主要涉及“攻”“异端”“斯”“害”“已
期刊
【摘要】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存在许多实际性问题。鲁迅作品所特有的时代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学生感觉鲁迅作品很难读懂甚至无法读懂,使得中学老师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所以对于语文教育“去鲁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就是在中学课本中扮演着进进出出的角色,入选课本的篇目和数量跟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几经变化。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不少教育工作者、学者的呼声也让我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各行业都在迅速发展的时期。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用笔、用墨、分布等手法来呈现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书法以结构和章法为形象,通过合乎规律的组合,从而显现出一种富有韵味的形式美。书法的形式美就是通过空间、笔墨、线条来表达自然与物的感悟和构思。所以,本文从书法的形式美为切入点,对形式美的空间、笔墨进行阐述,让书法艺术与时代接轨来创造属于具有中国文化的平面设计。  【
期刊
【摘要】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发展。如何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新媒体大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群众文化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群众文化;文化环境  一、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
期刊
【摘要】以江南地区传统民居中所包含的文化导向为切入点,探索基于可持续背景下的江南乡村民居的发展。研究根据江南民居独特的文化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以及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并结合采集的资料。从而思考,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未来乡村民居的研究必将朝着面向民生需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民居模式的方向进行,最后归纳总结出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江南民居的前提下规划新农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及其理论;江南
期刊